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及其结合

浅议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及其结合

郑州大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专业法学姓名李亚强准考证号010*********论文题目浅议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及其结合2010年3月1日注:准考证号、姓名要规范填写并准确无误目录一、法律与道德现实中的矛盾与带给我们的启示 (4)(一)现实中的矛盾 (4)(二)带给我们的启示 (4)1.法治的尴尬。

(4)2.道德化的法律。

(4)3.法追求的品质。

(5)二、道德与法律的学理含义 (6)(一)道德的含义:道德是由道与德两个并列的词组成。

(6)(二)与道德密切相关的法律的含义。

(7)三、道德与法律的辩证关系 (7)(一)道德和法律区别的主要表现。

(7)1.产生的条件不同。

(7)2.表现形式不同。

(7)3.调整范围不尽相同。

(8)4.作用机制不同。

(8)5.内容不同。

(8)(二)道德与法律又是相互联系的。

(8)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8)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

(9)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

(9)四、法律与道德的结合 (10)(一)法律与道德的冲突 (10)(二)道德的法律化 (11)(三)法律的道德化 (11)(四)寻找“白色的乌鸦” (12)参考文献 (13)浅议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及其结合内容摘要:法律和道德犹如两条交织向前的线,时紧时疏,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摩擦出耀眼的火花。

本文从法律和道德在现实中的矛盾出发和带给我们的启示出发,继而分析法律与道德的学理含义,辨析法律与道德的辩证关系,最终阐述法律与道德两者之间的结合,为法律和道德的发展寻求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冲突结合一、法律与道德现实中的矛盾与带给我们的启示(一)现实中的矛盾在现实社会中,道德与法律存在着不和谐之处。

中国的道德至上思潮盛行只是表明人们企图摆脱法律的拘束以求更随心所欲地实践道德、弘扬道德。

人们并不是以崇尚道德来追求一种更趋于合理、科学。

德国大哲人黑格尔曾有过如下论断:在中国人心目中,他们的道德法律简直是自然法律——外界的、积极的命令——强迫规定的要求——相互间礼貌上的强迫的义务或者规则。

“理性”的各种重要决定要成为道德情操,本来就非有“自由”不可。

然而他们并没有“自由”。

在中国道德是一桩政治事务,而它的若干法则都由政府官吏和法律机关来主持。

(二)带给我们的启示1.法治的尴尬。

法治社会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时,首先考虑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法官判案时,只能以现行法律为依据,不能靠法官的自由裁量。

这样势必导致法律无法适应新出现的情况,而道德等非强制社会规范则可以其主观性调整新生的行为现象。

这就是一元法体制的弊端之所在。

即在国家制定法与道德之间缺乏过渡、缓冲机制上,造成了法律的僵硬、无力及冷酷,造成了法律与大众心理、社会风习之间的脱离与隔阂,也造成了道德的无力感和被蔑视,甚至鼓励了对道德的违犯,加速了道德的衰落。

但是,如果以情理断案,就违背了法治的原则。

因此,只有在法的体现上做出调整,才能实现情与法的协调、德与法的并治。

2.道德化的法律。

良法表明法要包含某种道德价值,故法治的概念本身就体现了法治与道德的深刻关系。

失去了道德基础的法为恶法,恶法之治与法治精神是根本背离的。

我国古代的儒家伦理法体现了道德与法律的一种结合模式,即把社会普遍承认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纳入国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

解决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道德缺位、法律的尴尬,是否可以吸取儒家伦理法的合理内核,灵活适用法律,把法治中注入道德的血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国家。

申言之,即道德化的法律要行道德的职能,从而使司法过程成了宣教活动,法庭成了教化的场所。

3.法追求的品质。

法的品质在于公平、正义通过法而得到实现。

中国古代的“中庸”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和谐、平衡、稳定。

中庸主义在法律上的意义就是审判案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法律以外的情和理,旨在彻底解决纠纷,平息诉讼。

现代法同样面临着效率与正义的挑战。

一方面,法律要体现其威严,不可侵犯,人们必须遵守;另一方面,法律还要有其缓和的一面,比如法要体现人道,法要尊重私权等。

法律是以多元化道德冲突的协调者出现的,它在道德冲突发展到极端情况下,不得已而担负起这一沉重的历史使命的。

因为凭借“良知”这样内在的道德自觉并不能把“私”控制在不危害他人利益的范围内,即使“施诸‘日常人生’者,应当是公共道德”,但事实是必须借助外在的拥有强制力的规矩,它的极端表现形式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法律的东西。

