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记住“不靠谱”的文言虚词说的比唱的好听05
以下为《文言文那些事儿》语音课程第五讲文字内容: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拆迁人。
各位朋友大家好,经过漫长的等待,咱们的《文言文那些事儿》语音课程第五讲又回来了。
上回书我们说完了虚词的概念和内容,明确了虚词就是只存在于逻辑层面的虚拟的词汇,它包括了介连副,助叹象这六类词语。
有同学可能会问了:你讲的这些玩意儿跟文言文都没啥关系啊,你这课程可是《文言文那些事儿》啊!你这不是挂羊头卖狗肉吗?哼!你这无良的奸商!
在这里呢,大王老师表示十分理解大家的心情,因为我也是非常讨厌奸商的!我也是被奸商欺骗过的!怎么回事儿呢。
大王老师小的时候啊,没喝过矿泉水,看着电视里面那些人喝的有滋有味,特别的羡慕。
就攒了一个星期的零花钱,准备奢侈一回。
老板娘见我一小孩儿要买矿泉水,就跟我说矿泉水多么的好喝,味道倍儿棒,吃嘛嘛香,买一瓶尝尝吧!诱使我掏出了那珍贵的两块钱,结果一喝,呸!跟白开水没啥两样,弄的我还以为这瓶味道倍儿棒的饮料里面掺水了呢!结结实实地被奸商骗了一回。
所以呢,为了不当奸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文言文中虚词。
也就是文言文中的虚词有着什么样的特点,我们该如何把握
文言文中的虚词!在白话文,甚至外语中虚词都是学习的难点,因为虚词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它难以把握(虚的嘛)。
而放在文言文中,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因为文言文中的虚词实在“不靠谱”!我们现在形容一个人说话不靠谱还经常借用文言文的虚词:这小子,满口的“之乎者也”,真是不靠谱。
说到“不靠谱”这三个字,我们现在经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说话办事没有章程,变化多端。
今天还在老老实实地上班,明天就要吵着闹着去流浪。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看,文言文虚词可以说是不靠谱他妈给不靠谱开门--不靠谱到家了。
又或者说是把不靠谱放到手推车上--忒不靠谱!之前我们提到过中学阶段需要我们掌握的虚词实际上就只有18个,别看数量少,但这18个虚词就像周星驰电影中的少林寺十八铜人一样厉害,得罪了方丈就不让走!没少折腾人。
这些个虚词到底不靠谱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就拿最常见的“之”字来举例,我们先来明确一下这“之”字在虚词当中到底是属于什么词性呢?A:介词,B:助词。
你选哪个?先别着急给出答案。
有一句话不知道是谁说的: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就是:在生活给出的选择题中,我费尽心力终于得出一个认为正确的选项的时候,现实却告诉我:同学,这其实是一道多选题。
是的,你猜对了。
我给出的选择题也是多选题!这个“之”字它既是介词也是助词,它既上班又流浪!而且它在助词中
又分别可以充当结构助词,语气助词,衬音助词。
它不仅流浪,还搞花式流浪!晕了吧?别着急,还没完呢。
它不仅仅在虚词界当中充当万金油,甚至还跨界到了实词界:“之”字还可以充当代词,动词。
所以要判断一个“之”字的用法,就必须把实词与虚词通吃,了解所有词性的特点的判定标准!有可能“之”字在这句还是助词,在另外一个句子中就变成了代词,今天还是结构助词,明天就变成了语气助词,真可谓不靠谱到家了。
光这个不靠谱的“之”字可能就已经弄的大家晕头转向了。
可是我还是要残忍地告诉各位:先别着急晕!因为这还只是18个虚词当中一个而已,其它的17个虚词也个个不是省油的灯,它们几乎每个都有着多重词性,可能在每个句子中都不一样,甚至在同一个句子当中的相同的字都不一样。
这就是文言文虚词的总体特点,不靠谱!那么为什么文言文虚词这么不靠谱呢?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古人想省事儿(所以说文言文简洁),有几个虚词能凑合用就行了,分那么清还得发明新词,太费事儿,结果就凑活成了这个样子,害苦了现在的我们。
那么问题来了,这18个磨人的小妖精到底都是哪些词呢?又怎么样才能记住这18个词呢?嘿,咱们最精彩的部分要来了。
我们先给这18个磨人的虚词亮个相:而、何、乎、乃、其、
