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物理学 褚圣麟 第二章
Ze 40 2r 1
2
back
next
目录
结束
由于轨道半径 r 是量子化,所以相应的能 量也必然是量子化的
me Z 1 Ze En 2 2 2 40 2rn (40 ) 2h n
Z2 hcR( 2 ) n 上式为量子化能级的表达式,当Z=1,n=1时,
back
next
目录
结束
我们注意到:
1.毕克林系中每隔一条谱线和巴尔末系的谱 线差不多重合,但另外还有一些谱线位于巴 尔末系两邻近线之间;
2.毕克林系与巴尔末系差不多重合的那些谱 线,波长稍有差别,起初有人认为毕克林系 是外星球上氢的光谱线。
back
next
目录
结束
然而玻尔从他的理论出发,指出毕克林系 不是氢发出的,而属于类氢离子 He 。玻尔 理论对类氢离子的巴尔末公式为:
n 则量子化的轨道半径为 rn 1 Z nh 相应的轨道速率为 Vn 2nrn
2
hZ e2 Z m1n 40 h n
back next 目录 结束
当Z=1,n=1 时电子的轨道半径与速率分别为
r1 1 ,称为氢原子的第一玻尔半径;
v1
令 1
e
2
40 h
氢原子在正常状态时,它的能级最小, 电子位于最小的轨道,当原子吸收或放出一 定的能量时,电子就会在不同的能级间跃迁, 多余的能量便以光子的形式向外辐射,从而 形成氢原子光谱。
back
next
目录
结束
由波尔假设的频率条件我们可以可到
hv En En
'
即
~
mZ 2 1 2 1 ( c) 2 '2 , 2 n n
back
next
目录
结束
二、光
谱
α 粒子的大角度散射,肯定了原子核的存 在,但核外电子的分布及运动情况仍然是个 迷,而光谱是原子结构的反映,因此研究原 子光谱是揭示这个迷的必由之路。 电磁波谱
back
next
目录
结束
三、光谱分析
是研究原子内部结构重要手段之一,牛顿早在 1704年说过,若要了解物质内部情况,只要看其光 谱就可以了.光谱是用光谱仪测量的,光谱仪的种 类繁多,基本结构几乎相同,大致由光源、分光器和 记录仪组成.上图是棱镜光谱仪的原理图.
即
比较上面两个式子,我 们得到能级与光谱之间 的关系为
Rhc En hcTn 2 n
对于不同大小的 n 和 △E ,我们可以绘出上 图所示的能级图,在两能级之间用箭头线表示 可能出现的能级跃迁。
back next 目录 结束
#R的理论与实验值
我们在前面已经用波尔理论对氢光谱作出 了解释,得到了里德伯常量的计算公式
~ RZ 2 ( 1 1 ) v 2 2 n n
back
next
目录
结束
3.轨道角动量量子化条件:电子处于上述定态时, 角动量L=mvr是量子化的.
根据上述三条基本假设,玻尔建立了他的原子 模型,并成功地解释了氢光谱的实验事实。
back
next
目录
结束
二、电子的运动及轨道半径
玻尔假设电子在特定的轨道上绕核作圆周运动, 设核的电量为Ze(当Z=1时,就是氢原子).如果原子 核是固定不动的,电子绕核作匀速圆周运动,那么 由牛顿第二定律,电子所受库仑力恰好提供了它作 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2 2e4 me R , 2 3 (4 0 ) ch
从而可以算出氢的里德伯常数
R 109737.315cm1
它与实验值 RH=109677.58cm-1 符合的很好, 可是它们之间依然有万分之五的差别,而当 时光谱学的实验精度已达万分之一。
back next 目录 结束
第四节、类氢离子的光谱 一、类氢离子
•
• •
•
•
1912年9月,波尔到哥本哈根大学担任编外副教授,主 讲热力学的力学基础。1913年,他发表了著名论文《原子 和分子的结构》.1920年9月,在波尔的不懈努力下,哥本 哈根大学终于建成了理论物理研究所,海森堡、克拉迈尔 斯、狄拉克、泡利、赫韦希、朗道等许多杰出的物理学家 都先后在这里工作过。 1922年,波尔因对研究原子的结构和原子的辐射所做 得重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4年6月,波尔被英国剑桥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授 予科学博士名誉学位,剑桥哲学学会接受他为正式会员, 12月又被选为俄罗斯科学院的外国通讯院士。 1927年初,海森堡、玻恩、约尔丹、薛定谔、狄拉克 等成功地创立了原子内部过程的全新理论-量子力学,波 尔对量子力学的创立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1927年9月, 波尔首次提出了“互补原理”,奠定了哥本哈根学派对量 子力学解释的基础,并从此开始了与爱因斯坦持续多年的 关于量子力学意义的论战。 1965年玻尔去世三周年时,哥本哈根大学物理研究所 被命名为尼尔斯· 玻尔研究所。1997年IUPAC正式通过将第 107号元素命名为Bohrium,以纪念玻尔。
