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技术1、什么是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就如移动语音是相对于固定电话而言,移动互联网是相对固定互联网而言的。
虽然目前业界对移动互联网并没有一个统一定义,但对其概念却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即从网络角度来看,移动互联网是指以宽带IP为技术核心,可同时提供语音、数据、多媒体等业务服务的开放式基础电信网络;从用户行为角度来看,移动互联网是指采用移动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访问互联网并使用互联网业务,这里对于移动终端的理解既可以认为是手机也可以认为是包括手机在内的上网本、PDA、数据卡方式的笔记本电脑等多种类型,其中前者是对移动互联网的狭义理解,后者是对移动互联网的广义理解。
2、移动物联网设备MID就是(Mobile Internet Device,移动互联网设备)。
其概念首先由因特尔提出。
作为在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之间的新产品形态,MID (Mobile Internet Device,移动互联网设备)瞄准的是那些想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访问互联网的消费者。
与笔记本电脑相比,它有着4~6英寸大小,消费者能将它放在口袋里,尽管笔记本电脑正向着小型化发展,但7英寸的最小尺寸在移动性方面显然不能满足需求;而今天的手机受制于比较小的显示屏以及处理能力,无法提供最好的互联网体验:性能表现欠佳、互不兼容、通信不稳定等。
就在2008年北京举行的IDF上,英特尔将UMPC的概念进行了延展,将其扩展为UMPC/MID (Mobile Internet Devices,移动互联网设备)两个分支。
英特尔正构想着一个充满各种尖端设备的计算环境,包括UMPC、MID(移动互联网设备)。
英特尔亚太区超移动部门总监黄承德表示,UMPC和MID的界定不在于硬件、规格和软件,而在于应用。
他表示,UMPC强调的是全功能的小型随身计算机,面向移动商务人士;MID针对的则是一般的消费者。
而且,英特尔就与系统制造商成立了MID创新联盟,其中包括Asus、BenQ、Compal、Elektrobit、HTC、Inventec及Quanta。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这些公司已经在Menlow平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并计划于2008年上半年把产品推向市场上。
3、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技术是什么?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实现需要多种技术的支撑。
从网络的角度来看,需要移动通信技术特别是宽带移动技术的支持,主要包括EVDO,WCDMA等,随着以OFDM为核心的LTE技术的成熟及其商用,将会更好促进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
从终端角度来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功能强大的智能终端的支持,创新发展的智能终端技术将是丰富移动互联网应用,提升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黏性的重要手段。
此外,在移动互联网业务实现过程中还需要移动Web2.0 技术,移动业务实现的辅助技术,由于这两类技术对大众而言相对生疏,因此重点介绍如下:(1)移动Web2.0 技术Web2.0是目前互联网发展的主流技术,而与互联网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移动互联网则是基于移动Web2.0 技术。
顾名思义,移动Web2.0 技术是在Web2.0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包括:丰富互联网应用的移动Ajax 技术,实现应用聚合的移动Mashup 技术,支持桌面应用且具有良好交互性的移动Widget 技术和促进用户参与用户定制的WiKi技术。
(2)移动业务辅助技术为了支持新型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和应用,面对移动网络无线资源稀缺,无线环境动态变化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应用技术,如移动视频与压缩技术、移动定位与搜索技术等。
4、移动互联网的体系结构如何?从层次上看,移动互联网可分为:终端\设备层、接入\网络层和应用\业务层。
其最大的特点是应用和业务种类的多样性(继承了互联网的特点),对应的通信模式和服务质量要求也各不相同:在接入层支持多种无线接入模式,但在网络层以IP协议为主;终端种类繁多,注重个性化和智能化,一个终端上通常会同时运行多种应用。
世界无线研究论坛(WWRF)认为移动互联网是自适应的、个性化的、能够感知周围环境的服务。
它给出的移动互联网参考模型如下:各种应用APP通过开放的应用程序接口API获得用户交互支持或移动中间件支持;互联网协议簇负责网络层到链路层的适配功能;操作系统完成上层协议与下层硬件资源之间的交互;硬件\固件则指组成终端和设备的器件单元。
注:移动中间件层有多个通用服务元素构成,包括建模服务、存在服务、移动数据管理、配置管理、服务发现、时间通知和环境监测等。
互联网协议簇主要有IP服务协议、传输协议、机制协议、联网协议、控制与管理协议等。
5、移动互联网的接入方式有哪些?移动互联网支持的无线接入方式,根据覆盖范围的不同,可分为无线个域网(WPAN)接入、无线局域网(WLAN)接入、无线城域网(WMAN)接入和无线广域网(WWAN)接入。
WPAN主要用于家庭网络等个人区域网场合,以IEEE802.15为基础,被成为接入网的“附加以公里”。
其中,蓝牙是目前最流行的WPAN技术,其典型通信距离为10m,带宽为3Mbit/s;其他技术,如超宽带(UWB)技术侧重于近距离高速传输;而Zigbee技术则专门用于短距离的低俗数据传输。
WLAN主要用于商务休闲和企业校园等网络环境,以IEEE802.11标准为基础,也就是众所周知的Wi-Fi网络,支持静止和低俗的移动。
其中802.11g的覆盖范围约100m,带宽为54Mbit/s。
Wi-Fi技术成熟,目前处于快速发展中,已在机场、酒店、校园等公共场所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WMAN是一种新兴的适合于城域接入的技术,以IEEE802.16标准为基础,常被称为WiMax 网络,支持中速移动,视距传输可达到50km,带宽可至70Mbit/s。
WiMAX可以为高速数据应用提供更出色的移动性,但在互联互通和大规模应用方面上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WWAN是指利用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如3G)实现互联网接入,具有网络覆盖范围广、支持高速移动性、用户接入方便等优点。
基站覆盖范围可达到7km,室内应用带宽可达到2Mbit/s,但在高速移动时仅支持384kbit/s的数据传输。
