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的创新■☆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宗旨就是要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
***同志指出,安全生产“人命关天”,“安全不好,如何向老百姓交待”。
安全生产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直接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安全形势好坏,影响到国家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影响到社会稳定。
当前,安全生产形势仍然比较严峻。
2001年一季度全国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34起,死亡59人,比2000年同期分别上升13.3%和7.8%。
一些领域和部分地区安全生产事故仍然比较多,特别是重大特大事故有上升势头。
如2001年1月29日,重庆合川市一艘个体客船因严重超载触礁翻沉,死亡46人;陕西省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连续发生三起特大伤亡事故,即4月6日铜川矿务局陈家山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死亡38人;4月8日华阴市一庙会在通往华山的人行涵洞内发生人群拥挤踩踏伤亡事故,死亡17人;4月21日韩城矿务局下峪口矿多种经营公司个体承包矿井发生瓦斯爆炸,死亡4 8人。
经调查认定,这三起特大事故均为责任事故。
重大特大事故频繁发生,尤其是同类事故在同一地区连续发生,不但使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蒙受了巨大损失,而且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为社会所震惊,其性质非常严重,教训极其深刻。
一定要增强领导干部安全意识,决不能疏于管理,致使责任制落空、安全管理措施不力。
同时,要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对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毫不关心,重经济效益,轻安全生产,“要钱不要命”,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麻木不仁的现象做坚决的斗争。
我们从事安全生产管理的每一个同志,对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维护人民利益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各级领导干部对安全生产工作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方面都应有一个新的提高和转变。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始终不渝地切实把人命关天的安全生产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大事来抓,而不要总是重大事故发生后,就刮一阵风。
二是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关键在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狠抓落实,克服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安全生产工作,不是为了向上级领导作交待,重要的是对人民负责,维护人民的切身利益。
三是讲究科学工作方法。
我们从事安全生产管理的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应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科学方法,深入研究和总结安全生产的规律及特点,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监管能力,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加强监管,预防事故,消除隐患,指导工作。
应当看到,安全生产管理与我国经济发展相伴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后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加入WTO 在即,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及市场经济主体的多元化;我国从业人员结构变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和人员流动性的加剧;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经济管理机构的改革等,使我国安全生产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今后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路是:形成“以人为本”为中心,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事故防范为目标,以企业自我约束为主体,以科技进步和管理方式现代化为手段,以强化宣传教育、提高职工素质为保障,以遏制或减少重特大事故为重点,以不断健全和完善政府监督管理机制为关键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为此,我们一定要有新思路和新方法,并进行五个方面的创新建设。
1、以法制建设为基础,推进管理体系的创新从宏观层次上看,依法行政和依法监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工作的主要方式,也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职责所在。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本质就是依法行政,即依据国家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对安全生产主体实施监督管理和监察的行政行为。
法律、法规是安全生产监督的依据和准绳,要使我国安全生产管理走向法治化的轨道。
为此,我们应以安全生产法制建设为重点,推进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的创新。
一是建立、健全以安全生产基本法为主体的我国安全生产法律体系。
目前,法出多门、依法扯皮、无法可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比较严重。
当务之急,一方面,应尽快出台我国安全生产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统一、规范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体系。
所有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行政条例等必须以此为准绳,不得与其冲突。
另一方面,以安全生产基本法为依据,抓紧清理、修改和完善过去各有关部门制定的行政法规、条例,并同时废除与安全生产基本法不符合和不适应现实生活的现行法律、法规和条例等,同时,应根据新的形势研究和制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条例等。
二是依法建立、健全各级安全生产机构,落实人员编制,使安全生产工作有制度保障。
目前,各地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大都不健全,人员也不到位。
如四川省安全生产办公室仅8人到位,难以承担繁重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
三是应根据新形势和安全生产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和制定我国安全生产的产业政策与中长期规划。
应区分不同情况,分类制定重点行业及领域安全生产的产业政策和中长期规划,切实改变安全生产工作只注重眼前应急,而忽视对未来防范的被动管理状况。
安全生产工作既要立足当前,更应着眼未来,具有前瞻性,以增强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预测性和指导性。
