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本位
3、汉语以“ 字”为基础的结构序列是: 字——字组——句子,其中不能分解的字组又叫“辞”,可 以分解的字组叫“块”。 4、汉语以“临摹性”原则为编码基础。(见3,p10有一些 说明)
4、汉语的句子结构框架是“话题——说明”(见2) 可以作为结构框架来考虑的除了“ 主语一谓语” 之外,
还有“ 主位一述位” 和“ 话题一说明” (topic 一
(2)基本句法分析方法很难实施。如: ①字类和结构的问题:由字而组成字组,我们能否建立 起一套语义规则来加以控制,或者说,哪些字可以构成字组, 哪些字不能构成字组,其间遵循什么样的语义规则。 试比较“金手镯”和“金鱼”的组合。 ②向心字组、离心字组的划分及核心字组的确定: 棒球(向心字组)
二、语法本位
“本位”原为金融学术语,指货币制度的基础或货币计算的标准,汉语 语法学借用来表示以什么单位为基础来描写语法现象,构建语法系统。
三、各种语法本位的基本内容 对“本位”的不同选择主要取决于学者对现代汉语基本单位的认识及各 自不同的理论背景。 在现代汉语语法学史上,几种比较有影响的本位观及其代表人物分别是: 1、马建忠的“词本位(词类本位)”,代表著作《马氏文通》;
(4)单凭意义进行语法分析,给后来的研究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句本位(句成分本位) 以黎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1924年)为代表。 1、作者:
黎錦熙(1890—1978),字劭西,湖南湘潭人,幼读经书,1911年,毕 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史地部。1915年应聘到京,先后在国语讲习所、北京高等 师范、女高师任教。1920年起,在北京高师国文系率先讲授“国语文法”, 经几年教学实践,归纳白话文学作品和日常口语中的语法法则,写成《新著 国语文法》。 2、背景: 以J.C.Nesfield的《英语语法》(English Grammar Series)为蓝本。 3、主张: 句本位的文法,退而分析,便是词类的细目,进而综合,便成篇章、段 落的大观。 ——《新著国语文法· 引论》 4、要点: (1)以句子为基点进行语法分析。 (2)“依句辨品”的词类观。 (3)句法分析采用中心词分析法。
(四)字本位 以徐通锵为代表。其基本主张反映在他的系列论文和《基础语言学教程》 当中。 1、《语义句法刍议》(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1年3期); 2、《“字”和汉语的句法结构》(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2期); 3、《“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兼评汉语研究中的印欧语眼光》 (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3期); 4、《核心字和汉语的语义构辞法》(语文研究,1997年3期); 5、《说“字”——附论语言基本结构单位的鉴别标准、基本特征和它 与语言理论建设的关系》(语文研究,1998年3期); 6、《“字”和汉语语义句法的生成机制》(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期); 7、《字和汉语语义句法的基本结构原理》(语言文字应用,01年期); 8、 《基础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9、《语言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0、论文集《汉语研究方法初探》(商务印书馆,2004年)共17篇论文, 其中几篇跟字本位理论有关。
comment ) 。“ 主语一谓语”框架不适合于汉语的研究, 这已 见于前述。“ 主位一述位”适合于语篇的信息结构的研究(胡 壮麟等, 1989 ) , 不适合作为语义句法的结构框架。这样, 剩下 来的只有“ 话题一说明” 。这一框架不是英语“topic 一 comment的简单翻译, 而是中国语言学家在探索对汉语进行 “ 独立的而非模仿的” 研究时提出来的。
2、黎锦熙的“句本位”,代表著作《新著国语文法》;
3、朱德熙的“词组本位”,代表著作《语法讲义》《语法答问》; 4、徐通锵的“字本位”,见系列论文;
5、邢福义“小句中枢”,《汉语语法学》(1996,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社)。
(一)词本位(词类本位)
以马建忠的《文通》为代表。 1、作者: 马建忠(1844—1900),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年轻时曾就读于法 国人般的教会学校,精通法文和拉丁文,1875年被派往法国留学,毕业于巴黎大学, 曾任清政府驻法国使馆翻译。为提高中国教育水平,缩短语言教学时间,使中国青少 年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实用科学集十余年探讨之功,写成《文通》。 2、背景: 希腊语、拉丁语的特点和西方的语法研究传统。 3、主张: 各国皆有本国之葛郎玛,大皆相似,所异者音韵与字形耳。
