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病的“病谱”
器官特异性
非器官特异性
桥本甲状腺炎
扩张性心肌炎
原发性粘液水肿 恶性贫血
甲状腺机能亢进 自身免疫性胃炎
Addisino 病
自身免疫性肝炎
1型糖尿病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重症肌无力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多发性硬化症
溃疡性结肠炎
脱髓鞘疾病
克罗恩病
自身免疫性肾小球肾炎
肺肾出血综合征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系统性红斑狼疮
6.表位扩展
优势表位(dominant epitope)---是在一个抗原分子的众多表 位中首先激发免疫应答的表位。
隐蔽突表眼位性(c甲ry状pti腺c e肿pito(Gper)av--e-s是' d在is一ea个se抗) 原分子的众多表
位中后续刺激免疫应答的表位。 免疫系统针对一个优势表位发生免疫应答后,可能对隐蔽
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一节 概 述
? 自身免疫耐受( autoimmune-tolerance ): 正常情况下,机体免疫系统能识别“自我”, 对自身组织成分不发生免疫应答反应,或仅产 生微弱的免疫应答,此为自身免疫耐受。
? 自身免疫(autoimmunity): 是指机体免疫系统 针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反应,出现自身抗 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现象。 自身免疫性疾病 (autoimmune disease , AID): 因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组织器官损伤或 功能障碍所致疾病。
强直性脊柱炎 急性前葡萄膜炎 多发性硬化 Graves病 重症肌无力 SLE I型糖尿病 类分湿性关节炎 桥本甲状腺炎
女/男
0.3 < 0.5 10.0 4-5 1 10-20 1 3 4-5
第三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 制及典型疾病
介导成分

二、类超型I 敏反速应发名型的、称过分敏型类
II
二、免疫系统方面的因素
1.MHCⅡ类分子的异常表达 IFN-γ可刺激非抗原提呈细胞表达较高水平的
MHCⅡ类分子。 IDDM患者的胰岛β细胞高表达
MHCⅡ类分子
2. 免疫忽视的打破
免疫忽视(immunological ignorance):指免疫系统 对低水平抗原或低亲和力抗原不发生免疫应答的现 象。 免疫忽视的打破:①微生物感染时,DC被激活表 达高水平协同刺激分子;②多克隆刺激剂, superantigen; ③TLR激活,细胞内体上的TLR9与 DNA结合
表位相继发生免疫应答,这种现象被称为表位扩展(epitope spreading)。
三、遗传方面的因素
1. HLA等位基因的基因型和人类 AID的易感性相关
2.与AID发生相关的其他基因 补体C1q和(或) C4基因缺陷 DNA酶基因缺陷 CTLA-4基因缺陷
3.性别与某些 AID的发生相关
疾病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干燥综合征
特发性粒细胞减少症 类风湿关节炎
绝经过早(少数病例) 硬皮病
男性不育(少数病例) 多发性肌炎 /皮肌炎
交感性眼炎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晶状体源性葡萄膜炎 系统性血管炎
抗磷脂综合征
寻常型天疱疮
二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共同特征
1.血液中可测到高效价的自身抗体和 /或自身反应性T 淋巴细胞,造成相应的组织细胞损伤或功能障碍
2.多数病因不明,属“自发性”免疫性疾病 3.病情的转归与自身免疫应答的强度密切相关,反复
发作和慢性迁延 4.疾病的重叠现象,一个病人可同时患一种以上的自
身免疫病
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 相关因素
一、抗原方面的因素
1.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 免疫隔离部位( immunological privileged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分类
按疾病累及的系统区分
结缔组织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生殖系统疾病
神经肌肉疾病 泌尿系统疾病 皮肤组织疾病
内分泌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 循环系统疾病
按器官特异性分为两类
?系统性自身免疫病 (systemic autoimmune disease) 或器官非特异性或全身性自身免疫病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organ-specific autoimmune disease) 或局限性自身免疫病
通过阴性选择而获得了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
B 细胞中枢耐受的形成
? 失能: 未成熟B细胞 mIgM 与自身抗原结合,导致 mIgM 下调,虽输入外周,但对抗原不应答
? 克隆清除: 未成熟 B 细胞 mIgM 若与骨髓中的自身 抗原结合,导致该细胞凋亡
? 受体编辑 : 若 mIgM 与自身抗原识别,导致 RAG 重 新活化,发生 V-J 的再次重排,使 BCR修正为仅针 对“非己”抗原
sites):脑、睾丸、眼球、心肌和子宫。手术、 外伤、感染时该部位的抗原可释放出来 。
2.自身抗原的改变
生物、物理、化学以及药物等因素可以使自 身抗原发生改变。
3.分子模拟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
有些微生物与人的细胞或细胞外成分有相同 或类似的抗原表位,在感染人体后激发的针对微 生物抗原的免疫应答,也能攻击含有相同或类似 的抗原表位的人体细胞或细胞外成分,这种现象 被称为分子模拟( molecular mimicry )。 EBV与髓磷脂碱性蛋白( MBP),柯萨奇病毒 与胰岛β细胞,化脓性链球菌与肾小球基底膜、 关节滑膜、心内膜,肺炎支原体与冠状血管。
细胞毒型、细胞溶解型

III
抗原抗体复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型
T 细胞
IV 迟发型
第三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 制及典型疾病
T细胞发育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
? 阳性选择:在胸腺皮质中,DP细胞的 TCR 与胸腺皮
质基质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 I / II 类分子以适当亲和 力结合,即可被选择而继续发育成单阳性 T 细胞,并获
得 MHC 限制性
?阴性选择:经阳性选择发育的 SP 细胞,在皮髓交界以
及髓质区,与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表面自身抗原肽MHC I / II复合物发生高亲合力结合者,即被删除。由此
3.调节性 T细胞的功能失常 有CD4+CD25+Treg 功能异常
4.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发生障碍 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 AICD):激活的效应淋
巴细胞在行使效应功能后死亡的现象。 Fas基因 突变的个体可发生系统性自身免疫综合征。
5.淋巴细胞的多克隆激活
革兰阴性菌、CMV\EBV、HIV均为B细胞的多克隆激活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