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摘要: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其得到全面的、和谐的、个性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
针对当前中学生上课情绪低落,上课积极性差的情况;同时结合新课标的要求,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互动教学模式。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动起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讲述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关键词:学生课堂互动平时,经常听到有老师抱怨现在的中学生难:要么懒洋洋,一上课就一大堆在睡觉;要么上课不专心、不动脑,不积极参与,整节课,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要么上课时学生同科任老师唱反调!为什么现在的中学生会出现这些状况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与我们老师的教法有关。
教学本是由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形成的双边活动,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声音主张抛弃一教为主,以练为主的旧的教学模式,代而取之的是以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把他们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起来,平时,经常听到有老师抱怨现在的中学生难:要么懒洋洋,一上课就一大堆在睡觉;要么上课不专心、不动脑,不积极参与,整节课,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要么上课时学生同科任老师唱反调!为什么现在的中学生会出现这些状况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与我们老师的教法有关。
教学本是由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形成的双边活动,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声音主张抛弃一教为主,以练为主的旧的教学模式,代而取之的是以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把他们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主动获取知识。
让他们主动获取知识。
要想让学生动起来,就要想点办法,我的一些做法是:一、实施教学民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实施教学民主,创设以人为本的教学环境,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
我首先解放学生的思想,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改变上课时一定要举手发言的传统习惯。
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站起来发言,自愿地到讲台前演示,也可以自由选合作伙伴、学习小组成员和学习内容,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采用鼓励式教学,民主性教学,表现好的学生有奖,表现不好的学生“罚”表演节目,为班集体做好事。
这样从课堂上给予学生真正的自由、和谐,放松学生的身心,便于学生激发灵感,发展个性。
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鼓励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有的学生擅长朗诵,就让其朗诵;有的学生愿意说,就让其把文中描绘的景象说出来;有的学生擅长画画,就让其把文中的景象画下来。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都沉浸在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喜悦之中。
二、精心设计导语,巧入课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的导入,直接影响学生的求知欲,巧妙的引题,会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常用的策略有:1、以奇异的的现象引起惊异。
如教学《清明上河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在一张画上竟画了五百五十个人物,五六十匹牲畜,二十余辆车轿,二十余艘船,三十余幢房屋,同学们想知道这是一幅什么画吗?”2、以特别的情景激发参与。
如教学《鲁滨逊漂流记》一课时,我问学生:“假如把你一个人放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人来救你,你会怎么办?”3、以身边的人或事唤起思考。
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我问学生:“在学习中,你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回家后你告诉父母,你父母各会对你说什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回答,难道他们中的一个就不爱你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就能找到答案了。
以让学生自己去小结。
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并能使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三、课堂教学,师生共享。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是单边的,老师注重分析讲解,但分析讲解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定。
老师也注重问题,但问题也是由老师定的。
学生需要这些讲解吗?这些问题也是学生的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
显然,这样的教学活动是由老师牵着鼻子走的,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像个木偶人似的。
我想也许这就是学生上课经常没有兴致、懒洋洋的原因了。
这是怪不得他们的,只要换位想想,就能体会到学生的苦楚了。
单边教学的弊病太多了,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要让学生和老师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教学,不仅要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认为可以这样做:1、让学生共同参与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我喜欢把它先交给学生处理,布置问题:“你是否喜欢这篇课文?喜欢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这一步其实就是预习,但跟传统意义上的预习不同:不仅仅是识记生字、了解课文大意,他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迈进了一大步。
它一点也不强人所难,事实上人人都能说一点什么,人人也愿意说点什么。
当我总汇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时,常会惊喜地发现他们的观点有些互为答案(上课的时候这些问题的讲解就可由学生“代劳”了)有些互为矛盾(课上又会有一番精彩的讨论了)有些则是共同的疑问(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来分析解决了)。
经过这样的预习再上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也很好。
2、培养良好的讨论氛围讨论是又民主又有实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我在课堂上从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做出假设性解释,放手让他们去讨论,老师基本上做个旁观者,只在适当的时候插一两句嘴,调控一下大局。
通过讨论,学生基本上能得出合理的结论,走歪的情况也有,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情况就越来越好了。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一起七嘴八舌的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愉快的,学生也有了成就感和自豪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越来越强,学生做出结论的过程,也是积极主动求索的过程。
这样,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会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讨论中,教师作为“导演”,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
同时,教师可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不断加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从而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自始至终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3、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我们可以叫学生逐渐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1)课的开始让学生讲“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充分利用好每节课课前五分钟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
教育认知学告诉我们,情绪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普遍的的增力和减力的效能:当一个人情绪高涨时,情感处于增离作用;当情绪低落时,则趋于减力作用。
这样的情形是常常可以看到的:当学生充满快乐地、富有兴趣地学习时,注意力往往能保持高度的集中和长时间的稳定,记忆力强,思维活跃,迸发出高度的热情。
因此,让学生动起来的前提是:创设快乐、积极、活跃的气氛,让学生高高兴兴的学,饶有兴趣地学,发挥情感的增力作用。
我主要从课前五分钟活动课入手:做到活动形式多样化(有课前模仿记者采访活动、词语或成语接龙活动、诗词背诵比赛活动、争当智慧之王、小组或男女同学竞赛活动等等);内容新颖化(有课前小新闻汇报、模拟采访、我说我身边的人和事、语文辩论、自编自演课本剧、佳作欣赏、小演讲……)还可以在每节课开始的五分钟让学生上台说说预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以及需要大家共同解决的问题。
一是提纲携领。
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二是作为引子,将学生思维激发起(2)课中,部分内容由学生自己上讲台讲有的学生对某些问题的想法特别新颖合理,语言比老师还要精彩,因此我常常让学生上台露两手。
我只要扮演好“学生”的角色,认真地听,仔细地做好记录(特别是学生漏讲、错讲和讲得不透的地方),以便在组织形式讨论时又发言权,在讲评是能对症下药。
对学生敢讲、想法创新的大力表扬、推荐;对学生错的以鼓励、引导为主。
这样的做法很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即便是平时不大开口的学生,也跃跃欲试,一展风采。
(3)让学生自己小结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中很多知识可发现新的问题。
四、鼓励提问,放手质疑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
“千万个发明,起点一个问。
”任何发明、改革、创新,无不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
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时,教师可从课题引导学生质疑提问:课题突出哪两个字?为什么爱杨梅?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怎样?故乡的杨梅跟大城市的杨梅有什么不同?……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引出的问题让学生阅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让学生引起兴趣学习课文。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中心句、结构、课文的结尾处质疑。
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养成质疑、敢问的习惯。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动起来,没有冲淡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学习方法等等都在教师的统筹之下,让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通过这样的互动式教学,师生都能在愉快、积极的氛围中进行教学活动,达到“教就是为了不教”的新课标教学效果,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