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江西师大附中政史地组殷星桥学科:历史册别:必修3教材版本:人教版年级:高二年级一.设计思路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和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确对待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和启迪作用。
教师应注意避免生硬的说教和灌输,师生平等交流与相互启发,加强沟通和理解。
教学上,教师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针对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课前指导学生收集和了解有关百家争鸣的历史资料;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注意师生互动方式,不仅是形式上的互动更是师生之间在情感和思维上的双向互动。
重点处理: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感受诸子百家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及惠泽千年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
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高二语文课本《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有很多的相关内容。
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
因此,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
另外,由于本节课的时代离学生比较远;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此外,虽然高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比较充分,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也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教材分析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
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
四.目标设计1、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五.本课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讲述法、谈话法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八.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中国古代一本书,有人说只要读懂这本书的就可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了。
那么这是怎样的一本书呢?生:《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师:(教师展示《论语》这本小册子)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和半部《论语》打天下”盛誉的《论语》。
那么这样一个充满着智慧的智慧之书诞生在怎样的一个时代呢?(教师朗读)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战争伴随着变革,动荡伴随着创新的时代。
在这个充满变革气息的时代里。
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开馆讲学,向当时的统治者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
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围绕“百家争鸣”,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以便学生讨论分析:1、理解概念?学生先回答后,教师通过投影解释(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社会原因?师:“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提示: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文化等方面介绍生:讨论。
借助于教材师:投影归纳以下几点: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第一、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教师小结,要学生明确:一定是思想观念是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3、主要派别代表:(教师投影头像插图,学生列举学生)师: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空前发达。
学派很多:三教九流-------。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生:列举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等。
4、历史影响师: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
展示稷下学宫图片,说明稷下学宫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
请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重大影响?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师:你对孔子知多少?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无人不晓。
生:举手回答师:向学生展示几幅有关孔子的图片,简要介绍孔子生平,极其孔子的地位和影响。
师: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教育思想,比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等。
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在课堂上也经常跟学生聊天。
有一天,他的四个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坐在老师旁边,然后孔子很随意地跟他们讲:今天假如我想听听你们的志向,你们会说什么呢?我们接下来通过一个动画的方式来看看孔子弟子们的理想是什么?(放映动画片)子路:“老师,我的理想是这样的,----给我一个大大的国家,这个国家有着外来侵略的忧患和粮食不足的危机,但只要给我三年的时间,我就能把这个国家治理得富强起来。
使老百姓不仅丰衣足食,而且人人有信念懂礼仪。
”冉有:我的理想是,给我一个小国我去治理,我也只用三年,可以让老百姓丰衣足食,但要那人民都有信念懂礼仪恐怕要由比我更高明的君子来做了。
公西华:“我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在一个礼仪中,能够担任一个小小的角色,辅助着主持人做一点我力所能及的事就行了,至于治理国家,管理人民这些事我可不敢说。
”师:同学想想看,孔子三位弟子的理想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生:都很重视礼仪。
师:是的,他们都非常地强调“礼”。
“礼”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果同学们看得足够仔细的话,还会发现,孔子三位弟子的理想是越来越接近人生的起点的,从子路要治理一个大大的国家到公西华要在礼仪中担任一个小小的角色体现了这种趋向。
这个时候还有一位弟子没有表态,这就是曾点。
曾点的内心是一个从容不迫的人,他上来后先卖了一个关子。
他说:“老师,我的想法跟三个同学有点不一样,能说吗?”孔子说:“人各有志,但说无妨。
”这个时候,曾点才从容地开始了他的描述:(屏幕显示材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师:在一个春深似海的季节,穿上整齐干净的新衣裳,带上几位好朋友,再带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刚刚开动的沂水中,趁着春水把自己洗滌得干干净净,然后到鼓乐台、舞雩台之上,沐着春风,唱着歌谣,在一个万物开化,大地复苏,春风萌动的季节里让自己有一场心灵的仪式,当这样一个仪式完成的时候,我们大家就高高兴兴地唱着歌回去了。
他说,这就是我的理想,我只想做这样一件事。
他的话说完了,一直没有表态的老师终于表态了,说:我的理想也就和曾点是一样的。
同学们想一想曾点的理想当中强调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境界?生1:与大自然合而为一。
生2:强调内心的心灵修养。
生3: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师:曾点的话里面强调的是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种行为是发自内心的,也就是古人说的修身,然后再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是其根本。
孔子强调大的理想首先要从做人开始,注重自己的内心修养,这就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仁”。
孔子在日常的行为中特别强调“仁”。
在一万多字的《论语》中,“仁”出现的次数达105次之多。
那么什么是“仁”呢?我们先看一组材料(屏幕显示下列材料):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仁者爱人。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曰:恭、宽、信、敏、惠。
师:同学们看看这些关于“仁”的言论当中哪一个最能代表孔子“仁”的思想?生:仁者爱人。
师:对,孔子强调“仁”并不是摸不着、看不到、很高远的东西。
只要我们在观念上引发仁慈心,去爱别人,有一点爱心的存在,就是仁爱的道理。
那么怎么实践“仁”呢?孔子说: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