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复习内容第一章货币供求理论1、理解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理论的异同。
2、比较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的异同。
3、理解流动性偏好理论的假设前提、结论及主要观点。
4、理解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理论的假设前提、结论及政策主张。
5、理解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供应与扩张的过程。
6、理解货币均衡和市场均衡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利率理论1、理解古典利率理论的假设前提、结论及主要观点。
2、理解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的假设前提、结论及主要观点。
3、理解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的假设前提、结论及主要观点。
4、理解新古典综合学派对利率的假设前提、结论及主要观点。
第三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1、理解菲利普斯曲线的内容及其政策含义。
2、什么叫通货膨胀中的资产结构调整效应?3、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成因及其治理方法。
4、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成因及其治理方法。
第四章金融中介体系1、了解资产证券化的含义。
2、了解金融创新的基本方式和内容。
3、了解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
第五章金融市场1、了解风险资本的投资过程。
2、深入理解CAPM 模型的基本内容。
3、了解期权定价模型的内容。
第六章金融监管体系1、了解社会利益论和金融风险论对金融监管必要性的分析。
2、重点理解《巴塞尔协议》三大支柱的内容。
第七章货币政策1、理解货币政策的泰勒规则。
2、了解货币政策的信用传导渠道。
3、了解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及其条件。
第八章汇率理论1、深入理解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相关内容。
2、了解国际借贷理论、货币局制度等相关内容。
第九章国际货币体系了解“特里芬难题” 、牙买加体系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相关内容。
第十章内外均衡理论1、名词解释:米德冲突。
2、理解内外均衡的基本内容。
3、理解蒙代尔政策配合理论的基本内容。
《货币银行学》复习内容整理一、名词解释1.泰勒规则:是根据产出和通货膨胀的相对变化而调整利率的操作方法。
这一规则体现了中央银行的短期利率工具按照经济状态进行调整的方法。
其思想根源,可以上溯到费雪效应,即利率与通胀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2.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通过对英国 1861-1957 年近 100 年统计资料的分析发现,货币工资的变动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置换关系。
他以一条曲线概括这种现象,即人们通称的“菲利普斯曲线”。
* 这条曲线显示,当失业率降低时,货币工资膨胀率较大;当货币工资膨胀率较小时,失业率会上升。
3.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已经存在的信贷资产集中起来并重新分割为证券进而转卖给市场上的投资者,从而使此项资产从原持有者的资产负债表上消失。
作为直接信贷资产的主要持有者,商业银行和储蓄贷款机构最适于开展此类业务。
资产证券化的本质含义是,将贷款或应收帐款转换为可转换工具的过程。
4.购买力平价:货币购买力实际上是物价水平的倒数,汇率实际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决定的,这个比被称为购买力平价。
其有两种形式:绝对形式和相对形式。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等于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相对购买力平价是指两国汇率的变动是两国同期物价变动的反映,汇率等于基期汇率乘以两国物价指数之比。
5.特里芬难题: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早在 1960 年指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承担的两个责任,即保证美元按官价兑换黄金、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和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即美元)之间是相互矛盾的。
这个被称为“特里芬难题”的矛盾最终使布雷顿森林体系无法维持。
6.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体系的原则和运行机制,因此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固定汇率制为基本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7.牙买加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 1976 年, IMF“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达成《牙买加协定》,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制度,其基本内容包括: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非货币化、增强特别提款权的作用、提高IMF 清偿力、扩大融资。
8.米德冲突: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单独使用支出调整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追求内外部均衡,将会导致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
9.内外均衡:内外均衡理论简而言之是指英国经济学家米德的“ 2 种目标, 2 种工具” 的理论模式,即一国如果希望同时达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目标,则必须同时运用支出调整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 2 种工具。
二、简答题1.简要说明货币供应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第 1章货币供求理论 )答:所谓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的争论,实际上是讨论中央银行能否“独立”控制货币供应量。
1)内生性指的是货币供应量是在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由多种因素和主体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中央银行并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应量。
从上述货币供应模型中可以看出,微观经济主体对现金的需求程度、经济周期状况、商业银行、财政和国际收支等因素均影响货币供应。
2)外生性指的是货币供应量由中央银行在经济体系之外独立控制的。
