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教学活动的本质与模式第三节教学原则教学目标:理解教学原则的涵义,明确各个教学原则的内涵及要求,理解各个教学原则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各教学原则的含义和要求教学难点:教学原则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数:5学时教学进程: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和意义(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对教学原则的涵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基本已达成共识,一般认为教学原则就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它表明教学应当遵循何样的教育目的,教学要求;表明怎样依照教学规律而合理、有序、有效地组织教学。
(二)教学原则的涵义1、合目的性教学原则要与教育教学目的一致。
不同类型的学校性质不同,学校教育的目的、任务也不同,这会对教学原则有不同的要求。
2、合规律性教学原则要符合教学规律。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是我们办好事情的前提,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学规律的指导,只有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实践才能取得成功,也只有以规律为前提才能提出正确的教学原则。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教学原则对于全面完成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组织教学等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国经过不断的总结与归纳,逐渐形成了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育原则,主要有:(一)直观性原则1、含义: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感性经验,获得生动、清晰的表象,逐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从而为学生正确而深刻的理性、抽象认识能力的发展打直基础。
这一原则既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要求,也主要地反映了教学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
贯彻这一原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渐地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增强教学的形象性,提高教学的效率。
具体的直观手段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2、贯彻要求:①要恰当选择直观手段要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特点加以选择,要注意它的代表性,典型性。
②直观手段的运用要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教师的讲解可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透过现象看本质。
上《鱼》一课时,教师事先在水盆里放了一条活鲫鱼,让学生仔细观察鱼的形状、鱼的表面、背鳍、胸鳍、尾鳍。
然后,问学生各种鳍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一下给问住了。
这时,教师用剪刀把鱼的尾鳍剪掉,结果学生发现鱼在水中无法前进了;他又把胸鳍及腹鳍剪掉,结果鱼体在水里失去了平衡;再把背鳍剪掉,鱼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水里喘气。
通过观察,学生明白了各种鳍的作用。
③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直观教具往往受到时间,地点,设备等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时时使用,大部分要靠语言直观。
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深奥,抽象的知识描述出来,让学生如入其境,一下子就能形成表象。
一位教平面几何的教师在讲授“圆形”的概念时,学生感到抽象,不好理解,老师就让学生想象生活中“毛驴拉辗子”的具体形象,来理解“一个点围绕另一个固定点的等距运动的轨迹就是圆形”这一抽象概念。
教师:这里有一个辗子,现在牵来一头毛驴,把它套在辗子的木杆上,开始让它拉辗子,驴走的路径是什么图形?学生:是圆形。
教师:驴所经过的任何一点距辗子的中心有多长?学生:都是木杆那么长。
教师:驴能跑到圆的外面去吗?学生:不能。
就这样,学生借助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上教师的通俗讲解,很容易地理解了“圆形”的概念。
④ 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要注意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直观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概念,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所以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不能为直观而直观。
(二)启发性原则1、含义:“启”是指教师的引导,诱导,开导;“发”是指学生在教师“启”的作用下生动活泼地学习。
这条原则是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一直受到中外教育家的重视。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道而弗牵,施而弗抑,开而弗达”。
它的贯彻对我们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有助于教师正确地认识他所担负的主导作用,也有助于学生主体发挥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教学的顺利有效地开展,取得好的效果。
但是这一原则虽然提出的很早,却难于实现,所以在贯彻上还需要下功夫。
某小学一年级教师帮助儿童形成动物、植物的初级概念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进行的:教师:为什么说鸡、鸭、猪是动物?学生:因为它们都会叫唤。
教师:对吗?蚯蚓不会叫唤,可是它也是动物啊!学生:蚯蚓会爬,会爬、会走的生物都叫动物。
教师:鱼可不会爬,也不会走,只会在水里游泳;鸟会飞,它们不是动物吗?学生:它们是动物,因为它们都会活动,能活动的生物叫动物。
教师:对了,能活动的生物叫动物,可是飞机会飞,是不是动物?学生:飞机自己不会飞,是人开动的,它没有生命,是人造的,不是动物。
教师:对了,能自己活动的生物才叫动物。
2、贯彻要求:①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运用启发式教学。
“启”靠教师,但能不能“发”则在学生,启而不发不是启发,只有当学生具学习愿望、兴趣时,能与教师主动配合,启发作用才能发挥。
②要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进行创造性学习。
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思维方法。
③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要看到教与学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发扬教学民主,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④采取灵活多样的启发方式进行教学,如激疑启发,情境启发,比喻启发,类推启发,讨论启发,描述启发,等等。
