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培养基和灭菌

第五章 培养基和灭菌





(三)湿热灭菌 1、方法: 直接用加压湿蒸汽进行物料或设备容器 的灭菌。用蒸汽将物料升温到115-140℃保持一 定时间,可杀死各种微生物。常用的灭菌条件是 120℃,20-30min。 2、原理:在高温及有水分存在的条件下,微生物 细胞中的蛋白质极易凝固而引起微生物的死亡。 3、特点:经济,快速,适用于大量培养基及发酵 设备的灭菌。

P、S(可构成细胞物质) Mg、Fe(可作为酶的组成成分或维持酶活性) K、Na(调节细胞渗透压) Cu、Zn、Mn(作为酶的辅基和激活剂)
四、 水:


(1)构成生物体的成分; (2)培养基的组成部分; (3)参与代谢反应; (4)作为代谢反应介质; (5)作为物质传递介质; (6)良好的热导体。

三、 灭菌操作

灭菌操作不当不仅会减少培养基中有效的营养成 分,还会产生一些有毒物质,给发酵带来不利的 影响。
蛋白质在高温下变性,维生素在高温下失活


葡萄糖与含氨基的物质反应形成5-羟甲基糖醛和 棕色的类黑精(焦化),对微生物有一定的毒性
四、 培养基粘度的影响

粘度是培养基物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直接影响 氧的传递、营养成分、无机盐、生长因子等的扩 散,从而影响细胞的呼吸、营养成分的吸收,最 终导致影响目标产物的形成。 “稀配方” :(1)中间补料 ; (2)精料发酵、基础原料液体化; (3)补加无菌水
第一节 灭菌的理论和技术

灭菌是指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杀灭或去除物料 及设备中所有生命有机体的过程。 一、物理灭菌

射线灭菌 热灭菌(湿热和干热) 过滤除菌


(一)射线灭菌 1、方法: 通常用紫外线、高能量的电磁波或粒子 辐射灭菌。其中以紫外线最常用。 2、原理:紫外线的作用光谱与细菌体内核酸的吸 收光谱相一致,DNA链上核苷酸的碱基因此具有 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引起DNA结构形式的 变化而导致死亡。 3、特点:紫外线对芽孢和营养细胞都能起作用, 但其穿透力极低,只能用于表面灭菌。对真菌孢 子的杀灭能力不大。主要用来进行一定空间内空 气的灭菌(如无菌室等)。
供菌种繁殖孢子的固体培养基。
能使菌体迅速生长,产生较多优质孢子并不易引 起菌种发生变异。 例如:高氏培养基



2.种子培养基 指一、二级种子罐的培养基和摇瓶培养基。 主要含有容易被利用的碳源、氮源、无机盐等,使 孢子很快发芽、生长以及大量繁殖菌丝体,并使菌 体长得粗壮和使各种有关的初级代谢酶的活力提高。 赤霉素产生菌种子培养基:葡萄糖1.5%,糊精1.0%, 花生粉1.5%,MgSO4·7H2O 0.1%,KH2PO4 0.1%,消泡 剂0.2%

培养基灭菌
冷却


注意事项:
1.培养基预热:80~90℃。避免产生冷凝水造 成培养基稀释。 2.培养基灭菌:120 ~130℃,保温30min。各 路蒸汽进口要畅通,防止逆流,罐内液体翻动要 剧烈,以使罐内物料达到均一的灭菌温度。排汽 量不宜过大,以节约蒸汽用量。 3.冷却:灭菌将要结束时,应立即引入无菌空 气以保持罐压,然后开夹套或蛇管冷却水冷却, 避免罐压迅速下降,产生负压而抽吸外界空气。


第三节 影响培养基质量的因素


一、原材料质量的影响:
玉米浆、黄豆粉、花生饼粉、蛋白胨、淀粉、 糊精 品种、产地、加工方法、储藏条件



二、 水质的影响
地质(地区)(地貌)、季节、处理方法(漂白 粉、沉淀剂、消毒剂)和环境 水源质量的主要考虑参数包括pH、溶解氧、可 溶性固体、污染程度以及矿物质组成和含量。

主要用于构成菌体细胞物质,如氨基酸、蛋白质、核 酸等和含氮的目的产物如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

1、无机氮源(快速利用N源):铵盐(如氯化铵、 硫酸铵、硝酸铵、磷酸铵),硝酸盐(如硝酸钠、硝 酸钾)和氨水等。 特点:(1)分解快,能被微生物迅速利用; (2)引起pH变化。 (NH4)2S04 →2NH3+H2S04 生理酸性物质 NaNO3+4H2→NH3+2H20+NaOH 生理碱性物质

注意!有机酸的利用常会使pH上升。
CH3COONa+O2→2CO2+H2O+NaOH
葡萄糖是最容易被吸收利用的碳源,几乎所 有微生物都可以利用葡萄糖,葡萄糖可以加 速微生物的生长,但葡萄糖浓度过高,反而 对生长、产抗生素不利。 淀粉、糊精等也是常用的碳源,一般经胞外 酶水解成单糖后被吸收利用。
二、 氮源:


(一)实罐灭菌
优点:不需要专门的灭菌设备,投资 少,操作简单,灭菌效果可靠。 缺点:设备利用率较低;灭菌过程需 要时间较长,培养基营养成分破坏较多。 该法多用于中小型发酵罐和种子罐的 灭菌。



