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写作

基础写作

绪论一、学习写作的意义写作是人的一种社会行为,是不可或缺的二、现代基础写作学的界定写作学是一门相对独立而又自称体系的社会科学,是研究文章写作(包括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问。

三、写作理论的发展状况1、先秦时期(开始):《易经》言有物,言有序,修辞立其诚《尚书·虞书》诗言志《左传·襄公》言之无文,行而不远2、两汉时期:司马迁《太史公自传》杨雄《法言》3、魏晋南北朝(极重要):曹丕“夫文,本同而末异”刘勰《文心雕龙》——第一部写作理论专著钟嵘《诗品》——第一部诗歌理论专著清刘熙载《艺概》王国维《人间词话》4、五四时期白话文的兴起:陈望道《作文法讲义》叶圣陶《作文论》初步建立写作理论体系和训练体系毛泽东《反对党八股》5、新中国成立(苏联文学):主题,题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文风,修改6、改革开放后(科学领域的扩展)四、写作行为的特性1、个体性2、创造性3、实践性4、综合性五、现代写作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1、对象1)写作规律写作:写作客体(社会生活)2)写作理论写作主体(作者)3)写作方法写作载体(文章)2、写作任务阐明事物本质、过程、方法技巧及各类文体写作的特点,建立起系统的、科学的写作理论体系和基本功训练系统六、基础写作的性质写作课是重要的基础课七、写作的价值1、社会价值2、实用价值3、审美价值、4、经济价值八、写作课的学习方法1、重视理论学习,用实践检验2.、勤于观察3、博览精读4、多读多练5、修改第一章写作材料的内化第一节写作材料概述完整的写作过程四环节:采集、构思、表达、修改一、写作材料的界定1、写作材料具有形象性、具体性、抽象性、概括性2、写作材料概念:狭义:经过写作者内化处理的富有感知性的产物广义:还包括未经加工处理的素材二、写作材料的类型性质形态:1、事实性材料2、观念性材料(科学性、权威性、经验性、公里性)获得途径:1、直接材料2、间接材料三、写作材料的积累采集材料的基本要求:1)高度自觉2)确立材料凝聚中心四、写作材料的使用(一)、选择材料的原则:1、切题2、新颖3、典型4、真实5、选择熟悉的材料6、健康(二)、辨析材料的要义:1、辨析材料的续写详略程度2、辨析材料的文体适应性3、辨析材料的使用角度第二节观察与生活一、观察与生活界定(一)、观察:在事物的自然状态下为一定的目的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1、主观能动性:渗透着观察的知觉判断、思维联想和情感、意志等智能和非智能因素2、感知综合性3、目的综合性(二)生活1、平常性2、复杂性3、创造性二、观察与生活的关系和作用(一)、用观察发现生活(二)、观察就是生活(三)、观察为写作提供直接材料三、观察的要求1、准备2、全面3、细致4、抓特点5、多思(以内部语言描述观察对象)6、加强情感体验7、勤记(多写观察笔记)四、观察的方法(一)、科学观察1、视点观察(单一观察)2、分解观察(分割观察)3、比较观察4、跟踪观察(潜入式体验式)5、多角度观察(二)、艺术观察1、摄取别人的身体和灵魂,要善于“设身处地”,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都置于的境地2、用心灵的眼睛看世界,无意观察是一种有情观察,无意观察的最佳心理状态应该是介于有意与无意之间的,具有无目的合目的性3、移情于景,留取印象4、以心察物,纵横联想第三节阅读与体会一、阅读与体会1、阅读2、体会二、阅读与体会的关系及作用(一)阅读产生体会1、义理有所遵循2、思路有所遵循3、材料有所览察4、体式有所仿效5、语言有所汲取6、技巧有所借鉴(二)阅读重在体会新发现(三)阅读为写作提供间接材料三、阅读的要求(一)理解能力(二)鉴赏能力(三)想象能力四、阅读的方法(一)精读、略读、浏览相结合(二)做好阅读笔记第四节感受与情感一、感受与情感的界定(一) 观察与感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联系:(1)都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

(2)同为认知活动,写作活动的起点,可互为引发。

2区别:(1)观察是目的性很强的活动。

感受则多为任意的。

(2)观察则偏重于客观事物很强的活动,是理性的;感受则偏重于客观情感的波动变化,是感性的。

理性要求科学,客观,无我。

(二)情感1、定义:是人接受外界刺激,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心理反应。

它是人所固有的无限微妙、复杂的本质属性的表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二、感受与情感的关系及作用(一)感受出于情感(二)感受沉淀情感(三)感受是写作活动的发端三、感受的要求(一)敏锐(二)独特(三)深刻(四)明晰四、感受的方法(一)捕捉初感(二)升华感知(三)转换心理(四)辨识移觉(五)突现异常第二章写作思维的深化第一节写作思维概述一、写作思维的界定思维是人类大脑的特有功能,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所作出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

思维的特点: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思维与语言不可分性二、写作思维的类型(一)抽象类型:概念性、抽象性、逻辑性(二)形象思维:形象性、想象性、非逻辑性(三)灵感思维:偶然性、顿悟性(四)模糊思维(五)创造性思维(六)混合思维第二节写作思维的运用一、抽象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一)抽象思维的基本方式1、分析综合2、抽象概括3、归纳演绎(二)抽象思维的运用1、分析2、比较3、分类4、类比二、形象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是表象、联想、想象。

