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题目: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入学年月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学习中心_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完成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目录摘要-------------------------------------------------------------- I I 关键词------------------------------------------------------------- I I一、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体现------------------------------------ - 1 -二、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成因---------------------------------- - 3 -三、张爱玲女性意识的价值---------------------------------------- - 5 -四、结语-------------------------------------------------------- - 6 - 注释---------------------------------------------------------- - 6 - 参考文献-------------------------------------------------------- - 6 - 致谢---------------------------------------------------------- - 8 -摘要本篇文章通过对张爱玲作品的分析,根据对张爱玲作品中男女关系的描写,在披露当时男权社会中对女性的歧视及压迫的同时,对当代女性弱点进行客观的评价、审视,以此来建立新的女性意识,甚至试图改变女性在旧时社会的地位。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特征鲜明,形象独特,正是为了突出女性本体地位和女性本体特征的自我追求和自我反省的主要内涵。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识一、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体现张爱玲虽在欧美教育的熏陶下成长,但依旧自小熟读《红楼梦》等古典小说,同时夹杂着新文化的大众传媒以及电影,故张爱玲思想与中国传统的文人大相径庭。

在张爱玲作品中,对文学承载对象的改变也表明了张爱玲的当代知识女性的主体意识及文化立场。

在其作品《自己的文章》中,张爱玲进一步确认了她的当代知识女性的意识立场。

在作品中她明确地指出向来以“斗争”这一“人生强势的一方面”的文学作品是过于“超级”的文学,同样也是过于“社会性”的文学;而张爱玲的作品则是永恒而安和的,是注重“人性”、“女性”的文学作品。

在笔者阅读张爱玲的作品时发现了作者在很大程度上关注的是——男与女的两性关系。

因为当时社会大环境混乱,以一个现代的知识女性视角,根据自身经历和内心活动写出了一部部令人惊叹的作品。

最重要的是完成了张爱玲对女性意识的确认。

其中突出的意识有“自我安慰”、“自我关注”、“自恋”、“性自由”,这些意识仿佛在向着“女性自由”而无限逼近。

自我安慰指的是自己安慰自己,它是一种内心层次的带有明显暗示的自我慰藉。

根据心里学来看,自我安慰往往是在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时,根据通过对某些事、物、人的想象,以弥补内心不平衡的心理行为。

根据现代研究发现,这种心理行为在男、女两性中都会出现。

但女性有着更为细腻的性感、大多数偏感性的精神,这种心理行为对女性有着独特的作用。

张爱玲的小说作品中,往往把“自我安慰”这一心理行为用于表达当时社会及大环境对女性的歧视对待,制约女性的发展,并且更能细致地刻画出女性的精神、人性的渴望。

下面将举例并论述。

“ ......再就是觉得手臂与腿怎样摆着,于是很快地僵化,手酸腿酸起来。

翻个身再重新布置过,图案随即又明显起来,像丑陋的花布门帘一样,永远在眼前,越来越讨厌。

再翻个身换个姿态,朝天躺着,腿骨在黑暗中划出两道粗白线,笔锋在膝盖上顿一顿,照骨上又顿一顿,脚底向无穷尽的空间直蹬下去,费力到极点。

尽管翻来覆去,颈项背后还是酸痛起来。

有时候她可以觉得里面的一只喑哑的嘴,两片嘴唇轻轻地相贴着,光只觉得它的存在就不能忍受。

老话说女人是“三十如狼,四十如虎”。

①此段落节选自张爱玲于上世纪中叶写出的小说《怨女》,这部作品是根据小说《金锁记》在原有情节的基础上的改写,张爱玲更换了一些主要人物的姓名,较为详尽的交代了女主角在出嫁之前的情节,并扩充了女主角和其小叔子的情节,女主角之子的情节,其他基本无改变。

上例主要描写了当夜深人静之时,女主角于睡前的肢体动作以及心理活动。

在人入中年之后,女主角作为旧时代的一名正常的女性,她的正常的生理需求显然是得不到满足的,无助的她只能通过翻身、伸腿、伸臂压制自身的性欲望。

通过以上的描写,我们可以得出,女主角夜深痛苦的主要根源是性的渴求得不到正常的满足。

客观地来看,这是旧时代女性难以摘掉的标签。

因为在旧时代,被安置在深宅大院的女性,深受封建宗理制度的压制,同为旧时代女性的女主角身处花样年华之时,却遇到了身患重疾的丈夫,这让花样年华的女主角过早地凋零,在严厉而封建的宗法制度下,她无处可逃,难以避免的戴上父系社会给女性套住的枷锁。

在长期的压迫下,女主角内心无限苦闷、无限压抑并难以发泄。

因为她知道,一旦遵从自己,放纵自己,她的地位、她的经济来源都会如泡沫一样幻灭。

在经济地位和欲望渴求的双重压力下,女主角的心里渐渐失去了平衡,除了经济补偿,她只有悲惨的人生。

她除了感概自己“三十如狼,四十如虎”,没有方法安慰自己。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透露了一种十分浓重的作家自身生活的影子,这体现了张对自身生活的关注。

张爱玲对她个人经历的描绘以及对童年的记忆是对自身的高度关注,这也是张爱玲作为一个现代的知识女性发现本我,释放自我的一种良好的方法,更是她突出“女性自由”意识措施。

