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将军列传》教案

《李将军列传》教案

单元选修(二)史记——不虚美不隐恶(《史记》的世家传统)课题《李将军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了解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将军形象,并探究其悲剧的根源
3.了解《史记》如何通过典型事件、生动细节和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的文学艺术特色。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一、导入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首诗说的是谁?——李广。

那么,历官在历史上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她又有怎样的人生际遇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司马迁的《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节选)》
二、整体感知【思考】诵读文章,为文章分层。

(提示一:李广官职的变动)
[1节]文帝时:中郎将、武骑常侍(八百石)
[2节]景帝时:上郡太守(两千石)
[3-7节]武帝时:骁骑将军、卫尉将军、右北平太守(两千石)
[8-10节]武帝时:前将军(两千石)
(提示二:李广参与的几场战役)
1、上郡遭遇战,突出惊人胆识,丰富经验,高射技,如过人胆识。

2、雁门出击战,突出非凡机智,骑勇和骑射之功,判死罪,赎为遮人。

3、右北平一战,突出其指挥若定,身先士卒,坚持到底,功过自如,无偿。

4、从卫青击匈奴,因卫青偏心,导致李广失道,战后弥加罪责李广自得。

三、研读文本小组讨论:选择一部分进行分析——重点字词;李广的遭际,人物形象,艺术手法。

1.诵读、理解词语——文帝、景帝时期(1~2)
【思考】本部分李广在景帝时有什么人生遭际?他给你的初步印象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
(1)名将之后,出身“世世受射”的家庭,有一身高强的射技,但生不逢时——
(2)他善骑射、英勇善战(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有勇有谋)的名将品质。

(3)侧面烘托
总结:介绍李广祖籍,家世及其青年入伍,抗击匈奴,善骑射,好力战的特点,并以文帝公孙之语,“惜乎,子不遇时”和“李广才气,天下无双”侧面赞扬他才干出色,也为李广一生之不幸埋下伏笔。

2.诵读、理解词语——汉武帝时期(3~7)
【思考1】本部分李广在汉武帝时作为边将的李广有哪些活动和遭际?在这部分中司马迁是如何展示这位名将的风采的?
活动:出雁门击匈奴,伤重被俘、孤身射骑脱险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历。

遭际:不顺。

如“当斩,赎为庶人”,“家居数岁”,“将兵数困辱”,暗含他悲剧性的人生。

风采:①突出写了娴熟、高超的射技。

②李广治军简易,体恤士兵,不爱钱财,是颇受官兵爱戴的将领: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尤其是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士兵们都甘愿在他的麾下。

【思考2】探讨“斩霸陵尉”,此事件对塑造李广形象有何作用?司马迁“实录”这一事实,说明什么?
说明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的特点。

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但他还是有缺点的。

司马迁尽管用一唱三叹的情感载体在写李广,但仍然高度尊重客观史实;他不仅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捏造历史,甚至也没有用这种情感区掩盖李广的弱点缺点。

由此看出司马迁感情上的爱憎与史实的叙
述时极有分寸的。

体现这种爱不虚美,恶不毁功的“实录”精神。

3.诵读、理解词语——李广晚年时期(8~10)
【思考1】晚年李广什么样的人生遭际?造成李广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人生遭际:李广晚年作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

悲剧原因:汉武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也借机对他排挤。

这是人为的悲剧,暴露当时的社会对人才的摧残,也寄寓了作者深深的同情。

①汉王朝用人唯私、排挤迫害有才能的人的用人政策,是李广悲剧形成的直接、客观的原因。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俗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汉武帝既用之,又阴使卫青掣肘,在人员调配上明显看出偏私,李广性情刚烈、脾气太大,忍不住恶气,受不了这来自内部的诸多压力,可叹李广没有老将黄盖的运气,黄盖遇明主可以愿打愿挨,李广未遇明主,又不愿打愿挨,终至无可收拾。

②李广自身的性格缺陷是造成其悲剧的重要的主观原因
1)不善言辞(“讷口少言”)、个性太强(“引刀自刭”)、性情冲动(如“杀霸陵尉”)。

2)胸无城府、没有政治见解。

如“梁王授印”一节,从汉景帝对李广的态度可以折射出李广在政治上的幼稚,在专制制度下,不具备见风使舵的变态性格,纵有千般能耐,不仅于事无补,反会引火烧身。

3)自负其能,不计后果,好凭一时之勇,逞一时之威(如传中所记李广因中贵人而射杀匈奴射雕者及以百骑御匈奴千骑等事)。

4.诵读、理解词语——作者的论赞(11)
【思考】司马迁是如何评价李广的?
用叙述和比喻评赞李广,表达了对李广的无限景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用孔子的话赞扬李广为人能以身作则,强调正人先正己的重要。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古代广为流传的谚语高度评价李广的品格,赞美他诚实朴直,事事以身先行,因而赢得了士兵和百姓的崇敬,“至今犹忆李将军”。

