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后的服饰变化
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 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学生装”。
60年代后期,人人爱“武装”,无论大人
小孩,几乎人人都有一套兵装。
改革开放后,人民的思想解放,生活水平提高,人 们的爱美之心也从灰色蓝色的衣服下面解放出来。 70年代末,人们纷纷脱下中山装,穿起了化纤类西
紧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渐渐地被看作 资产阶级情调,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 了几十年。男人以中山装为主,不再穿长 袍马褂;女人穿的是对襟袄。那时,拥有 毛料中山装,在左上口袋插上一支钢笔, 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象征。
中山装
◦ 关闭式八字形领口, 装袖,前门襟正中5
粒明纽扣,后背整块 无缝。袖口可开叉钉 扣,也可开假叉钉装 饰扣,或不开叉不用 扣。明口袋,左右上 下对称,有盖,钉扣, 上面两个小衣袋为平 贴袋,底角呈圆弧形, 袋盖中间弧形尖出, 下面两个大口袋是老 虎袋。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祝您成功!
服,的确良布料流行起来。虽然服装造型还是以模 仿为主,但却打破了单一色服装的局面。
80年代,国人的时尚观 蝙蝠衫的年轻人。
的确良(涤纶)涤纶是英文dacron的音译,在七十
年代时也译为大可纶或的确凉。“的确凉”是广东 话的音译,可能最初是香港人翻译的,流传到广东 后走向全国。广东话读“的确凉”时的读音与 dacron的发音很接近,但用普通话读时就与原词的 发音相差很远了。
新中国成立时,人们的服装还保留着民国
时期的样式,城市居民一般穿侧面开襟的 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 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 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衣服面料 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 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
上世纪50-60年代,穿衣打扮和革命紧
的确良(涤纶)
80年代,国人的时尚观念开始复苏,西方文化和港
台时尚进入中国,我们可以在街上看到穿着喇叭裤, 蝙蝠衫的年轻人。
90年代,人们对着装的观念也开始有了变化,开始
注重面料的舒适性,天然性。哈韩族,迷你,松糕 鞋等词开始流行。
00年代,人们追求个性化,舒适和潮流。
时思代想 VS 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