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包装学期末考核质量072 张晓辉学号:20070814414一种新型食品包装材料------可食性豆渣纸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我国食品包装的现状,可食性包装材料的分类,豆渣的营养价值以及可食性豆渣纸的特点和加工工艺。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这十年间,聚烯烃塑料中的聚乙烯、聚丙乙烯和聚苯乙烯等塑料相继问世。
用它成型加工成透明包装薄膜,具有轻盈透明、无毒无味、防潮抗氧、耐酸碱等优点。
被世界公认为接触食品最佳的包装材料。
在当时被誉为包装材料的“白色革命”。
而今,塑料加工工业发展速度惊人,只要使用,就有废弃。
伴随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生活正向便利化、卫生化发展。
为了顺应这种需求,一次性泡沫塑料饭盒、塑料袋、筷子、水杯等开始频繁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这些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的包装材料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但另一方面,这些包装材料在使用后往往被随手丢弃,造成"白色污染";形成环境危害,成为极大的环境问题。
在我国,我们用的超薄塑料袋几乎都来自废塑料的再利用,是由小企业或家庭作坊生产的。
这些生产厂所用原料是废弃塑料桶、盆、一次性针筒等。
我国目前使用的塑料制品的降解时间,通常至少需要200年。
若被填埋,将直接占用土地,且1000年内难以降解,农田里的废农膜、塑料袋长期残留在田中,会影响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抑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农作物的减产。
若牲畜吃了塑料膜,会引起牲畜的消化道疾病,甚至死亡。
填埋作业仍是我国处理城市垃圾的一个主要方法。
由于塑料膜密度小、体积大,它能很快填满场地,降低填埋场地处理垃圾的能力;而且,填埋后的场地由于地基松软,垃圾中的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很容易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危及周围环境。
若把废塑料直接进行焚烧处理,将给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塑料焚烧时,不但产生大量黑烟,而且会产生二恶英——迄今为止毒性最大的一类物质。
二恶英进入土壤中,至少需15个月才能逐渐分解,它会危害植物及农作物;二恶英对动物的肝脏及脑有严重的损害作用。
焚烧垃圾排放出的二恶英对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一个极敏感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大量废旧包装塑料膜、塑料袋和一次性不可降解的塑料餐具等食品包装材料的使用量激增,并且任意抛弃,因此,食品包装才是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
国家质检总局最新抽查报告显示:我国九成多食品包装易成白色污染。
而抽查中仅有4种产品为可降解产品,占抽查产品总数的3.8%降解性能包括光降解、生物降解、环境降解,如果降解性能不好就容易形成“白色污染”。
由于食品包装大量应用塑料包装,塑料极难自然降解,塑料垃圾很难处理,因此,一些发达国家已部分限制塑料包装的使用。
为此,开发绿色包装材料已成为食品和包装行业解决“白色污染”的共识。
绿色包装(Green Package)又可以称为无公害包装和环境之友包装,指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能重复使用和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包装。
而其中的可食性包装材料是解决食品包装废弃物与环保之间矛盾的好办法。
可食性包装是指通过特定的包装工艺用可食性包装材料将食品、药品等包起来,达到预定的保护目的,并可以随这些食品、药品吃下去,对人体无害甚至有利,并不会对环境产生废弃物的一种包装。
可食性包装有两种形式:可食薄膜和可食涂层。
可食薄膜加工后包装食品,而可食涂层则以食品为载体直接在食品上干燥形成。
可食性包装在日常生活中早已有之,如可食性包装膜。
几十年来,大家熟悉的糖果包装上使用的糯米纸及包装冰激淋的玉米烘烤包装杯都是典型的可食性包装人工合成可食性包装膜中的比较成熟的是70年代已工业化生产的普鲁兰树脂,它是无味、无嗅、非结晶、无定形的白色粉末是一种非离子性非还原性的稳定多糖,由于它是由α-葡萄糖甙构成的多聚葡萄糖,因而在水中容易溶解,可作粘性、中性、非离性的不胶化水溶液其5%—10%的水溶液,经干燥或热压能制成厚度为0.01mm的薄膜,这种薄膜透明、无色、无嗅、无毒、具有韧性、高抗油性能食用可做仪器包装。
其光泽、强度、耐折性能都比高链淀粉制得的薄膜好。
可食用保鲜膜。
我国早在12~13世纪就已用蜡来涂复桔柠檬来延缓它们的脱水失重。
延长果蔬货架寿命。
现在一般采用的可食性保鲜膜已发展成具有多种功能性质的,由多种生物大分子(蛋白质与多糖)和脂类制成的多组分食用膜。
此种复合膜主要是通过不同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稳定的乳状液,然后干燥使溶剂挥发而形成的多孔、透明或半透明的三维网络结构的薄膜,这种多孔的网络结构使薄膜具明显的防水性及一定的可选择透气性,因而在食品工业,尤其在果蔬保鲜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另一方面,如可食性包装纸。
可食性纸型食品包装,是一种由可以食用的原料加工制成的像纸一样的包装材料,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把常用食品原料如淀粉、糖糊,再加入一些调味物质以后再进行纸型化处理,从而制造出像纸那样薄的可以食用的纸型食品包装;另一类是把可以食用的无毒纤维进行改性,然后加入一些食品添加剂,制成一种可以食用的“纸片”,用它来做食品包装。