四、总结1.人物形象:李广是司马迁笔下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的形象。

优点:①射技高超,打仗勇敢。

②仁爱士卒,不贪钱财。

③为人简易,号令不烦。

生前受到士兵爱戴,死后受到天下人的志哀。

但实事求是的说,李广还是有缺点的,如杀霸陵尉,暴露了他心胸狭窄的特点。

司马迁同情李广,但他只是把这种感情抒发在李广的不公平的遭遇上:痛其立功不封侯;惜其有才不得施展;悲其老年受辱于刀笔之吏。

2.艺术手法:
①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

②用克制、含蓄的叙事笔法,表达深沉、强烈的爱憎感情和自己的主观认识。

③用对比烘托方法揭示人物命运,丰富人物形象。

④语言通俗,极富文采。

五、质疑李广的悲剧
在中国历史上,西汉时期的名将李广无疑是一位充满浓厚悲剧色彩的人物。

他一生与匈奴70余战,为二千石吏40余年,但却至死未得封侯,给后人留下了“李广难封”的浩叹。

司马迁《史记》中一篇《李将军列传》,对李广的遭遇寄予了无限的感慨和同情,令后人一掬“萧条异代不同时”之热泪。

然而,它并没有真正反映历史的真实,也歪曲了造成李广悲剧的深层次原因,更误导了后人的认识和评价,像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乃天幸,李广无封缘数奇”之类意气用事、不着边际的诗句,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平心而论,李广的悲剧命运是注定了的,这既有时代的背景,更有其个人的因素。

李广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汉国防战略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登基后,变“无为而治”为“有为进取”,一改汉高祖以来在匈奴和战问题上的消极防御国策。

对匈奴的侵扰,汉武帝采取积极反击的措施,运用骑兵集团纵深突袭的战法,对匈奴贵族势
力实施歼灭性打击。

在这一重大战略转变形势面前,李广作为在对匈奴消极防御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将领,显然,“江郎才尽”,无力承担统率汉军大规模反击匈奴的重任,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以卫青、霍去病为代表的“新生代”将领后来居上,建功立业。

“人事有代谢”,“长江后浪推前浪”,历史的规律就是这样无情:汉朝廷战略方针的演变遂成为李广难封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李广抑郁不得志更在于他个人军事才能局限所致。

作为一名久历战阵的将领,李广长于战斗指挥,骁勇善射,在战术上灵活机智,有勇有谋,敢于打硬仗,打恶仗,射术之精堪称一绝,威震匈奴各部,被匈奴畏誉为“飞将军”。

然而这种近攻格斗上的剽悍骁勇,终究掩盖不了李广拙于战役和战略指挥的根本缺陷。

李广曾先后五次率精兵参加反击匈奴的作战,应该说杀敌立功、晋爵封侯的机遇多多,可是他不是无功而返,就是损师折将,根本没有表现出“飞将军”的风采。

常言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连续五次机会李广都不曾把握住,这恰好说明,李广只是一名斗将,而非真正大将之材。

他明显疏于战略战役指挥上的大智大勇,尤其不善于指挥大规模骑兵集团远程奔袭、机动作战,而这一点正是他的致命弱点,也是他一生不得封侯的最主要原因。

对这样的遭遇,李广愤愧自杀,这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司马迁等人的鸣冤叫屈,则是失却理性态度的曲辞。

其情虽可悯,其理实难喻。

的确,在李广身上,爱兵如子、身先士卒的优点殊为突出,“宽缓不苛”使得“军中自是服其勇”,以至他自尽后,“一军皆哭”,连普通百姓也“皆为尽哀”。

可是,他在治军上放任自流,不讲求以法治军、严格管理也是不争的事实。

具体表现为,行军时“无部伍行阵”,止舍时“人人自便”,连必要的警卫都不设置“不击刁斗以自卫”,在幕府中则无“文书籍事”。

这种把严格要求和关心士卒对立起来的做法是根本不可取的。

孙子说“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李广违背了这一治军的基本原则,无怪乎劳而无功、际遇坎坷了。

可见,李广的悲剧,不在于时运不济,而在于他自身弱点。

所以,对他的分析和评价,也应少一点道德上廉价的同情,多一份历史上冷峻的思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