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中枢神经系统概述:诊断的范围:脑、脊髓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的重要性与发展:影像学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很重要。
脑瘤、颅脑外伤、脑血管疾病和脊髓疾病,常需要影像学检查以定位、定性。
诊断主要靠X线、CT、MRI、DSA。
第一节脑一、检查技术1、头颅平片:正侧位片2、脑血管造影:将有机碘引入脑血管内再摄片,用以显示脑血管。
需摄动脉期、静脉期和静脉窦期照片。
脑血管造影主要用于诊断脑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和血管闭塞等症并了解肿瘤的供血动脉。
常用DSA技术。
3、头颅CT平扫横断面为主,有时加用冠状面。
横断面听眦线为基线,依次向上扫描8—10个层面。
层面厚皮多用5或10mm。
增强扫描经静脉注入含碘水溶性造影剂再行扫描。
增强是指病处密度的增高。
病灶增强与病变组织供血、充血、过度灌注,病变血脑屏障形成不良或被破坏有关。
病灶增强后显示更加清楚。
依有无增强、增强的程度和增强的形式,帮助确定病变的性质。
CTA 静脉团注造影剂后,当造影剂经脑血管后进行扫描,采集的数据经后处理后重建出脑血管图像。
4、头颅MRI平扫横断面、冠状面、矢状位扫描。
增强扫描注射顺磁性造影剂Gd-DTPA后进行扫描MRA 根据血管的流空效应无需注射造影剂获得颅内大血管的影像。
二、正常影像学表现(一)、X线检查颈内动脉进颅后先分出眼动脉,游行入眶.继分出脉络膜前动脉及后交通文向后走行,后者分为大脑前、中二动脉。
大脑前动脉分为骈周动脉及骈缘动脉,大脑中动脉分出额顶升支、顶后支、角回支和额后文,于侧位上易分辨。
前后佐上大脑前动脉居中线,而大脑中动脉则居外方,其分支重迭。
正常脑动脉有一定的迂曲。
走行自然、由近向远逐渐变细。
管径光滑、分布匀称。
而各支的位置较为恒定并与脑叶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二)、CT检查密度变化原理及正常解剖介绍(三)、MRI检查基本原理介绍,重点水的角色三、基本病变表现:(一)、X线检查脑血管造影的地位(二)、CT检查1、平扫密度改变高密度病灶:新鲜血肿、钙化、富血管肿瘤等密度病灶:肿瘤、血肿、炎症低密度病灶:脑炎、梗塞、血肿、囊肿、等混合密度病灶2、增强扫描特征均匀强化:脑膜瘤、动脉瘤、肉芽肿、转移瘤等非均匀强化:胶质瘤、血管畸形环形强化:脑脓肿、转移瘤、胶质瘤无强化:囊肿、水肿、液化3、脑室系统变化占位效应脑萎缩脑积水4、颅骨骨质改变颅骨本身病变颅内病变累及颅骨(三)、MRI检查皮髓质、脑脊液、脂肪、血管、骨皮质、钙化、脑膜1、水肿2、出血: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3、囊肿4、梗死5、变性6、肿块三、疾病诊断(一)、脑肿瘤发病率1、胶质瘤病理分型: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的分级影像学表现:CT平扫肿瘤多为以低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病处;亦可表现为均匀低密度、等密度或以低或等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病灶,极少数病例可表现为高密度病处。
增强后扫描,多数肿瘤出观不问程度的增强,多为不均匀增强,少数可为均匀增强。
多数肿瘤周围伴低密度脑组织水肿。
MRI:T1低信号T2高信号,级别不同信号有变化。
鉴别诊断:低密度无强化(脑梗死、蛛网膜囊肿、胆脂瘤)、囊性肿瘤(脑脓肿、转移瘤、成血管细胞瘤)2、脑膜瘤临床及好发部位:中年女性,多居于脑外与硬脑膜粘连,好发于矢状窦旁、脑凸面、蝶骨嵴、嗅沟、桥小脑角、大脑镰、天幕等。
