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管理挑战
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21th Century
【精彩书摘】
■管理的新典范
社会科学对事实有其自成一套的基本假设。
这套假设构成了这门学科的典范(paradigms),管理学也是如此。
这种对真实的根本假设,实际上更界定出整个学科的范畴。
假设虽然如此重要,却很少被分析、研究,甚至很少被质疑。
大多数学者,著作者和实务工作者,一直将以下两套管理的假设认定为真实。
第一套假设奠定了管理原理的基础:
一、管理就是企业管理。
二、有、或必定有一种正确的组织形态。
三、有、或必定有一种正确的方法来管理「人」。
第二套假设奠定了管理实务的基础:
一、科技,市场,和最终使用者是特定的。
二、管理的范围由法律界定。
三、管理是专注于内部的。
四、由国家疆界所定义的经济体系,就是企业和管理的「生态环境」。
现在,这些假设已经全数过时,几乎快要变成一种讽刺。
它们与现实远远脱节,不仅成为理论的障碍,更是实务上严重的绊脚石。
事实上,现实很快地与这些假设背道而驰。
因此,此刻正是仔细检视这些假设,并创立一套新假设,作为研究和实务基础的适当时机。
本章并未尝试提供答案──而且刻意如此。
它主要是要提出一些问题,但在这些问题背后有一引人深思的洞见。
现代社会、经济和社区的重心,并不是科技、信息、或生产力;重心应该是妥善管理的组织,它是社会用来创造成效的工具。
管理是使机构能够产生绩效的特定工具、特定功能、特定方法。
为此,需要最后一个管理的新典范:管理的重心和管理的责任,涵盖所有会影响一个机构绩效的因素──不论是内部或外部;是这个机构可以控制的,或完全超出它的控制范围的。
■策略──新的根本现实
每个组织都依据一套「企业理论」(Theory of the Business)运作。
这一套理论,界定了组织的业务是什幺?目标为何?怎样定义成效?顾客是谁?顾客需要什幺和愿意购买什幺?
策略可以将这套「企业理论」转换成行动。
目的是使组织,在变化莫测的环境中,能够达到希望的成果。
在这变化快速和完全不确定的时代,面临二十一世纪的来到,策略可以建立在什幺基础上?有没有什幺假设,是组织(特别是商业性的组织)可以依循的呢?有没有任何确定的事物呢?事实上,有五种现象是确定的,不过它们与目前所有策略所关注的方向不大相同。
首先,这些现象主要不是经济性的,而是社会性和政治性的。
这五个确定的现象是︰
一、已开发世界生育率骤降。
二、可支配所得分配的移转。
三、绩效的定义。
四、全球性竞争。
五、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分裂背道而驰。
本章所讨论的现实,并没有告诉每个机构要做什幺,更别说该怎幺做。
我们只是在这里提出一些问题,每个机构要拟定策略,找出答案。
这些问题,目前很多机构在策略上根本都还没考虑到。
但是除非一个机构开始思考这些现实,不然根本不会有可以因应的策略,对未来几年,或几十年内的挑战就无从准备。
除非企业可以成功的面对这些挑战,否则就无法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结构改变、经济、社会、政治、科技都在脱胎换骨的转型时代里存活,更别谈繁荣蓬勃了。
■变革的领导者
二十一世纪,管理最大的挑战,是使组织成为一个变革的领导者。
变革的领导者视变革为机会,他们主动寻求变革,懂得如何找到适合组织、在组织内外都会发挥效能的变革。
这需要:
一、塑造未来的政策。
二、寻找、和预期变革的有系统方法。
三、在机构内外引进变革的正确方式。
四、在变革和延续之间求取平衡。
对已开发国家(可能对全世界也一样),有件事是确定的,那就是︰我们面对长时期的巨烈变革。
这些变革主要不是经济的变革,甚至不科技的变革。
而是在人口、政治、社会、哲学,甚至世界观的变革。
光是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在这个时期并不见得有效。
而对这个时期也没有什幺社会学的理论。
只有当这个时期过了几十年之后,理论才会开始解释目前所发生的事。
但是有几件事情在这个时期是确定的,譬如︰忽视这些变革,假装明天会和昨天一样,是没有用的。
但这却是今天许多商业、非商业机构所采取的态度。
因此我们可以大胆预测,三十年后,许多这些目前领先的机构就会销声匿迹了。
但是要预期变革也同样的行不通,因为这些变革根本是不可预测的。
唯一可以成功的政策是,尝试着去塑造未来。
创造未来风险极高。
但是,不尝试的风险更高。
尝试去做本章所讨论的,固然有一大部分不会成功,但是,可以预见的,除了尝试之外别无良策。
■信息的挑战
信息革命从商业机构及商业信息开始,但是它必然会席卷整个社会的各种机构。
它会颠覆企业和个人对信息的定义。
