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张爱玲的创作摘要:在动荡的20世纪40年代中叶,张爱玲如同一枝奇葩,怒放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上。
男权社会造成了女性本质的异化与失落,过去男性的价值标准是男女间唯一的价值标准,在这种体制下,女性只能沦为男人的奴婢和影子。
同时女性骨子里自甘依附男性, 女性自身的封闭和沉默匮乏特征,以男性为中心为世界的奴性意识、病弱心理及奴性性格,则成为阻碍女性自身发展的内因。
本文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张爱玲作品中女性和男性形象,分析其作品中表现女性主体意识的同时又以清醒的女性意识书写女性悲剧的人生命运及命运的轮回,从本文中可看出她笔下的女性世界迥异于传统女性,正是这种成熟而深刻的女性意识,使得其作品在现代文学史和现代女性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历史位置。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主体意识反男权书写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in Eileen Chang's NovelsAbstract:in the middle of turbulence in the nineteen forties, Eileen Chang is a wonderful, in full bloom at the time of the Chinese literary world.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caused female nature alienation and loss, the last male value standard is the only standard of value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this system, the female can only become the slaves and the shadow man. At the same time female bones from pleasant attach to male, female self closed and silent shorts feature, in male as the world 's servility consciousness, weak and servility psychological character, it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s own internal cause.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 of female and male image in Eileen Chang's works, analyzes the works of female subject consciousness at the same time with a clear awareness of women writing female tragedy of destiny and fate, from this paper that she 's female world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female, it is the mature and profound female consciousness, which makes his works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modern feminine literature history important and irreplaceable historical position.Key word :Eileen Chang Female subject consciousness Anti male writin引言二十世纪,是中国妇女大解放的世纪,也是女性文学崛起的世纪。
在二十世纪的中文世界里,张爱玲绝对是个“异数”,在四十年代沦陷区的上海,年仅二十几岁的她,凭着一本小说集《传奇》和一本散文集《流言》迅速地成为文坛名家,《传奇》第一版在四天内就告罄,著名翻译家傅雷称她的《金锁记》是“我们文坛最美丽的收获之一”①50年代著名汉学家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高度评价她“应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并称赞“《金锁记》是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②同时她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也被拍成电视剧,让更对的人了解了张爱玲的女性世界,正是她的这种成就引起了学术界对其文学的热究。
国内外学术界对张爱玲的研究从来未曾间断过,具体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40年代上海一些作家、文人对张爱玲本人及其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第二阶段,建国后到80年代初海外学者对张爱玲的研究;第三阶段,80年代以后国内外学者对张爱玲的研究。
40年代的傅雷发表了《论张爱玲的小说》,60年代,学者夏志清在其专著《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第一次用41页的篇幅描来描写张爱玲。
80年代以后的陈红玲的《苏青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陈理慧的《浅谈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林幸谦的《女性主体地祭奠—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等著作都对张爱玲作品中中的女性主体意识做出甚为详细的见解,为后来让人们的研究张爱玲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