病理特点:包膜、血供、钙化、出血囊变影像学表现:大多数脑膜瘤CT平扫时为均匀的略低密度或等密度,肿瘤多数为圆形成卵圆形,少数力不规则形。
边界清楚锐利,少数为边界不清。
增强后几乎所有的脑膜瘤都变成分界清楚强化表现,MRI大多为T1T2等信号,轮廓可以十分光滑整齐,也可以呈分叶状或带有切迹,强化明显。
3、垂体瘤影像学表现:CT:可以及鞍上池,或局限于鞍内生长,或略偏一侧生长;增强后除坏死、突变、出血和钙化区外,整个肿瘤病灶均匀强化。
MRI:T1、T2和质子密度加权图像上可以显示鞍内肿物向鞍上和鞍旁生长,信号强度与脑灰质相似或略低,形态圆形、椭圆形或略不规则形,轮廓清楚。
4、听神经瘤影像学表现:肿瘤多为均匀的等密度以略低密度,肿瘤边界不清,可呈锥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增强扫描绝大多数明显增强,呈均匀性增强成不均匀增强。
MRI:可清楚地显示听神经瘤的大小、形态。
还可清楚地显示肿瘤邻近组织结构的改变。
大部分肿瘤伴一定程度的内听道扩大。
5、脑转移瘤影像学表现:多发病灶CT平扫时脑内转移瘤可呈现为低密度、高密度或等密度。
转移瘤常伴有明显水肿,显示为低密度区。
有时病灶甚小,而用同水肿极为明显,颇为特征性。
MRI:T1低信号T2高信号,水肿显著,注射Gd—DTPA后,多数脑内转移有增强。
(二)脑外伤1、脑挫裂伤:脑挫伤:脑内散在出血灶、静脉淤血、脑水肿脑肿胀。
脑裂伤:脑膜、脑或血管撕裂影像学表现: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大片低密度脑水肿区中,有多发高密度小出血灶,同例脑室常受压变窄和移位。
单纯脑挫伤只表现为低密度的脑水肿,边界清楚,于伤后几小时至3天内出现,以12—24小时最明显,可持续几周。
MRI:水肿、出血2、脑内血肿影像学表现及鉴别:CT:急性脑内血肿表现为脑内圆形或不;整形均匀高密度区,轮廓清楚,周围有脑水肿。
在外伤着力点下方、较表浅。
如血液流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则积血处呈高密度影。
2、MRI:形状、信号变化与血肿期龄有关3、硬膜外血肿病因:脑膜血管损伤各种影像学表现:CT:急性硬膜外血肿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局限性梭形均匀高密度区,与脑表面接触缘清MRI:形状、信号变化4、硬膜下血肿病因:桥静脉或静脉窦损伤各种影像学表现:CT:急性硬膜下血肿,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薄层广泛的均匀高密度区。
亚急性期,形状不变,但多为高或混杂密度或等密度。
后者需依脑沟与脑室改变来确定。
慢性朗血肿呈梭形,为高、混杂、等或低密度。
MRI:形状、信号变化5、蛛网膜下腔出血(三)、脑血管疾病出血性、缺血性1、脑出血病因及好发部位:影像学表现:CT:表现同血肿的病期有关。
新鲜血肿为边缘清楚、密度均匀的高密度区。
2—3天后血肿周围出现水肿带.约1周后,血肿从周边开始吸收,高密度灶向心缩小,边缘不清,周围低密度带增宽。
约于4周后则变成低密度仕。
2个月后则成为近于脑肯液密度的边缘整齐的低密度囊腔。
cT可反映血肿形成、吸收和囊变的演变过程。
MRI:2、脑梗死病因:脑血栓形成、脑梗塞、低血压及凝血状态病理:缺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腔隙性梗死影像学表现:CT:表现与梗塞类型及病期有关,分述如下。
(1).缺血性脑梗塞脑血管闭塞后24小时内,可无阳性发现。
以后则出现低的或混杂密度区,累及髓质和皮质,多为楔形和不整形,边缘不清。
常并发脑水肿和占位表现.2—3周后病灶变成等密度(模糊效应),与脑水肿消失和巨噬细胞反应有关,可出现脑回状、斑状或环状增强。
增强同脑梗塞后修复反应性新生血管长入有关、而血脑屏障破坏,造影剂血管外渗则是次要的。
