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城实地调研报告
调查背景:由于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已经没有了老一辈的那种耐劳的精神,所以为了培养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了解老一辈创业的艰辛和苦难,我们参加了这次实地调研
调查目的:了解江西省共青城的发展史,以及给当代青年的启示
调查时间:2013年11月16号
调查对象:江西省共青城
调查方式:实地调查,网上调查
一,实地调研及共青发展史
随着我们乘坐的旅游车从南昌出发后,高楼大厦渐渐地从眼中消失,学校也消失在浓雾当中。
在车上我不知不觉地就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同学叫醒我说:“到了!共青城到了。
”很显然他也很激动。
我醒来就看见各种高楼大厦,如果他没告诉我这是共青城我肯定会以为这还是在南昌市呢!在车上我看见共青城的很多地方还在建设,道路上很整洁,道路两旁有很多的商店。
和其他大城市没什么区别。
老师告诉我们:共青城是1955年上海知青来这里建设的。
当时我不是很相信,这么短的时间内仅凭知青的力量就建造了这么一个城市。
于是上网查了资料才知道这一切都是真的。
共青城位于江西省北部、昌九工业走廊中段,西邻长沙、武汉,东傍鄱阳湖,南接南昌,北依九江,距南昌、九江均为50公里,坐享两大繁华城市的双重辐射。
毗邻国家级候鸟自然保护区,沿鄱阳湖
湖岸线长50公里,素有“鄱阳湖畔的明珠、京九线上的名城”之美称。
地理坐标为北纬29.19′,东经115.58′。
1955年10月18日,98位上海知青来到了江西鄱阳湖岸的德安县米粮铺拖沟岭,在那里没有高大的楼房;没有繁华的街道;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充足的资金。
但是知青们并没有畏惧,没有住的知青们就自己搭帐篷,没有吃的知青们就自己种庄稼。
白天他们艰苦劳动,晚上就聚在一起谈理想谈人生,欢声笑语涤荡着黑夜。
40天后,当时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胡耀邦专程前往看望,并在垦荒队临时搭建的茅棚前,用竹枝夹着卫生棉球为他们题写社名"共青社"。
从那天起,这里的名字便是"共青"。
当时,党中央刚决定把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称共产主义青年团,胡耀邦的到来和题词给这些上海青年极大鼓舞。
大家高呼"茅棚万岁!"这时,胡耀邦同志严肃地说:"茅棚不能万岁,顶多只能三岁。
希望你们把荒地变成良田,能在这里建起一个小上海!"从此,将荒地建成现代化城市,成为一代代垦荒人共同的奋斗目标。
1957年,江西省德安县下放了一些机关干部到金湖乡创办垦殖场。
根据实情,德安县委把"共青社"与金湖农场合并,取名为德安县国营共青综合垦殖场,总场设在金湖,"共青社"全体人员迁往该场。
到1969年3月,德安县委作出决定,实行场社分家,将共青垦殖场的总部从金湖迁到南湖。
从此共青人就在南湖这块土地上重新建场,开始用自己的双手和血汗谱写发展经济的新篇章。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共青人在这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67年,共青垦殖场开始试产面向香港市场的板鸭,很快达到年产十万只的能
力。
70年代初,凭着几十件羽绒背心,"共青城"催生出全国最大的羽绒生产基地,让中国的"鸭鸭"成为世界的朋友。
真可谓是:青春热土起茅棚,一岸荒丛变羽绒!
1978年9月26日,胡耀邦同志在北京听取了共青代表的汇报,欣然命笔"共青垦殖场"。
新的名字,总是代表着新的发展,新的时代中,新一代共青人如鱼得水,大展拳脚。
198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第二次亲临共青,看到初具规模的城市,高兴地题赠"共青城"这个新名字。
1993年4月11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视察共青城时提出的:“要把共青城建设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发区”。
1995年3月19日,江泽民主席视察共青城。
亲笔写下了"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八个遒劲的大字,对共青人的努力深表赞许。
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先后在共青城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关怀。
2007年4月20日,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再次亲临共青城视察,要求江西省要建设好、管理好共青城。
2009年9月25日,李克强视察共青城,“向你们的父辈,向老共青团员们致敬!他们的功勋,我们永远铭记!”
现在的共青城已成为中国最年轻城市之一,还被香港主流媒体评为“最具海外影响力的城市”。
二,总结及启示
看到如今繁华的共青城有谁能想到在58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
我不知道那98位上海知青看到当时荒芜的景象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是失望?是气馁?是抱怨?不,我觉得他们肯定不是这样的心情。
他们的心情肯定是积极的,斗志昂扬的!
除此之外,我也不能想象他们是凭借怎样的双手和智慧在这里建立起这么一个繁华的城市的。
在短短几十年内,从荒野变为大城市,从草屋变成大楼房,同时还催生了中国最大羽绒品牌。
思索了很久我觉得共青人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主要是源于共青人的艰苦奋斗,不怕吃苦的精神。
想到以前的过往,再看到如今的种种,一种敬意不禁从心里涌出来。
同时责任感压迫着我,那就是我们得把先辈们的精神继承下去!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有必要改掉以前那种懒惰,遇到困难就退缩,不思进取,碌碌无为的坏毛病转而继承共青人的不怕吃苦,敢于改变现状,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艰苦奋斗,不论眼前有多么大的困难都不惧怕的精神。
同时,我们也不应该满足于现状,而是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建设,朝着更好,更美,更舒适发展。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只要用心,只要肯下功夫,只要愿意付出努力,只要能坚持不懈。
任何事情都能成功,这是参观完共青城后给我最大的感悟。
班级:13软开3班
姓名:龙飞
时间:3013年11月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