在笔者看来,女性自恋是在其自我认同中的一种病态的心理状态。

在一定程度上看来,它指向内心层次的自我关注或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行为,“女性自恋”、“女性自私”也有一定的共通点,女性自恋的实质是认同自身处于他人心中的地位,来得到自我满足。

笔者自习阅读过张爱玲在人生末期所出版的“相册”,从照片中张爱玲所表现出的动作以偏头为多,具体表现为低头沉思、抬头仰望。

这些图片所表达了一种张的孤高自傲之感,更有甚者,表现的不屑一顾。

笔者认定,张爱玲本人是极其自恋的,从张爱玲的小说《色戒》中也可以体会到作者本人的自恋意识。

张爱玲写出的作品中,女性形象往往是享受性的。

这一特征表现了女性在爱情的相对自由,女性不仅仅是封建宗法体制下的压迫对象,而是一个新的个体。

女性在性中所得到的快感属于女性自己,突出了女性的自立和自由,她们是真真正正的一个完完整整的属于自己的人!这是为了体现旧时代女性反抗旧时代的男权社会,反抗旧时代的封建宗法体制。

张爱玲在作品中对性爱的描写为瓦解男权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机会。

二、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成因笔者认为,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形成与张个人婚姻的不幸以及张赴美生活有关。

张爱玲一生,一直以一个自强自立的市民形象向世人展示,自始而终都是一个独立的女性。

不难推测,张爱玲的意识里认同:女性只有独立才可以完成自我认同,产生女性意识。

在张爱玲的第一段婚姻里,张爱玲是一个认同男性作为主导地位的女性形象,对于她的第一任丈夫胡兰成,她秉持一种仰望与依赖的态度。

即使自身经济独立,但是在男女两性情感上来看,她依然是附庸的。

在第一段婚姻中,因为深爱着丈夫胡兰成,所以在这爱情中迷失、忘记了自己。

而丈夫的表现却不尽人意。

胡兰成是贪婪的。

在与张爱玲的婚姻里,胡兰成出轨了,终究被流亡到了一个偏远地区。

但即使是这样,张爱玲也没有放弃丈夫,因为深深的思念,她一而再三的忍耐,最后甚至不畏艰辛的前往山村中探望丈夫,在山村中,他见到了丈夫以及丈夫的情人范秀美,甚至三人住了一段日子。

终了,张爱玲在胡兰成写了一封诀别信,在信中她仍然是卑微的表达对于丈夫的移情别恋的感叹。

在这段婚姻中,张爱玲对于男性的崇拜,对于自己的卑微附和,最终婚姻的失败,这奠定了她之后的完全独立的女性形象。

在张爱玲的第二段婚姻里,张爱玲是一个独立女性,扮演着家庭“顶梁柱”的形象。

张爱玲在于第二任丈夫赖雅相爱并结婚时,丈夫就以年近花甲,并且丈夫对自己在未来的经济收入没有很好的预测,在婚后不到半年,丈夫赖雅就因中风入院,此外赖雅的中风史以达到十年,在结婚之前就已中风过两三次。

令人感叹的史,在婚后的中风的同一年,丈夫再次中风入院。

丈夫患病无疑给张爱玲巨大的压力,张爱玲不但要担负着养家糊口、照顾丈夫的重任,还要面临丈夫随时可能离张而去的风险。

在这第二段感情里,张爱玲是一个女里女性的存在,在感情初始,她不顾丈夫的身体疾病,不顾她与丈夫的年龄代沟,而是勇敢的与赖雅结婚。

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拥有女性意识的独立女性的发自内心的选择。

在精神压力之下,张爱玲还要担负起赚钱养家的重任,要照顾卧病在床的丈夫,这也导致张爱玲在家中的地位一再上升,变成了家中的“顶梁柱”。

在与丈夫赖雅的婚姻中,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女性意识的独立女性,这也是她在作品中的真实写照,她渴望把生活在中国旧时代的封建女性统统解救出来,希望她们可以独立的生活、恋爱,不必被封建宗法所压制,所以出现了《怨女》《小团圆》《半生缘》等作品。

在张爱玲后期的小说作品中,她也把自身不幸的婚姻带有原型的投射到书中角色中,希望借此唤醒广大被宗法压迫的女性心中的女性意识,并最终使女性成为等同于男性地位的独立女性。

张爱玲历经坎坷的婚姻,是他女性意识产生并觉醒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此外,张爱玲赴美生活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张爱玲女性意识的形成。

张爱玲赴美之后,生活、周遭环境的巨大变化对其女性意识的产生,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其赴美后物质的匮乏及文化大环境差异,还有工作不顺利,人际关系不和谐以及伤病的困扰等。

在美国,张爱玲找到赖雅希望帮助她打开美国的大门。

但因为两人间相互吸引而产生的爱情的种子慢慢发芽,最终因为赖雅给张爱玲的情感让她安心,他们结婚了。

然而赖雅对于家中的经济状况并没有什么帮之,而且要靠张爱玲照顾。

张爱玲的经济来源主要从学校或机构任职获得。

两人在美国的生活并不能说稳定,一直处于温饱上下。

这种物质生活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张爱玲自身“自我怜惜”“自我安慰”的女性意识的崛起。

在作品中类似九丽、赵愈等自强、自怜、自慰的女性形象,均是张爱玲在美国生活的真实写照。

张爱玲作为中国移民,她想要在美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是困难的,特别是张缺少学历证明。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经人推荐,张爱玲来到一家女子学院工作,工作内容是翻译中国著作、研究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