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起来,课堂更精彩,能力更提升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而语文教学质量是教育这条生命线上最关键的一环,只有读懂语文,让她破茧化蝶,让她的生命焕发青春的丰采,学生才能跃过龙门,并且受益终生。
语文之所以是教育这条生命线上最关键的一环,则要首推其工具性。
《现代汉语词典》:“工具”注释:①进行生产劳动时所用的器具,如锯、刨、犁、锄。
②比喻用的以达到目的的事物。
择其意之②,不难知道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当然要能用这个“工具”就必须具备能力(这也是学习语文的目的之一),且近年来,中考试题改革异彩纷呈,命题关注课改,凸显素质立意,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要处理好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处理好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关系,以此来寻找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点。
在此我将浅谈关于处理知识与能力这一环节在我的语文教学中的具体的体现--—互动教学。
语文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就是保证课堂上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和课程资源的互动,共同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且在这种氛围中,让学生能轻松提升能力。
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会思考,当学会学习的主体。
现先将互动教学模式和常规教学模式列表对比一下:通过上表的比较,我们细心去体会,在实践中会发现常规教学重视语言的输入和知识的传授,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自学、自主地学习则不够,而互动教学提倡整个教学过程动静交替,在民主和谐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和训练进行创造的能力,并且提升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仅仅起引导的作用,把教学本身变成学生自身学习的需求。
互动教学是在对常规教学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这是课改的新的教学模式。
那么,成功的积极的课堂互动要怎样才能实现呢?以下我将从九年级上册《散文家谈散文——关于散文》(江苏教育出版社)这篇课文为例,浅谈互动教学。
实现积极的课堂互动关键在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具体的教学中,可分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课堂互动过程,反馈阶段。
一、准备阶段在此阶段学生准备的内容及在此阶段的活动较多。
所有的准备工作学生都在各自组合的几人学习小组中合作完成。
学生作的准备有:1、学生都有辅导材料,利用这些,在读第一遍课文时勾画出生字、词语在小组中共同查阅。
2、搜集关于作者晓雪和所附散文《白鹭》的作者郭沫若的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等。
3、学习小组组员齐声朗读散文《白鹭》并商量准备适合用作配乐朗诵的曲子。
4、在《白鹭》文中勾出描写白鹭独特的美好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则通过每组组长了解准备和预习情况,以便为教学互动提供保障。
二、课堂互动过程。
1、出示本课教学目标并突出重难点:①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在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②认识《白鹭》抓住对象“神”的特点加以表现而不拘泥于具体实在的描写的写作特点,并尝试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难点)③了解评论的一般写法和《关于散文》的写作特点及其好处。
2、老师示范朗诵,且故意在朗诵过程中设置生字障碍等以达到抽查准备情况的目的。
3、请学生分小组且从组中选出小评委以竞赛的方式来进行,每小组进行配乐朗诵比赛。
4、请小组代表在对散文理解的基础上谈谈为何选取这首曲子配乐。
5、学生自行在课文中进行评点、评注(评点内容如对优美句子精典用词的感受,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并在小组上交流、探讨。
同时老师在每组辅导、引导指点。
6、出示需要讨论的问题。
老师分别到小组进行辅导。
7、通过对学生自学的了解,在全班精讲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重点、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目标一致,同步和谐,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解决了问题。
三、反馈阶段1、学生自行在小组上探讨课后第二小题。
2、针对不同学生布置少量作业,如在朗读比赛中未能达到要求的同学在课后训练朗读等。
钱梦龙说过:“一位语文老师,如果确实教得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民族语,能读会说,能言善听,则厥功至伟,此外还有什么呢?”现在,有关语文评价正在课程改革,由以前的过于注重选拔和甄别,改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目的在改进教和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那么,对我们的语文课堂的教学,在肯定它在整体上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议的前提下,针对一堂课,我们是否可以更有弹性,更适应改革的评价尺度,这样,我们的语文课程会更开放更有活力。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取向之争依然存在……建立语文语种与教学具体形态多元并呈的格局,是迫切的工作。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由此看来,语文课程与教学并不是只有唯一正确的形态,也不会永远存在一种一劳永逸的,理想的,公式化的课堂模式。
但是,相信通过上下求索,我们一路走来将会抵达更高的境界。
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良好数学思维(四川省南江中学四川南江636600)摘要:教学作为一门科学,应当有规可循,但是教学作为一门艺术,不应当也不能仅依靠某一种教学模式来实现它的全部功能。
随着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的提升,以及各个学科间的知识渗透更加深入和普遍,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想,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对于教师来说,他不仅要能“做”,而且要教会学生去“做”,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而且应该有对数学学科的整体理解,从而构建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思维;学情;反思习惯;教学方法一、关注学生的学情问题首先是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数学学习中,要善于把这种从自发的感性的乐趣出发上升为自觉的理性的“认识”过程,这自然会变为立志学好数学,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
其次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
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
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善应用。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
另外还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自学时间,以便加宽知识面和培养自己再学习能力。
再次是关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数学能力包括: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共五大能力,这些能力应在不同的数学学习环境中得到培养的。
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开发不同的学习场所,引导学生参与一切有益的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各种能力在学习、理解、训练、应用中得到发展。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精心设计些“智力课”和“智力问题”,使学生最终达到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关注课改,养成反思习惯“吾日三省吾身”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对反思问题的最简洁表达。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如果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1、观念上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中反思。
有位教育家曾说:“教师讲了什么并非不重要,但更重要千万倍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学生的思路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3、学情中反思。
初高中数学存在巨大差异,高中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
学生有会学的,有不会学的,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成绩越拔尖,能力越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
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就会越来越差,成绩一差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降,思想上产生一种厌恶,害怕,对自我怀疑,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甚至拒绝学习。
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因此教师需多花时间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学习状态,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只有凭借着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4、合作中反思。
课堂是师生“对话的场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主要是交流合作。
教师和全班学生互动讨论,也是一种师生交流合作地学习。
但数学是个人思考的学科,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主动思维、独立思考,才能促使高质量的师生的互动。
那么教师怎样提问呢?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提问题,也就是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或在解题策略的“关节点”上,或在知识间联系的“联结点”上,或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提问。
好的提问就是“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三、关注并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显著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40分钟的内容在35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
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
四、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
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
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