其基本理由是,从本质上看,现代货币制度是完全的信用货币制度,中央银行的资产运用决定负债规模,从而决定基础货币数量,只要中央银行在体制上具有足够的独立性,不受政治因素等的干扰,就能从源头上控制货币供应量。
(3)事实上,无论从现代货币供应的基本模型,还是从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来看,货币供给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内生性”的,而“外生性”理论则依赖过于严格的假设。
2. 简要比较费雪方程与剑桥方程。
(第 1 章货币供求理论)答:费雪方程式为MV=PY,其中, M 为货币数量,V 为货币流通速度,P 为价格水平,Y 为产出;剑桥方程式为Md=kPY,PY 是名义收入,它可以体现在多种资产形式上,货币只是其中的一种,因此,货币需求是名义收入的一个比率为k 的部分, k 的大小则取决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或者说取决于其他类型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
剑桥方程与费雪方程的差异。
主要有以下几点:1)分析的侧重点不同。
费雪方程式从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着手,而剑桥方程式则从货币的价值储藏手段功能着手,从个人资产选择的角度进行分析。
2)费雪方程式把货币需求与支出流量联系在一起,重视货币支出的数量和速度,而剑桥方程式则从用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重视这个存量占收入的比例。
所以对前者也称之为现金交易说,而剑桥方程式则被称之为现金余额说。
3)两个方程式所强调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有所不同。
费雪方程式从宏观角度,货币需求仅为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而剑桥方程式则是从微观的角度,将货币需求看作是一种资产选择的结果,这就隐含地承认利率因素会影响货币的需求,这种看法极大地影响了以后的货币需求研究。
3. 简要说明货币主义“单一规则”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
(第 1 章货币供求理论 )答:( 1)弗里德曼一方面采纳凯恩斯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核心思想,利用它把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改写为货币需求函数,另一方面又基本肯定货币数量论的主要结论,即货币量的变动反应于物价变动上,货币数量在长期中只影响宏观经济中的名义变量,不影响真实变量。
(2)理论基础: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按照微观经济学需求函数分析方法,主要考虑收入与持有货币的各项机会成本,构建了一个描述性的货币需求函数,简化为:Md/P=f(Yp,(rb-rm),(re- rm),(πe-rm)),其中,Md/P是对真实货币余额的需求;Yp为永久收入 ; rm,rb,re 分别为货币、债券、股票的预期回报率;π e 为预期通货膨胀率。
4.简要说明古典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第 2章利率理论 )答:主要思想为:利率是由投资需求与储蓄意愿的均衡所决定。
投资是对资金的需求,随利率上升而减少,储蓄是对资金的供应,随利率上升而增加,利率就是资金需求和供给相等时的价格。
一般情况下,一方面,利率越高,储蓄越高。
储蓄是利率的递增函数,另一方面,利率越低,投资量越大,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储蓄和投资都是利率的函数。
5.简要说明可贷资金理论的主要内容?(第 2章利率理论 )答:可贷资金理论是古典利率理论的逻辑延伸和理论发展,可贷资金理论一方面继承了古典利率理论基于长期实际经济因素分析的理论传统,另一方面开始注意货币因素的短期作用,并以流量分析为线索。
可贷资金理论认为,利率由可贷资金的供求决定。
可贷资金的供给包括:总储蓄S 和银行新创造的货币量M ,可贷资金需求包括:总投资I和因人们投机动机而发生的货币需求量H;而利率会使供求资金相等,即:I+H=S+ M。
可贷资金总量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央银行的控制,因此政府的货币政策便成为利率的决定因素而必须考虑。
6.简要说明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第2章利率理论 )答: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是由凯恩斯在20 世纪 30 年代提出的,是一种偏重短期货币因素分析得货币利率理论。
根据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货币需求分为三部分:⑴交易型货币需求,⑵预防性货币需求,⑶投机性货币需求。
在未达到充分就业条件下,增加货币供应量,利率会下降,此时,货币需求曲线呈现水平状,货币需求无限大,即处于流动性陷阱。
此时即使货币供给不断增加,利率也不会再降低。
7.简述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第 3 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答:需求拉上型或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假说是用经济体系存在对产品和服务的过度需求来解释通货膨胀形成的机理。
其基本要点是当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对比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时,过多地需求拉动价格水平上涨。
针对其成因,治理对策无疑是宏观紧缩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在银行业中的术语叫抽紧银根或紧缩银根。
至于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削减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面对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增加有效供给也是治理之途。
8.简述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治理结构?(第 3 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答: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也称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一种侧重从供给或成本方面分析通货膨胀形成机理的假说,成因有 2 点:①工资推进型通胀。
面对高工资,企业就会因人力成本的加大而提高产品价格,以维持盈利水平。
这就是从工资提高开始而引发的物价上涨。
②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
其前提条件是存在着物品和服务销售的不完全竞争市场。
9.简要说明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两种类型及其发展趋势?(第4章金融中介体系)答:按经营模式划分,商业银行分为职能分工型和全能型银行。
①所谓职能分工,其特点是法律限定金融机构必须分门类各有专司,有专营长期金融的,有专营短期金融的,有专营有价证券买卖的,有专营信托业务的等等。
职能分工型模式称之为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
②全能型商业银行:又称综合型商业银行,它们可以经营包括各种期限和种类的存款与贷款的一切银行业务,同时直接可以经营全面的证券业务等,可称为混业经营、混业监管模式。
10.简要分析风险资本的投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