(一)联想联想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由此及彼,由一个事物想到另外的事物的思维活动。

1、接近联想2、类似联想3、对比联想4、关系联想5、因果联想(二)想象1、夸张2、虚构3、幻想第三节写作构思的基本要求一、确立主旨(一)主旨的界定主旨,是作者在反映社会生活,论述一个道理或说明事物时,通过文章的全部材料所表达出来的中心思想或基本思想。

(二)主旨的作用1、是文章的灵魂2、发挥社会作用3、决定价值(三)主旨的要求1、真实性2、集中性3、深刻性4、新颖性5、正确性6、鲜明性(四)主旨的提炼原则1、必须从全部材料出发2、必须发现事物本质,把握事物个性3、必须以先进的世界观作指导4、有鲜明的时代性二、规划结构(一)结构的界定结构就是指文章的内容、材料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它是作者表达思想,反映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

恰当的结构有利于揭示主旨,调度材料,安排层次(三)结构的要素层次(内部结构)与段落(外部结构)、开头与结尾、过度与照应(四)结构的一般方法1、时间顺序法2、空间顺序法3、时空交错法4、意识流法第四节创造性思维的运用一、创造性思维的界定创造性思维就是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新获得的信息和已存储的知识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思维形态或思维方式,克服思维定势,经过对各种信息、知识的匹配、组合,或者从中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或者系统的加以综合,或者借助类比、直觉、灵感等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新形象、新观点,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

二、创造性思维的作用三、创造性思维的类型(一)求异思维(二)发散思维(三)组合思维(四)逆向思维(五)变形思维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在具体情境中创新(二)发现问题的训练(三)成语、谚语、俗语新解训练第三章写作语言的外化第一节写作语言的概述一、写作语言的界定具有全民性、社会性、体系性从语言使用的形式来看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从语言使用的领域来看分为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二、写作语言的作用1、语言是思维的工具2、语言对于写作,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表情达意的惟一工具第二节写作语言的运用一、写作语言的基本要求(一)准确贴切(二)简练精粹(三)生动形象(四)朴素华丽二、写作语言的创新(一)务去陈言(三)用词独到第三节写作语言的培养一、在生活中积累二、在阅读中感悟三、在写作中锤炼第四章写作方式的优化第一节叙述一、叙述(一)事实:是指各种行为、现象所造成的运动过程及其结果。

事实可分为历史事实、现实事实、未来现实。

(二)各叙述人称优点1 第一人称:可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同时也便于抒发自己的感情。

2第二人称:撤除了“我”和“你”之间的“屏障”,可以直接向“你”倾吐情怀,具有推心置腹,促膝长谈的感人效果,是一种最动人的叙述。

3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见闻和感觉的约束,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更关阔地反映社会生活和复杂多样的事件。

(三)叙述事实的要素:事件、地点、人(物)、内容、原因、结果。

(四)叙述事实的线索:人物线索、情节线索、物体线索、情感线索。

(五)叙述的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和补叙)。

(六)叙述的要求:1叙述要反映事物的本质2交代清楚,条理分明3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七)叙述和描写的区别1叙述以反映事物的存在为目的,描写则以反映事物的模样为目的。

2叙述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时间较长,空间较大,因此多以事物的总体概况和发展轮廓为对象,取其代表性的事物,以粗线条的勾勒为手段,较为简洁;描写所表现的时间较短,空间较小,多以事物的具体状态和细节特征为对象,以生动的描绘和刻画为手段着力铺陈。

3叙述要求清楚明白,描写重在绘声绘色。

第二节:描写(一)描写的特征;感觉直观性、意念具象性(二)描写与叙述的关系:1空间与时间的关系2血肉与骨骼的关系(三)场面描写要注意两点:1要注意有条不紊2要注意写出特定场合下的一种特殊环境第三节:说明(一)说明的要求:1.客观的说明知识:冷静,理智,真切。

2科学地说明知识:真实,鲜活,适用。

3 准确地说明知识:概括准确,解说准确,语汇准确。

(二)说明三性;解说性,知识性,客观性。

(三)说明的类型:概念说明,列举说明,对应说明,图表说明,数据说明。

第四节:议论(一)理论的三维性: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的要求:正确,深刻,鲜明,新颖,集中。

2论据的要求:真实,典型,充分,新鲜。

3论证的要求:符合逻辑,注意论证的次序,注意语言表达的方法。

(二)议论有正反性和逻辑性,可以通过正反形态和逻辑形态来表达理论。

(三)议论的类型:举例论证,分析论证,设喻论证。

第五节:抒情(一)怎样才能抒好情?1积累情感,2酝酿情感,3提炼情感4塑造意境(二)抒情的要求:◆有真情实感◆健康向上◆有个性风采◆自然和谐◆生动具体◆丰富细腻◆服从主体及文本需要(三)抒情的类型: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借助叙述,描写,议论,比喻等方式进行抒情。

第五章写作成果的美化第一节文面规范(一)文面的总体要求:清爽醒目,美观大方.第二节文章修改的含义和作用(一)修改的作用:1寻求完美表达2深化思想认识3提高文章质量4 增强写作能力5增强责任意识。

第三节文章修改的内容和方法(一)文章修改的方面:文章的主题,结构,材料,语言,表达,文体,文风,文面。

(二)修改的方法:“体验”法,“冷却”法,“会诊”法,“割爱”法,“换位”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