法律凭借着与生俱来的外部强制力,调整着错综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

正是具有这种强悍的外部物理性强制力量,才促使具有不同道德观念的利益者遵循着相同原则下的行为规范。

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破坏它意味着赋予自己以法律责任,其后果必定是不利的,不利是每个人所不希望的。

所以,遵守法律就成为必需。

并且,虽然法律取代道德成为调整社会关系的主要手段,但并未否弃道德的积极作用。

相反,法律的产生本身与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且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调整手段也并未完全的且不可能退出历史舞台。

“道德往往成为法律的基础素材,而法律往往又巩固着某种道德;道德所不及的地方由法律调整,法律所不及的地方由道德调整。

”即使法律的强制作用也往往需要通过人的内在道德信念起作用,否则是一定存有缺陷的。

只是这种强制作用使其更加直接迅速的确定且相对稳定。

所以,初始的法律更多地表现出与道德的相似性以致于我们很难分辨。

从原始道德演化而来的法律制度虽然具有新的特征,但道德固有的优点并未因此而被抛弃,赋予某些道德原则具有法律的效力是完全必要的,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所以,初始的“法律乃是我们道德生活的见证和外部沉淀。

”的论调是不无道理的。

二、道德与法律的学理含义(一)道德的含义:道德是由道与德两个并列的词组成。

道是道路、行径、方式。

德是行为的表现。

道与德组合到一起,意义上就发生了变化,就有了道德的新义。

道字变成动词。

德是由道决定的。

有道产生的德,演化成了道德。

现在人们把道德的意思着重地表现在德字上。

意思就是,不论你以什么道,只要能产生好的德果,人们都是乐意的。

在学术方面,道就是道,德就是德,是不容混淆的。

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可以把道德做为一个德字的意思去应用。

在很多事情上,人们只究其结果不问过程。

对方不论采取什么道,表现出来的德是直观的。

所以,大多情况下,道德就是德的意思。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道德根源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

恩格斯讲:“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

”这表明道德的内容最终由经济条件决定,并伴随经济的发展而有相应的变化;基于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不同社会集团,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在阶级社会中的道德具有阶级性。

因此,我们可以把道德简单的概括为: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自然人关于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见、野蛮与谦逊等观念、原则以及规范的总合,或者说是一个综合的矛盾统一体系。

(二)与道德密切相关的法律的含义。

没有亘古不变的永恒道德,也没有亘古不变的永恒法律。

今天的社会,代表不同利益的统治集团仍然还存在,但是他们代表的阶级利益是根本不同或者是对立的。

不同的统治集团各有各自的阶级利益,以及与其阶级利益相适应的道德。

法律在本质上是统治集团的整体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既然法律是意志的具体化,而道德当然属于意志范畴,那么法律当然反映统治阶级的道德观。

从侧重道德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法律定义为:在主观方面,法是国家意志和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客观方面,法的内容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前者体现了法的国家意志性和统治阶级意志,后者体现了法的物质制约性。

法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矛盾统一体。

三、道德与法律的辩证关系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

(一)道德和法律区别的主要表现。

1.产生的条件不同。

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说氏族习惯。

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

而道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

2.表现形式不同。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要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国家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等。

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

它一般不诉诸文字,内容比较原则、抽象、模糊。

3.调整范围不尽相同。

从深度上看,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它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意图而行为,要求人们为了善而去追求善。

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罚主观过错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从广度上看,由法律调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调整。

当然,也有些由法律调整的领域几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断,如专门的程序规则、票据的流通规则、政府的组织规则等。

在这些领域,法律的指导观念是便利与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机制不同。

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律来维持。

5.内容不同。

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般要求权利义务对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而道德一般只规定了义务,并不要求对等的权利。

比如说,面对一个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义务,却未赋予你向其索要报酬的权利。

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报酬往往被视为不道德。

(二)道德与法律又是相互联系的。

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

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

其关系具体表现在: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利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

其中,第一类道德通常上升为法律,通过制裁或奖励的方法得以推行。

而第二类道德是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转化为法律,否则就会混淆法律与道德,结果是“法将不法,德将不德”。

〔1〕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的培养。

因为法律作为一种国家评价,对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标准与大多数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实施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