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必修一
必修I——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教案
单元综述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
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
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
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1、夏商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
2、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
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
3、“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明清时期,转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专制王权的需要;废行省,设三司,直接隶属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学法指导
1、要注意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
2、要注意把握同一历史时期相关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3、要注意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整体线索。
(强化)分六部
②明成祖:设内阁
行省)、府、县
清朝(顶峰并走向衰落)①皇太极:议政王大臣
会议(皇权受到限制)
②康熙:南书房(皇权
得到扩大)
③雍正:军机处(皇权
到达顶峰)
省、道、府、县
【阶段特征】(见P1专题概览)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总的: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形成了一些后世所继承的制度如:①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②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③形成完备的分封制与宗法制④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
2、夏商时期特点:
(1)已形成一个国家政权,有一套行政管理制度,方国首领定期要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商朝时,中央设有参与商王决策的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封侯、伯。
)
(2)保留了氏族社会的某些特点,基本仍是一个部族为中心的方国联盟(邦联),各方国仍有很大的自主权。
(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
内服是商人本族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这种制度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3)神权色彩浓厚,敬重鬼神,盛行祭祀占卜。
(4)是奴隶制国家,奴隶主居于统治地位。
3、西周时期特点:国家政权和行政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实行了更为严格的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的父系家长制演变为严格的宗法制度,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
三者结合、互为表里。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核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发展、强化的过程。
1、专制主义:指皇权至高无上;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人治高于法制
2、中央集权:指中央掌握绝对大权,地方政府权力弱,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受制于中央政府。
3、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
4、宗法制度残余严重,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借助父权加强君权和行政权。
5、儒家学说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6、调整伦理关系与等级秩序的礼制与政治制度结合,形成典型官僚政治、严密等级制度,造成严重官民对立现象
【典例演练】
例1 (2008上海历史,A组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解析:A“封建”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以藩屏周”是“拱卫周王室”的意思,因此这句话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例2(2008年广东单科,1)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
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三省六部制 D.内
阁制
解析:B. 祠即宗祠,据此既可判断与之联系的制度是宗法制。
例3 阅读下列材料: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
——《吕氏春秋》
请回答:据材料分析,西周实行宗法制的目的是什么?为达到这一目的而坚持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