⑤掌握好启发时机。
(三)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1、含义: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
这一原则反映了学生认识的规律和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也是科学知识本身结构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学与发展相互促进规律的一种反映。
贯彻这一原则,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基础,逐步地而顺利地获得发展。
2、贯彻要求①按照教学大纲的顺序进行教学。
要按各门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和顺序进行教学。
②教学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了解“序”,这是使教学保持一定的速度与难度的前提。
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技能,培养扎扎实实的学习习惯。
循序渐进不等于循序慢进,而是为了打下牢固基础,加快学习速度。
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系统连贯,循序渐进。
③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四)巩固性原则1、含义: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作用。
巩固掌握知识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顺利进行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熟练地运用知识的条件。
没有知识的巩固就没有知识的积累,就无法进行复杂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2、贯彻要求:第一,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第二,保证巩固的科学。
第三,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第四,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五)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1、含义: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重视这一原则就为教学的时机与程度提供了基本的依据,教学中传授的知识只有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才能被他们理解,顺利地转化为他们的精神财富。
2、贯彻要求:第一,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第二,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最近发展区)(六)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1、含义:是指在教学中,既要保持保证教给学生正确、准确和科学的知识,也要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方面的影响。
这一原则反映和要求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提高思想的关系,是根据我国教育目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规律制定的。
科学性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的知识、所使用的方法及手段都是正确、科学的。
思想性,确切地讲应该是思想教育性,是指在教学中,在思想上对学生的影响。
世界上不存在无思想的科学知识,科学性与思想性是不可分的。
坚持这一原则有利于在教学中摆正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关系,是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教书与育人关系的保证。
2、贯彻要求:第一,坚持正确的方向。
第二,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第三,实事求是。
第四,讲求教学艺术。
,做到寓教于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讯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一次,他在讲授中国小说史第四篇《今所见汉人小说》,讲到《西南荒经》上说的一种“讹兽”,指出人吃了要说谎话时,鲁讯很自然地插了一段“问路”的故事。
故事说:“在十里说场的旧上海,有人走到三岔路口问路,结果甲说向东,乙说向南,丙说向西,三个人回答了三个方向,实在叫人啼笑皆非,无所适从。
”他引完故事后,幽默地说:“在约他们(指路者)是食了‘论兽’吧!”一句话,引得哄堂大笑。
鲁讯对旧上海恶劣的社会现象进行了辛辣的抨击,学生在掌声中对“论兽”有了广义的理解,同时受到了生动具体的思想教育。
(七)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1、含义:是指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懂会用,学用结合。
这在原则是源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的,它反映和要求正确处理教学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由教学过程是学生特殊认识过程这一规律所决定的,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关系。
贯彻这一原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知识运用于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理论认识与感性认识、学与用、知与行的关系。
2、贯彻要求:第一,要求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以理论为主导,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第二,教师要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恰当而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时要注意适宜性,并尽量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着想。
(八)因材施教原则1、含义: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是保证全体学生都获得符合各自特点的发展的前提,它的实现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有利于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
一节新加坡某中学的语文课。
同学们正聚精会神地听讲,然后要当堂作文。
而一个不爱写作的学生却在兴致勃勃地玩一只褚色的硬壳虫。
善于观察的老师一边讲课,一边想:“他为什么会对这只硬壳虫发生兴趣呢?”于是,教师只是轻轻地示意,让学生把硬壳虫放进文具盒里,收了起来。
下课了,学生来到讲台边,低着头不做声地准备接受教师的批评。
出乎意料的是,这位教师并没有批评他,只是温和地问他:“你是从哪儿弄来这个玩意儿的?它有什么用途?”学生告诉老师,这种虫很少见,他是在植物园的一簇树丛中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