如美国劳工部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局就制定了美国1999年一2004年职业安全卫生战略计划等。
四是依法强化政府安全生产监察,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维护生产正常秩序。
依法实施政府安全生产监察,是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的重要举措。
为此,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尤其是美国劳工部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局强制监察的做法,增强行政执法意识,建立和健全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监察体系。
当前,要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对造成特大事故的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依法追究其行政和法律责任。
2、以观念转变为先导,实现管理方式的创新转变观念,实质是使主观认识符合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这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
今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方式要有所创新。
一是要实现从事后查处的被动型管理向事前预防的主动型管理转变。
今后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重点应放在重特大事故隐患、重大危险源的预防控制、治理和整改上。
简言之,就是防患于未然。
二是要实现由经验型管理向技术型、专业化管理转变。
过去,安全生产的管理更多的是凭借经验的积累,规章制度的约束等。
诚然这种管理方式起到一定作用,但是,随着当今生产社会化和专业化的迅速发展以及产业分工的日益技术化,这一传统管理方式,无疑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应更多地依靠先进技术和专业化、职业化队伍来实施有效的监管。
三是管理客体应由单一所有制企业为主的“小安全”管理向全社会企业的“大安全”管理转变。
一方面,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重特大事故大都集中在乡镇、私营企业,如水上交通事故,乡镇、个体运输企业占80%以上。
为此,安全生产管理方式必须适应我国经济市场化和所有制结构的新变化及事故多发的特点,即由过去只注重对国有企业的管理转向对各种所有制企业,尤其是要强化对非公有制中小厂矿和外资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四是安全生产主体由分散、横向管理向集中、垂直管理转变。
职业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责特点应是依法行政、依法监察,这就要求其管理体系必须是一个集中、统一和垂直的管理体系。
这方面应很好地借鉴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和国家环保总局的经验和作法。
3、以加强科学管理为目标,实现企业制度的创新从微观层次上看,企业是国家经济的细胞,是先进生产力的载体和经济增长的主体。
安全生产工作的落脚点是企业。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安全生产宏观管理制度创新的基础。
只要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做好了,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就有一个根本性的好转,生产力的发展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当前,要逐步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员工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和我会安全”转变,并形成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和激励机制。
为此,一是要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按照国际规范建立企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
这基于两点原因:一方面,我国即将加入WTO,而“劳工标准”作为人权状况的重要内容之一,越来越成为WTO密切关注的焦点,也是发达国家千方百计阻止发展中国家加人WTO和进行正常国际贸易的关键因素。
对此,我们必须积极采用先进、科学的安全管理方法,改善职业安全卫生条件,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另一方面,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强化我国企业安全管理,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企业安全生产,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
二是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工作。
开展建设项目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必经程序,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建设项目做到本质安全,不留事故隐患,从源头治理事故发生的重要保证之一。
今后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以保证安全生产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不给安全生产留下隐患。
凡应进行预评价而未进行评价的建设项目,没有开工或没有竣工的建设项目应立即进行预评价,已经竣工投产的建设项目必须对其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存在安全生产隐患的必须限期整改。
未进行预评价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批准开工建设,未经预评价或评价不合要求的竣工项目应停止生产运行。
三是加快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全生产中介组织的发展,建立和健全安全生产认证、咨询和服务体系。
随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原属政府管理实施的相当一部分安全生产管理职能将由中介市场来实现,由中介组织来承担,如安全评估、培训、咨询、生产条件和有关设备的检测检验工作等,并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调节和规范。
政府对中介组织的行为仅进行指导和监督。
为此,我们应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安全生产的特点,大力培育安全生产的中介市场,发展咨询、评价、检测检验和体系认证等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并逐步建立和实施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等。
4、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实现管理手段的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要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性好转,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安全科学技术,以改造传统产业和企业,从设计、工艺、技术装备上保障安全生产,从硬件上做到本质安全,从本质上为遏制或减少重特大事故发生提供技术手段,使企业的安全生产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大力采用先进的科技成果,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从而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