3.发酵培养基 发酵培养基可供菌种生长、繁殖和合成产物。 发酵培养基的组成除有菌体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和化 合物外,还要有产物所需的特定元素、前体和促进 剂等。 玉米淀粉7.0%,饴糖2.5%,豆饼粉0.3%,花生 粉1.0%,MgSO4· 2O 0.07%,KH2PO4 0.14%, 7H 消沫剂0.05%, α-淀粉酶0.05%

第五章 思考题

1、培养基在抗生素发酵中的作用如何?
2、培养基的种类及其特点是什么?
3、培养基的成分及其在抗生素发酵中的功用是什么? 4、影响培养基质量的因素有哪些? 5、培养基配制的原则?
第六章 灭菌及染菌防治



染菌对抗生素生产过程的危害: (1)消耗培养基的营养成分; (2)使培养条件如溶氧、粘度发生变化; (3)有的杂菌会分泌一些对抗生素产生菌有毒或 能使抗生素降解失活的物质,从而造成抗生素产量 大幅度下降; (4)影响后道工序的正常生产、影响产品外观及 内在质量; (5)如果污染了噬菌体,不仅引起产生菌自溶, 而且还会迅速大面积蔓延,严重威胁抗生素的生产。

六、 前体

在微生物合成抗生素过程中,有些化合物能被微 生物直接利用来构成抗生素分子结构的一部分, 而化合物本身的结构没有大的变化,这些物质称 为抗生素的前体。
七、 诱导物或刺激剂:

所谓诱导物是指一些具有调节抗生素生物合成 能力的小分子物质,它们是既不是营养物质又 不是前体却能提高产物产量的添加剂。 如:β-吲哚乙酸是金霉素生物合成的刺激物; 甲硫氨酸和亮氨酸是头孢菌素的刺激剂。

3、常用的化学药剂:乙醇、甲醛、苯扎溴铵 (新洁尔灭)、戊二醛、环氧乙烷、漂白粉和 苯酚(石炭酸)等。 4、用途:化学灭菌主要用来进行皮肤表面、 器具及无菌区域的灭菌,很少用于培养基的灭 菌。

第二节 培养基及有关设备的灭菌

一、实罐灭菌
分批灭菌是将配制好的培养基投入发酵罐中,
经过间接蒸汽预热后,直接通入饱和蒸汽使培养 基和设备一起灭菌。 流程: 培养基预热



4、C/N比等应与环境因素结合考虑。
三、 培养基配置与pH之关系原则

酸性抗生素发酵环境一般呈酸性(pH<7),中 性及碱性抗生素发酵环境一般呈中碱性 (pH>=7)。

配置培养基时,生理酸碱性原料应合理搭配。
四、 保证源副材料质量的稳定性原则

培养基中各组分质量的稳定性是获得连续、高 产的关键。 定点采购、定点加工、稳定加工工艺、恒定的 贮存条件、预试验。
二、 按状态分类:
固体培养基 :适用于菌种的培养和保存;
半固体培养基 :(琼脂用量为0.5~0.8%) 主要用于鉴定菌种、观察细菌运动特征及 噬菌体的效价测定等 ;
液体培养基 :(水80%~90%),是发酵工 业大规模使用的培养基,它有利于氧和物 质的传递。
三、 按用途分类:

1.孢子培养基
第五章 培养基

培养基定义:
人工配制的适合于不同微生物生长、繁 殖和积累代谢产物,按一定比例组成的 营养物质。
第一节 培养基成分及其功能

碳源、氮源、无机盐、微量元素、水、生长因 子、前体、诱导剂或刺激剂、抑制剂 例:高氏培养基(培养放线菌): 可溶性淀粉 2克,硝酸钾 0.1克,磷酸氢二钾 0.05克,氯化钠 0.05克,硫酸镁 0.05克,硫酸 亚铁 0.001克,琼脂 2克 ,水 100毫升。

一、碳源:
提供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能源,构成细胞和抗 生素的碳骨架。 1.碳水化合物:单糖(葡萄糖、阿拉伯糖、甘露 糖、半乳糖) ,二糖(麦芽糖、乳糖),多糖 (蔗糖、淀粉、糊精等)

2.脂肪 :油(脂肪)水解脂肪酶 溶解氧 C02+的盐也能作为微生物的碳源。




(二)干热灭菌
1、方法:包括火焰灭菌和热空气灭菌,常用的 干热空气灭菌是利用电热或者红外线在一定设备 内对各种用具物品进行杀菌。生产上常用的干热 灭菌的条件是160℃,时间1-2h。 2、原理:高温时微生物各种与温度有关的氧化 过程速率增快。 3、特点:时间长、耗热量大,应用不广。一般 用于灭菌后要求保持干燥状态的物料。

2、有机氮源(慢速利用氮源,多为天然有机 物) :花生饼粉,黄豆饼粉,玉米浆,玉米蛋 白粉,蛋白胨,酵母膏。 在微生物分泌的蛋白酶作用下,水解成氨基酸, 被菌体吸收后再进一步分解代谢.最终用于合 成菌体细胞物质和含氮的目的产物。

三、 无机盐、微量元素:

微生物在生长繁殖和合成目的产物的过程中, 需要某些无机盐和微量元素作为其生理活性物 质的组成或代谢的调节物,为微生物提供除C、 N源外的各种重要元素。

第四节 培养基配置的原则


一、碳氮源种类的确定原则
快速利用碳氮源、慢速利用碳氮源的种类、配 比要满足不同微生物,不同生长阶段和生产阶 段的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