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相信大部分同学听我读完这18词的名字是记不住的,除非你有照相机一样的记忆力,而且是镜头盖打开的照相机。
为了避免这样尴尬的情况出现,我呢发挥我的聪明才智(这样说好像有点不要脸哈),编了一句口诀用来记住这18个虚词。
说起口诀,那可是快速记忆的一项法宝,最成功的口诀莫过于用来记忆金庸作品的那副对联形式的口诀: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一下就记住了金庸的所有作品的名字,因此以后遇到记忆困难的时候不妨试试口诀记忆。
回到正文,这虚词口诀是我将18个虚词顺序重新排列,从而让它们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句子,大家记住这个句子,也就记住了这18个虚词了。
大家听好了啊:
之乎者也,所为何焉?若以其因,则且而乃与于。
我猜大家听完这句口诀的第一反应就是掰着指头数一数这
口诀是不是18个字,相信听到这里你们这手指头也掰完了。
没错,是18个字吧?那我就解释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方便大家记忆。
首先是“之乎者也”,这四个字已经成为了文言文在大众心中的形象代言人,大家一听到文言文就会想到一群留着大辫子的人摇头晃脑在那儿满口的“之乎者也,呜呼哀哉”。
所以在这“之乎者也”我们就理解为“文言文”的意思。
“所为何焉?”,意思就是“是什么玩意儿呢?”,加上前面的“之
乎者也”就成为了一个完整的问句,“之乎者也,所为何焉?”意思就是:文言文是个什么玩意儿呢?后面半句就是答案了,“若以其因”,意思是“如果从它的成因来看”,这几句都很好理解。
最后这“则且而乃与于”要重点解释一下了,要知道这18
个词都是虚词,所以要把它们凑成一句语意完整的话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只能使用一些手段了。
这句话我用了谐音的手法,说的更高端一点就是运用了“通假字”的手法。
“而”通“尔”(文言文中确实是有这种用法的。
),“乃”通“奶”,“与”通“语”,“于”通“余”(这三个通假字纯属我个人瞎掰)。
这样一通假,“则且而乃与于”就变成了“则且尔奶语余”了。
那就很好理解了,“尔“是“你”,“余”是“我”,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那么就姑且当做是你奶奶跟我说的话吧”。
这里大王老师要特别声明啊,我这句话里面虽然有“奶奶”这个词,但是却是没有半点骂人的意思的,这跟我们经常听到“他奶奶的”这句话是有本质区别的。
在第一节课程《文言文是什么玩意儿》中我提到过,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语的形式来记录口头语内容的一种文体,所以是文言文从起因来看呢就是古人说的话。
虽然咱们的“奶奶”还没达到成为古人的地步,但也是我们的长辈,这里我们就姑且委屈一下“奶奶“,让当古人的形象代言人吧。
这样也顺带可以祝福奶奶
们健康长寿,这样说起来也挺好的。
因此,“之乎者也,所为何焉?若以其因,则且而乃与于。
“这句口诀的意思就是:(你要问我)文言文是个什么玩意儿呢?如果从它的成因来看,就姑且当作是你奶奶(古人)跟我说过的话吧。
你看,这句口诀有问有答,挺好记的吧?虽然显得有些开玩笑的意味,不是很正经。
但比起有的同学记忆英语单词而让全家死光光的情况(Bus是“爸死“,Yes是”爷死“,Girls 是”哥死“,Miss是”妹死“,School是”死光“),我们这句口诀实在不足为道了,大家能记住这18个虚词就好。
书到最后,我们照例做一个总结:文言文中的虚词特点就是复杂多变,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不靠谱”,这不靠谱的18个虚词用口诀记起来呢就是“之乎者也,所为何焉?若以其因,则且而乃与于。
”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虚词。
至于这18个虚词的具体意义与用法呢,已经有很多人整理总结过了,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有需要的同学可以自己找找,找不到可以来找我。
另外呢,我们的《文言文那些事儿》第一期的语音课程到这里也就告一段落了,至于关于文言文更多的内容,什么语法、文体等等,就请大家期待以后的文字及视频课程吧。
就此别过,我们他日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