如今,市场上已经出现标有牛肉味、鸡肉味、苹果味等各种味道的“食品纸”包装的食品,很受消费者的喜爱,特别是可食性纸型食品包装在冷饮包装中的运用,起到了保冷、卫生的作用。
可食性“蔬菜纸”食品,很受消费者的欢迎。
把蔬菜洗净、剥皮、切细、煮熟、冷却、烘干,然后加工制成的“蔬菜纸”,外观鲜亮,极易诱发顾客的购买欲。
人们用这种“纸”包装的食品,不用撕开“包装纸”就可直接食用。
据专家测算,一张“蔬菜纸”相当于250克新鲜蔬菜的营养价值。
可食性包装具有重要环保与经济价值。
目前,国外的可食性纸共有二种,一种是出蔬菜为原料,将蔬菜打浆成型后烘干,另一种是将淀粉、糖类糊厂化,加入其它食品添加剂,采用与造纸工业类似的方法成型。
从应用与发展来看,从蔬菜为包装原料的绿色包装材料更具发展前景。
日本是最早研发蔬菜纸的国家,目前曰本蔬菜纸巳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其加工工艺与设备巳进入了第四代,最高日产量每条线达到3万张。
其它还有水果纸、海藻纸等。
主要有二种工艺:一是压模成型法,这种方法是将桨料平铺在成型版上,经二次烘烤成型;另一种方法是棍压成型法,即将材料经由两个反向旋转的压辊直接压成所需型状,切片成型后干燥得到产品。
由于考虑到市场的巨大潜力,各国正在积极开展对蔬菜纸及其制品的研究。
可食包装纸不仅在日本,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研发热点,其产品主要用于方便休闲食品包装、可食性包装等领域,可以予见这种可食性包装用纸必将有广阔市场。
与以上各种可食性包装材料相比,以豆渣为原料开发的可食性包装纸因原材料丰富且价格低,加工工艺简单,具有较高经济效益,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和社会效益,近几年已引起了一些食品公司的注意,正准备将其用于食品工业包装。
从而实现将豆渣变废为宝。
豆渣是生产豆奶或豆腐过程中的副产品,每年全球豆渣的产量都很大,是一种新型保健食品原料,其营养价值与豆乳或豆腐不相上下。
豆渣中约含有18%的固体成份,其中含蛋白质27%,脂肪12%,碳水化合物58%,纤维约20%,灰分约12%。
长期食用豆渣类食品,能降低体内胆固醇含量,减少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消耗。
这将有利于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缓解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
又因豆渣中富含纤维素,故具有预防肠癌、降血压和减肥等特殊功效。
这对于肥胖病和高血压等患者来说,豆渣纤维素是一种十分理想的膳食保健纤维素源。
而纤维素又被营养学家称之为“第七营养素”,为此,日本和国内学者已采用特殊工艺从豆渣中制取出食用纤维素,用于各种保健食品的生产。
此外,豆渣中还含有较丰富的钙、磷和维生素类,对儿童营养及老年人保健均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由此可见,豆渣确实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深入开展豆渣的综合利用研究,将有较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必将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益。
然而,在大豆食品加工工业中,豆渣多作为副产品,只有一小部分供食用,其余大部分只能做饲料和肥料;因水分含量高,极易腐败,所以很难处理。
鉴于以上所述,若能够充分利用豆渣原料的廉价等优点,生产出可食性包装材料------豆渣纸,必能产生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日本酒井农业食品工程公司研究出一种用豆渣生产可食用纸的方法,其具体的技术工艺是:将榨汁或提取豆制品以后的豆粕(豆渣)加入适量的水和植物性蛋白酶,过滤出经酶处理后的这种豆渣液,即为含食物纤维素23%至25%的可食纸浆;然后用生产普通纸的方法和设备制成各种大小的干燥纸膜即为可食纸。
这种可食纸在食品工业中的用途非常广泛,例如作快餐面的调料包装纸,糖果、饼干、粉状食品和饮品内包装纸等,由于这种纸在水中或唾液下可溶化,因而不必撕碎可直接食用,并且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因为这种纸是食物纤维且不含热能,所以也可作保健食品的载体。
可食性包装是世界食品工业新科技发展的主要趋势,它已涉及广泛的应用领域,如肠衣、果蜡、糖衣、糯米纸、冰衣和药片包衣等等。
由于可食性包装功能多样,无害环境,取材方便,可供食用,因此近年来发达国家食品业竞相研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
而可食性豆渣纸因其较其他同类产品的优点:原材料(豆渣)丰富且廉价,加工工艺简单,合理充分的解决了食品包装废弃物与环保之间矛盾和大豆食品加工工业中的副产品(豆渣)的处理与利用问题。
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1)张振山,叶素萍等豆渣的处理与加工利用食品科学 2004No10(2)张延冲关于豆渣的综合开发利用天津农业科学 1994No4(3)董英大豆渣营养价值及其综合利用粮食与油脂2001 (12).(4)窦翔绿色食品包装的发展趋势中国包装工业2002,11 (5)(5)谢洁,周剑新膳食纤维及其发展前景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8(7)(6)陈霞,杨香久等可食性食品包装材料的研究大豆科学 2001,20(2)(7)姚晓玲豆渣营养成分的研究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6,27(7)(8) 张一鸣豆渣的再利用食品科学 2002,23(4)(9) 罗泽民豆渣的有效利用大豆科学2001,18(3)(10)陈石良豆渣纤维的研究西部粮油科技1999,24(6)(11)百度百科/view/5435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