1--2月变为边缘清楚,近于脑脊液密度的囊腔.病侧脑室扩大。
(2).出血性脑梗塞大片低密度区中出现不规则的高密度出血班。
(3).腔隙性脑梗塞系因小的终末动脉闭塞所致,位于基底节区、丘脑、脑干,直径小于2cm,为边缘清楚的低密度灶。
MRI:对病变发现早,各序列表现3、动脉瘤分型:囊袋状、梭形好发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韧脑底动脉环及其分文。
脑血管造影可指明其位置、大小及其与脑血管的关系。
颈内动脉海绵室段动脉瘤多表现为动脉局部膨大,居蝶鞍旁。
脑动脉分支动脉瘤多呈浆果状与动脉相连。
如有出血,形成血肿,则邻近血管发生移位。
动脉瘤出血也常引起有关动脉痉挛.表现力动脉均匀变泅、牵直。
CT:分型MRI:流空效应、MRA4、血管畸形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症、静脉畸形影像学表现:CT:不均等密度、不规则形病灶。
出血相钙化则表现为高密度病灶。
如无血肿则无占位变化。
增强检查可显示迂曲、粗大的供血及引流血管,而病灶则有不规则增强。
MRI:流空效应、MRA(五)、脱髓鞘疾病是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脑病。
本病的原因尚不明确。
在欧美国家发病中校高。
20一40岁的女性多见。
急性期,CT平扫,在侧脑室周围,尤其在侧脑室前角、后角、皮质下显示边界清楚或不清楚教在多发、大小不一低密度班,直径最小者仅数毫米,大者可达4—5cm。
CT值较周围正常脑组织。
大多数无占位效应,少数低密度周围有水肿,注射造影剂后低密度斑均有强化,大部分呈均匀强化,少数可环状强化。
静止期和经激素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低密度斑仍显示但不再被强化。
第二节脊髓一、检查技术1、脊椎平片:脊椎正、侧、斜侧片2、脊髓造影:将造影剂引入于蛛网膜下腔,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在透视下观察其在椎管内流动情况和形态并摄片,以诊断椎管内病变的一种检查方法。
对椎管内肿瘤和脊蛛网膜粘连有诊断价值。
3、脊椎CT:横断位扫描、增强扫描4、脊髓 MRI:脊柱MRI扫描以矢状面为主,辅以冠状面、横断面,增强扫描二、正常、异常影像学表现(一)、脊椎平片观察脊椎正、侧、斜侧片的骨质及椎管等变化有可能发现椎管内病变,如椎管内肿瘤。
(二)、脊髓造影对椎管内肿瘤和脊蛛网膜粘连有诊断价值。
(三)、脊椎CT1、椎体上部层面2、椎体中央层面由椎休、惟弓根、推弓板和棘突围成一完整的骨环,称为椎管。
3、椎体下部层面4、推间盘层面椎间盘呈软组织密度影、范围不超过椎体边缘,其后方可见脊椎小关节及其关节面(。
黄韧带位于椎弓板及小关节突的内侧面,厚约2—4mm,超过5mm为黄韧带肥厚。
(四)、脊髓 MRI脊柱MRI以sE脉冲序列正中矢状面T1WI上显示较好.椎体呈方形或长方形中等信号,均匀一致.外围以骨皮质低信号线形影。
推间盘的信号强度和椎体相似或略低,髓核的信号强度较纤维软骨板略高。
脊髓位于椎管中心呈中等强度信号的带状影.周围环绕以高信号的蛛网膜下腔。
横断面份上,可清楚显示硬膜囊及神经根。
三、疾病诊断1、椎管内肿瘤髓内肿瘤以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常见,髓外硬膜内肿瘤以神经源性肿瘤和脊膜瘤常见、硬膜外肿瘤常见为转移瘤。
MRI对椎管占位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以被证明是安全、方便、精确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2、脊髓损伤分为出血性、非出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