2
当 Z=1 时即为里德伯方程。试验中 R 的经 验值为
RH 109677.58cm1
比较 R 与 RH ,我们发现两者符合的很好, 但仍存在微小的差别。
back 目录 结束
几个问题
#系限之外还有连续变化的谱线
我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光谱线分为一系列线 系,每个线系的谱线都从最大波长到最小波 长(系线);可是试验中观察到在系限之外 还有连续变化的谱线。这是怎么回事呢? 如果定义距核无穷远处的势能为0,那么位 于r=∞处的电子势能为0,但可具有任意的 动能 1
1 1 e2 电子的动能为 Ek me v 2 , 2 2 40 r
若定义离原子核无穷远处为势能零点, 即 E p () 0, 那么离原子核的距离为r 的电子的势能为
Ze 2 E p (r ) 40 r 1
back
next
目录
结束
所以电子的总能量
E (r ) Ek (r ) E p (r )
即
1 Ze v 2 m 40 r r
2
2
1 Ze 2 r 40 mv
2
代入量子化条件 解得
40 n 2 h 2 nh Vn ; rn 2 2 4 mZe 2mr
back
L mvr nh / 2#
next 目录 结束
40 h 2 0.53 1010 m 我们引入 1 2 2 4 me
back next 目录 结束
光谱的观测
光谱发出的光谱线可通过光谱议进行观测和
记录,它既可把λ 射线按不同波长展开分析,
记录不同光谱线的波长(λ )和强度(I)。
光源:一切能发出电磁辐射的物体。
back
next
目录
结束
四、光谱的分类
不同的光源有不同的光谱,发出机制也不 尽相同,根据波长的变化情况,大致可分为三 类: 线光谱:波长不连续变化,此种为原子光谱; 带光谱:波长在各区域内连续变化,此为分子光谱; 连续谱:固体的高温辐射。
• 2、有多个光谱线系 • 3、波长差,强度 短波方向递减,直到光谱连续
• 二、氢原子的巴尔末系
• • • • • 1、光谱 2、经验公式 3、波数表示 4、氢的其他线系 5、氢原子光谱的一般规律
back
next
目录
结束
尼尔斯· 波尔
波尔1885年10月7日出生于丹麦的哥 本哈根。他父亲是一位生理学教授, 思想开明。 • 1903年,进入了哥本哈根大学自然 科学系,二年级时,参加丹麦皇家科 学协会组织的优秀论文竞赛,获得了 卡尔斯堡基金会的一笔助学金,从而 有机会到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 室,跟随当时最有权威的物理学家 J.J﹒汤姆逊进行深造。但波尔和 J.J﹒汤姆逊处得并不融洽,原因是波 尔第一次见面时就指出了J.J.汤姆逊 一篇论文中一些他认为错误的地方。 在1912年春转到了曼彻斯特大学的卢 瑟福实验室工作。在卢瑟福实验室工 作的四个多用里,波尔收获极大,他 对卢瑟福衷心敬重,无论在为人方面 还是在治学方面,卢瑟福都是他的楷 模。
就是基态氢原子的能量 E1 13.6eV 可见各能级之间的关系是
2
2
2
E p (r ) 2 E n (r ),
Ek (r ) En (r ).
back next 目录 结束
四、氢原子能级与线系
back
next
目录
结束
五、氢光谱的解释
根据波尔理论,氢原子的光谱可以作如下 的解释:
目录
结束
玻尔三条基本假设
1.定态原则:电子绕核作圆周运动时,只在某些 特定的轨道上运动,在这些轨道上运动时,虽然有 加速度,但不向外辐射能量,每一个轨道对应一个定 态,而每一个定态都与一定的能量相对应;
2.跃迁规则:电子并不永远处于一个轨道上,当它 吸收或放出能量时,会在不同轨道间发生跃迁,跃迁 前后的能量差满足频率法则:
back next 目录 结束
玻尔首先提出量子假设,拿出新的模型,并由此 建立了氢原子理论,从他的理论出发,能准确地导 出巴尔末公式,从纯理论的角度求出里德伯常数 , 并与实验值吻合的很好。
此外,玻尔理论对类氢离子的光谱也能给出很好 的解释。因此,玻尔理论一举成功,很快为人们 接受。
back
next
类氢离子是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的原 子体系,但原子核带有大于一个单元的正电 荷 比如一次电离的氦离子He+, 二次电离的锂离子Li++, 三次电离的铍离子Be+++,都是具有类似 氢原子结构的离子。
back
next
目录
结束
1897年,天文学家毕克林在船舻座ζ 星的 光谱中发现了一个很象巴尔末系的线系。这 两个线系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图中以较高的 线表示巴尔末系的谱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