目前三种主流3G制式分别是WCDMA、CDMA2000和TD-SCDMA,已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应用,其共同目标是实现移动业务的宽带化。
此外,现在以GPRS、EDGE等数据通信技术为代表的2.5G移动通信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WWAN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移动互联网接入方式。
6、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如何?在最近几年里,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
它们的增长速度都是任何预测家未曾预料到的。
迄今,全球移动用户已超过15亿,互联网用户也已逾7亿。
中国移动通信用户总数超过3.6亿,互联网用户总数则超过1亿。
这一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高速增长现象反映了随着时代与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移动性和信息的需求急剧上升。
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移动的过程中高速地接入互联网,获取急需的信息,完成想做的事情。
所以,现在出现的移动与互联网相结合的趋势是历史的必然。
目前,移动互联网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短信、铃图下载、移动音乐、手机游戏、视频应用、手机支付、位置服务等丰富多彩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移动互联网经过几年的曲折前行,终于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
1.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趋势(1)参与主体的多样性移动互联网时代是融合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移动互联网业务参与主体的多样性是一个显著的特征,这里不仅有传统的电信运营商,而且还包括以手机终端厂商、互联网企业等为代表的众多参与主体。
为了把握住移动互联网发展机遇,参与主体都把把控用户第一接触点作为竞争主要焦点和努力方向,积极深入开展企业转型,拓展新的业务领域,以图在未来的市场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这方面有很多案例,例如在终端制造领域,相关报道显示,领头羊芬兰诺基亚公司于2007年8月29日推出了名为Ovi的移动互联网业务,目标是以其在全球数十亿手机用户为基础,全力拓展移动互联网市场。
2007年11月,Google组建了开放手机联盟(Open Handset Alliance),推广其基于Linux的开源手机软件平台——Android,直接挑战微软的Windows Mobile商业授权模式。
美国苹果公司2007年1月携iPod在数字音乐下载市场成功之势,发布了音乐手机iPhone,正式进军移动通信领域并取得了惊人的销售业绩。
(2)产业特点的开放与协作性开放与协作是互联网的核心价值理念,开放是协作的基础,协作是开放的目标。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业链与传统电信业务的产业链相比呈现出不断裂变和细化的特点,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完全单独掌控整个产业链,为了更好地赢得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青睐,产业链上的企业必须通过开放与协作,实现共赢,促进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进入正反馈的良性循环。
2.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趋势(1)商业模式多元化商业模式是一个产业或者业务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尤其在通信市场竞争激烈、用户发展存在困难的今天意义更为重大。
移动互联网虽然继承了移动网和互联网的相关特征,但作为一个新的业务,还具有自身的特点,而这种特点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空间。
为了推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产业链上的企业结合自身特点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其中管道模式、围墙模式还有渠道模式是目前的主要形式。
这里管道模式是指运营商只做网络接入提供商,不参与价值链上的其他环节,围墙模式是指运营商独占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链上的所有环节,一家通吃网络、运营业务平台和内容提供,渠道模式是指运营商部分参与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链上的一些环节,如独占网络接入环节,内容部分主要是通过与众多内容提供商合作。
此外,在与商业模式密切相关的收费方式上呈现出前向收费、后向收费、广告收费、包月收费等多元化形态。
(2)业务类型“长尾化”业务类型长尾化是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业务使用过程中的显著特征,手机作为用户的私密终端,更能够有效地反映出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因此,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种类繁多的特征也就并不奇怪。
据挪威欧普拉软件公司(Opera Software ASA)发布的《2008年8月移动互联网发展状态报告》显示,在用户访问过的100万个独立Web地址中,87个网站占据了8月份页面浏览量(PV)值的一半,而其他数量庞大的网站占据另外一半。
这一数据表明,随着手机浏览器功能的强化,移动互联网用户的Web浏览习惯逐步与传统PC浏览习惯靠拢,呈现出“长尾化”趋势。
(3)业务产品融合化融合是整个信息产业发展的趋势,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本身就是融合的最好例证。
从宏观层面来看,移动互联网本身就是移动通信与传统互联网的融合;从微观层面来看,移动互联网的网络特别是接入网络是多种无线技术的融合;从终端技术来看,支撑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手机也呈现出融合的特征:手机除了电话功能外,还集成了摄像机、播放器、传感器、RFID 等功能;在业务能力层面,基于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的数据融合和应用融合创造出众多的创新业务和新型产品,大大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