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新课标Ⅱ卷】文科综合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3.考试作答时,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一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Ⅱ卷请用直径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为“风土之音”,即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为“朝廷之音”,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
颂为“宗庙之音”,即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多歌颂祖先功业。
“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
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该诗句应出自A.《诗经·鲁颂》B.《诗经·齐风》C.《诗经·大雅》D.《诗经·小雅》【答案】A【解析】考点: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
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可以翻译为:于是成王说道:“叔父,您诸子中择立其长,封于鲁地快快前往,要去努力扩土开疆,作为周室藩副辅屏障”体现的是对周的宗法制,所以选A。
25.朱熹说:“以唐太宗之聪明英特,号为身兼将相,然犹必使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施行,该谓理、势之当然,有不得而易者。
”材料认为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B.唐代三省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C.唐太宗加大宰相的权力D.唐太宗通过分割相权来加强君权【答案】B【解析】考点:唐代三省制。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审熟便安,然后施行,该谓理、势之当然”,说的是唐代三省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和材料毫无关系,唐太宗是减少宰相的权利而不是加大宰相的权力,唐太宗的确是通过分割相权来加强君权,但是并没反映材料的主旨。
26.下列各项材料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答案】C【解析】考点:辛亥革命。
A只能说明当时鲁国开始承认私田的合法性,但不能推广到各个诸侯国,所以叙述错误,依据所学郡县制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所以B项错误;战后艺术的发展并不都是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也有积极的方面,所以D项说法也不正确,C项说法比较客观准确,所以选C27.1960年中国科学院召开学部大会,选出学部委员35人,既有周培源、苏步青这样的著名科学家,也有天津人民公社姜德玉、湖北工业劳模马学礼这样的工农大众。
大会共宣布学部论文和报告69项,其中劳动模范有13项。
这一现象A.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B.表明了工农大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C.体现了“科学为广大群众所共有”的观念D.证明了工农大众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答案】C【解析】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大会共宣布学部论文和报告69项,其中“劳动模范”有13项,而“劳动模范”属于广大群众,所以这一现象只能体现“科学为广大群众所共有”的观念,当然并不能证明了工农大众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28.1912年,中国政府下令,祭孔时除去拜跪之礼,改行三鞠躬。
这可用来说明A.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做准备B.传统文化被彻底否定C.民国政府推动传统习俗的改良D.新文化运动主张打倒孔家店【答案】C【解析】考点:辛亥革命。
依据时间1912年为辛亥革命以后,依据材料“祭孔时除去拜跪之礼,改行三鞠躬”体现了社会习俗的变革,所以应为临时政府的移风易俗活动,所以选C 29.副总理李先念说:“1954年入秋以来,……农村里食油、粉条、豆腐、熟食等供应不足。
特别严重的是,不少地方,农民杀牛、杀母猪小猪的现象相当普遍;积肥不热心,春耕准备不积极,生产情绪不高。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B.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援建项目的撤销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存在过急过粗问题D.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C【解析】考点:三大改造。
材料中的现象发生在1954年,当时中国正处于三大改造时期。
农民屠宰牲畜的现象相当普遍;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不高。
导致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存在过急过粗问题,C项正确;A与材料不符;B、D始于50年代末,不符合时间信息。
30.图8想象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古希腊天文学家,主张“地心说”)、哥白尼聚在一起讨论天体系统,三人勾勒出西方人对宇宙天体系统认识的轨迹。
如果要延续这一主题,可以增添下列哪位人物A.瓦特B.牛顿C.达尔文D.普朗克【答案】B【解析】考点:牛顿经典力学。
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了机器的普及,与研究宇宙无关;达尔文进化论侧重生物的演进,普朗克的量子理论使人类加深了对微观世界的了解;牛顿经典力学对于解释一些天体运行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选B31.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词”。
这一现象是雅典A.政治体制的产物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应C.频繁改革的结果C.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答案】A【解析】考点:考查要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解答此题关键在理解雅典民主是雅典公民的民主和公民必备的参政素质就是要有很强演讲能力。
B、C、D 项不能说明政治领袖与演说家之间联系的原因。
32.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
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闻。
这说明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答案】A【解析】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根据材料信息“19世纪初的英国”,透露出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
逐一分析选项:B项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材料内容并没有涉及B项内容,排除B;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轻工业为主导的,不是重工业,C项错误。
D项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表述错误,与题干材料无关。
综上,正确答案选A。
33.康有为认为:“若美国之州郡并听自治,此则古公侯大国之封建,与德国联邦同矣。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美国“州郡自治”制度为宪法所确定B.德意志帝国仍处在封建割据状态C.中国古代分封制与西方近代联邦制相同D.德意志帝国联邦制下各邦的地位平等【答案】A【解析】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美国“州郡自治”制度的确是为宪法所确定的。
德意志帝国当然不是处在封建割据状态,而是已经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中国古代分封制与西方近代联邦制有着本质的不同。
德意志帝国联邦制下各邦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答案】D【解析】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经济政策允许外资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
符合材料中“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的措施,所以选D。
苏联在工业化初期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没有突破计划经济的指令制约,ABC说法不符合史实。
C说法夸大了材料中措施的内容。
35.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
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答案】A【解析】考点:欧洲的联合。
结合所学知识货币的统一,有利于促进集团内经济贸易的统一和发展,有利于内部统一市场的形成,贸易壁垒主要体现在关税上,货币统一与对外贸易联系不大,同时当时的欧洲也并不是世界经济的领导,所以BCD说法君不正确,所以选A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注意事项:需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非选择题(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
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
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
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
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材料二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
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
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
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
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
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
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10分)【答案】(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
长期试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
科学冲击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2)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
(牛顿)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近代西方科技特点。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宋应星...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牛顿...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