这不是一个科技、机器、技术、软件或速度的革命,而是观念的革命。
引发和主导目前信息革命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企业」──信息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信息长,未能提供企业和企业管理者所需的信息。
过去,我们注重的都是信息技术的问题。
现在,新信息革命注重的则是信息的内容和实质。
往这个层面思考,让我们重新定义所面临的任务,并重新定义机构应如何执行这些任务。
目前企业收集分析的资料,大致上仍然根据十九世纪「企业的竞争优势有赖于较低成本」的理论。
然而资料本身仍然只是传统会计制度下的资料。
会计制度至少是五百年前的产物,它的主要功能只在于提供一个公司保全资产的工具,以及公司清算时清点财产的依据。
可是,高阶管理者的任务并不是保存资产或是成本控制。
一个企业的成功,却要依赖截然不同的东西,它必须创造价值和财富。
这就需要采取冒风险、有胆识的决策。
无论在企业理论、企业策略;在拋弃旧有、创造革新;在短期利益与市场占有率之间的平衡上都是如此。
拟定这些决策才是高阶管理人员真正的任务。
过去几年内,一个接着一个的组织,高阶管理人员开始问:「要执行我们的任务,观念上我们需要什幺样的资料?」他们开始要求过去提供传统资料的会计人员提供这样的资料,而新的会计方法正是为了高阶管理人员而设计,目的乃是帮助他们完成高阶管理工作,与制定决策。
■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
二十世纪中「管理」的最重要、独特的贡献,就是在制造业里,将劳工的生产力提高了五十倍之多。
二十一世纪,「管理」所能做的,与此同样重要的贡献,就是必须增加知识工作和知识工作的生产力。
对知识工作者生产力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但是,我们对知识工作者生产力的了解,已经比当年对劳力工作者生产力的了解多出了很多。
我们甚至知道很多答案,但是仍然有很多挑战,目前没有答案,必须继续努力。
以下六个主要因素,决定了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
一、「任务是什幺?」
二、知识工作者必须自己管理自己的生产力,同时要有自主性。
三、不断的创新,必须是知识工作者的工作、任务和责任的一部分。
四、持续不断的学习,以及持续不断的教导。
五、不只是量的问题,质也一样重要。
六、知识工作者必须被视为资产而不是成本,必须使得知识工作者在有其它机会时,仍愿意为这个组织工作。
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是二十一世纪管理学最大的挑战。
在已开发国家,它是存活的必要条件。
除此以外,已开发国家无法保全自己,更别奢望保持他们的领导地位及生活水准。
过去一百年,也就是二十世纪,已开发国家的领导地位主要取决于劳力工作者的生产力。
今天,即使工作者仅粗略识字,甚或近至文盲,而且毫无技能。
任何国家,任何产业,任何企业,也都能应用泰勒的方式来训练、组织,增加工作者的生产力。
从今天起,再来的五十年(也许不需要这幺久),世界舞台的经济领导地位,将会移转到最能有系统、成功提高知识工作生产力的国家。
■自我管理
我们身处遽烈变化的时代,一个公司成功经营的平均寿命最多只有三十年。
但是现代一个知识工作者却可以在正式退休之后,继续工作到七十五岁左右;因此,即使知识工作者已经延后了投入职场的时间──花相当长的时间受教育,直到二十多岁获得文凭,仍然有将近五十年的工作生涯。
知识工作者的职业生涯,很可能比雇用他们的公司更长。
而知识工作者因此必须作好准备,知识工作者可能不会只有一个工作、不会只有一种任务、不会只有一种职业生涯。
因此,知识工作者面对完全新的挑战:
一、我是谁?我的长处何在?我做事的方法为何?
二、我归属何处?
三、我的贡献是什幺?
四、对关系负责。
五、管理下半生。
能够管理自己下半生的人,也许仍然只有少数。
大多数人可能还是选择退休安度余年。
但是,正是这些能将工作生涯,转变为自己与社会改善契机的少数人,将成为未来的领导者与典范,也是未来「成功的故事」的典型。
知识社会,是一个崇尚成功的社会。
但是,期待人人都会成功只是幻想。
对大多数人来说,能够避免失败,已属不易。
有人成功,必然就有人失败。
也因此,重要的是让每个人都能找到一方可以有所贡献、发挥影响力的人生领域,因此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有份量。
换句话说,开创人生的第二领域,不论是开创第二事业、平行事业或者社会事业,都可为自己带来成为一个领导者、受人尊敬、做为成功人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