笔者认为张爱玲的女性主义意识可以说是自然流露于文本之中,她始终抱着现实的态度,以冷静的笔锋复制或嘲弄现实,或反讽男性家长,暗藏了女性文本中的反男权意识,这和作者的女性主体关系密切。
本文正是针对这一方面展开研究,以期对当下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实践及对张爱玲的研究起到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本文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收集的同时试图从张爱玲作品中所描写的男女形象及女性自身的命运入手,通过对张爱玲小说中对男权的反对以及女性对男性的依附等方便的研究,揭露出女性的真实处境同时对张爱玲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女性主体意识进行举证,归纳法、阐释法和例证法是笔者在文中的主要探究方法。
一、张爱玲的女性主体意识(一)什么是女性主题意识女性主义文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女性主义文学指“女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
题材上以表现婚恋和家庭生活内容为主,揭示女性的命运以及女性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体现了女性特有的艺术把握世界的方式。
它以细致精到的女性心理描写、委婉深挚的情感抒发见长,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各民族文学中的文学现象。
而狭义的女性主义文学指近代以来,在女权主义思想影响下,有意识地表现女性的思想意识、揭示在男性中心主义压迫下妇女处境的文学。
”基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张爱玲的作品背景通常是战争年代,但其中却很少有对炮声的描写和对战争的控诉,也没有激烈的革命情怀。
而是以女性为关照面,表现女性在男权的压迫下的抗争,但最终无法逃脱悲剧的宿命。
她的小说集《传奇》大多是非常专一的婚恋故事,涉及女性的生育、家庭等问题,战争气息十分淡薄,我们几乎看不到战争的画面,甚至有些表面上涉及战争生活,但依然落脚于女性主体的描写,如《倾城之恋》,抗战爆发,香港沦陷,表面上写的是战争,但倾城的结果是成全了白流苏大团圆的爱。
就像林悻歉说的那样:“她的创作似与时代擦肩而过,抑或与时代没有瓜葛”③,通过阅读她的文本可知,她往往通过对女性情感生活形态的深刻把握,为我们展现出了女性丰富多彩的情欲世界,其创作出的小说构筑了一个独特的“女性世界”。
同时从女性的悲惨命运和轮回上直接或间接地达到反传统、反宗法通害的诉求。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某种程度上也来源于她家庭背景和所接受的教育。
张爱玲自小就在教会学校读书,较早接受了西方现代文化的教育。
在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和姑姑就同时到欧洲留学去了,父亲是清朝遗少,抽鸦片、娶姨太太;父母感情不和乃至离婚,母亲再度去法国。
16岁时她与后母吵架,被父亲狠揍一顿并被关禁闭达六个月之久,其间还有生痢疾而得不到治疗的经历。
这在她的作品《私语》中可得到证实,因此,她的女性意识尤为强烈,在心底深处表现书对男性(父亲)的抗拒,她小说中男性身上有她父亲的影子。
(二)女性主体意识在文本中的体现张爱玲最关注的还是女性的命运,“男女间的小事情”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女性。
但她又不同于同时代的作家,她笔下的女性人物多是时代夹缝中的没落女性,往往出身旧式的大家庭,有着传统的文雅修养,传统的妻道训练,在文本中有着神一样的地位——神化的女性形象。
说到张爱玲对女性主体意识,不得不提到她的母亲黄逸梵和她姑姑张茂渊,她们在当时可以说是觉醒的女性,张爱玲的创作很大程度上受到她们的影响。
张爱玲自小就看过《红楼梦》,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很大一部分受到《红楼梦》中贾母形象的影响,比如《创世纪》中的匡老太太、《沉香屑—第一炉香》的梁太太、《半生缘》中的顾太太等一系列的女性都是家中的主宰,与贾母的地位有着相似之处。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并没有从正面来描写她的权威,而是通过对梁宅的描写:“那巍巍的白房子盖着绿色的琉璃瓦,很有点像古代的皇陵”。
④皇陵自古以来就是帝王的安息之地,从中可以看到女性在张爱玲的创作中的那种至高无上的权威。
《创世纪》中的匡老太太,取名为紫微,“紫微”被定为诸星之首,在术数中被视为帝王星,拥有至高无上的威严和权势,运用象征的手法,投射出其在匡家的地位,即神化的地位。
张爱玲神话的女性形象不仅仅通过张的小说中的人物表现出来的,在其散文中也毫不避讳的将这种神化表现出来,在《谈女人》中张爱玲谈到“超人是男人,神却带有女性的成分,超人与神不同······如果有那么一天我获得了信仰,大约信的就是奥涅尔《大神勃朗》一剧中的地母娘娘”。
⑤二、张爱玲的“反男权书写”张爱玲的反男权书写和她自己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年轻是的张爱玲曾经有被父亲拳打脚踢的经历,甚至还被父亲囚禁生了痢疾不能医治差点丢命的梦魇搬的记忆,所以她作品中除了直接表现女性在家族中的至高无上和神化地位之外,更多的时候是通过反男权的书写来衬托女性的主题意识(一)残障的男性形象别林斯基说过:“一个庸俗的,卑琐的无聊的人,在一部艺术作品里,就会变得意味深长而又富有现实性,因为他表现了现实生活的一个方面,通过他的个性,代表了包含同一概念的整个一类人,整个一群人。
”从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庸俗、卑琐的人大多是男性,其中的男性大多是形体残障和精神残障的遗老、浮华浪子,如姜二爷、聂传庆、郑先生等。
比如《金锁记》里的姜二爷,作者在小说中多次提到姜二爷的畸形的身体,通过姜家的仆人小双“这里头自然有个缘故,咱们二爷你也是见过,是个残废,做官人家的女儿说肯给他?老太太······”⑥,更多的是通过曹七巧的埋怨来描写“七巧颤声道:”一个人,身子第一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