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中兴趣培养

语文教学中兴趣培养

语文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学生的学习中,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

激发起了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学好语文的目的。

一、以“诵”拉开序幕
一堂新课,如何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情境,是非常关键的。

我通常是通过朗诵、用适当的表情、手势、步态等去配合,使有声语言变得丰富具体,让情感声形兼备地沁入学生的心扉,刺激学生的兴趣。

如在教《两只小狮子》这课时,导入新课,就要采用这种方法分配角色,配合动作进行诵读。

让学生仔细听,认真地记,并鼓励学生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进行大概模仿复述,并及时给予掌声鼓励。

如此一来,兴趣有了,学生的听、记能力提高了,同时,还训练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真是一箭三雕。

二、猜谜语,激起兴趣
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则小小的谜语,往往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如教学《蜜蜂》这一课时,我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

“嘴象小铲子,脚象小扇子,走路晃膀子,水上划船子。

”生动形象的谜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很快就猜出谜底。

这时我趁机将学生的兴趣引入课文:蜜蜂有什么本领呢?你们想知道吗?请大
家打开《蜜蜂》这一课。

于是马上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书本上来了。

三、做游戏,讲故事,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低年级儿童好动好玩,持久力差,有意注意时间短,容易疲劳,而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要在不断的练习中,才能巩固和熟练。

因此,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努力创设语文知识的故事性和游戏性情境,使他们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

我在识字教学中经常用“一字开花”,“开火车”、“找朋友”等游戏进行扩词比赛、从而丰富学生词汇,巩固字词。

“一字开花”就是老师在黑板上先画一朵花,再在花心里写上某一个生字,而后让小朋友口头扩词或板演。

如果这个字的朋友多,就在花瓣外再画上一层花瓣,花儿越开越大,学生就越有兴趣,注意力非常集中。

如我教“花”这一字时,用“花”字就扩词二十多个,为了进一步巩固词、“一字开花后就进行”开火车游戏。

这样学生在欢乐的游戏中掌握了知识,特别对那些后进生帮助很大,教师就能达到较好地传授知识的目的。

四、激发想象力
人们常说“童真与想象是同步曲”。

他能把天上的一朵白云想象成一匹奔腾的骏马,充分调动儿童的想象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要素之一。

一篇精彩的文章,特别是童话故事,结尾常常令人遐想、耐人寻味,如《狼和小羊》结尾,“说完狼就向小羊扑去。

”狼扑向小羊是吃了小羊呢?还是小羊想出了什么办法逃出了狼的
魔爪?这些问题都可以提出来,让学生自由地去想象去争辩。

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环境,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必要条件。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

所以要加强改革和创新,改变过去那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把语文课堂变成民主式的、互动式的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和欲望,要让学生开口说话,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要给学生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不能只管自己滔滔不绝的“灌输”而不顾孩子们的感受,要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展现自己。

(1)让学生敢“答”。

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小学高年级,孩子们有了一定的害羞心理,或者是怕回答问题出错而导致其他同学的嘲笑和老师的责怪,所以越来越不愿意回答问题。

作为老师,要鼓励学生勇敢地回答,我会说“只要敢于回答就是好学生,说错了没关系”。

有时学生的回答可能不着边际、令人啼笑皆非,而引得哄堂大笑,这时,如果一顿呵斥,或者一个讥讽,都会浇灭学生刚刚燃起的热情,在学生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

久而久之,就会在师生之间形成一道无形的障碍,学生更怕说,更不愿说。

老师可以说:“没关系,说错了不要紧,再仔细思考一下”。

老师要时刻给学生以尊重和信任,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消除学生紧张、恐惧的心理情绪,学生才会敞开心扉,才愿意与老师沟通。

(2)让学生敢“问”。

古人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要“解惑”,首先就得有“惑”,就要让学生提出问题。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以微笑、真诚、情感进行交流,努力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主动参与。

有时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老师都要给予鼓励,都要给予表扬,这时切忌说出“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吗”一类的话语,以免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伤害孩子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有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当众说出来,我就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纸条上交给我,我在课堂上给予解答或找适当时机与他们进行交流。

六、科学评价,让考查更有人情味——“激励兴趣,沁人心脾”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是多元的发展性评价,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是语文学科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往甚至现在的语文学科评价,还只是一张考卷,至多加上简单的面试,很少能把语文学习兴趣作为重要评价内容的,很少能把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作为评价目的的。

新课程要求评价要“立足过程”,通过评价发展语文学习兴趣,主要还是靠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过程性评价。

如当学生对写字感兴趣并写得比较漂亮时,老师肯定他的兴趣,表扬他写的字,这是对其习字兴趣及写字成绩的评价;当学生写得不好却很努力去练习时,老师褒扬他的勤奋,这是对其习字过程的评价。

通过这样的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得到发展。

平时,课堂上老师“珍贵”的一句
赞扬,一句引导,一个点头,一个微笑,都是一种好的评价,都是学生期待缥缈和重视的评价。

如果说,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一个小火星,那么这种评价就是助燃的氧气,其作用是相当大的。

有位老师引借阿基米德的话说:如果有一个支点可以撬起一个地球,那么有滋有味地学习语文将会撬起孩子的一生。

教无定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也不胜枚举,只要老师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相信一定能帮助孩子们把握这个“支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