5、评价:
词本位在词类层面上说明词的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句本位在句子 的层面上说明词类标志和形态变化。二者没有本质区别。以句子为基点 进行语法分析是否可行,跟词本位的语法一样,不可一概而论。
“以句子为基点描写语法是印欧语语法书一贯的做法,不但传统的 印欧语语法如此,就连现在新兴的语法理论如生成语法、格的语法也是 如此 。” ——朱德熙《语法讲义》
很难说明汉语社团社会心理一定没有“词” (当然叫不叫词,那是次 要的),而只有 “字”这种单位。
(3)要摆脱印欧语的束缚, 但是要摆脱的不是语素那样的结构单位, 而
是句法研究思路。 (4)“字本位”理论在解决汉语语法难题方面的优越性尚未得见。 ������
理查德· 桑德斯· 皮尔斯:美国著名学者。
关于临摹性原则 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
戴浩一(台湾中正大学文学院院长)
时间顺序原则(The principle of temporal sequence 略为PTS): 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次序决定于它们表示的时间领域的状况的时间顺序。 一、时间原则的独立理据 (一)由表时间的词(“再、就、才”等)连接起来的汉语句子,汉语 遵循PTS,第一个句子中事件发生的事件总是在第二个句子之前。 1、我吃过饭,你们再打电话给我。 Call me after I have finished the dinner. 2、我们工作一结束,他就来了。 He came over as soon as we finished the work. 3、你给他钱,他才给你书。 He won’t have you the book until you give him the money.
要点: 1、汉语句法是义位句法或语义句法,汉语是语义型语言。 2、汉语以“字”为基本结构单位。(见2、3、6) 我们把“字”看成为汉语句法结构的基本单位(见2) “字”是汉语最基本、最重要的结构单位(见3) “字”通过结合而形成字组,其作用大体相当于一个字(3) 语言基本结构单位的确定有其自己的客观标准,这就是现成 的拿来就能用;离散的、封闭的,很容易跟其他单位区别开来; 在语言社团中具有心里现实性。(5、6) 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什么?根据现成性、离散性和语言社 团中的心理现实性,只能是字。(6)
(1)比词本位进步,看到了汉语词类跟印欧语词类不同,缺乏形态 变化,改为从整体中看个体,从动态中看结构。
(2)“依句辨品”不合汉语事实。 (3)中心词分析法抹杀了汉语句子的层次性。
(三)词组本位 以朱德熙的《语法讲义》为代表。 1、背景: 《语法分析和语法体系》(中国语文,1982年,1期): 由于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 我们就有可能在词组的基础上来描写句法,建立一种以词组 为基点的语法体系。 《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是对词组本位语 法观的具体实践。 《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1985年)是对词组本位语 法观的理论阐述。
球鞋(向心字组)
鞋 鞋厂(离心字组)
球
球鞋(离心字组)
那么,“球鞋”究竟是什么字组?
(3)字—字组—句子三级单位的划分,掩盖了字组内部的差异。 丝竹 二字组 将军 霜降 新娘 (社会约定的,不能自由生成)
书报
看书
我去
新书 (自主选择的,可以自由生成)
同样都是二字组,理解模式、认知途径完全不同。如果将其分为 “辞”“块”,那么,他们分别跟既有语法系统所说的“词”“短语”
既然把字作为“汉语句法的基本结构单位”, 就一定要对 “字”概念、这个术语进行严格而又明确的定义。可是徐先生 在自己的论著中并未对自己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使用最频繁 的术语“字”进行严格而又明确的定义。徐先生在自己的论著 中对“字”作了种种内涵不尽相同的说明。 例如:“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结构单位”(26页) ;“字是 汉语的枢纽, 是语音、语义、词汇、语法的交汇点”( 徐通锵, 中西语言学的结合应以字的研究为基础,《语言文字应用》第1 期) ;“‘字’是汉语对现实进行编码的基本单位”( 433 页) ;“‘字’ 是汉语结构的枢纽、结构关联点”(433 页) ;“字是汉语的基本 结构单位, 也是最小的结构单位”(43页) ;“我们把字看成汉语 句法的基本结构单位”(11 页) ;“我们把‘字’定义为: 语言中 有理据的最小结构单位”(17 页) 等等。 标记页码处指徐通锵《语言论》,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
2、要点: (1)以词组为基点进行语法分析,把句法分析 放在词组层面进行; (2)词与词组之间是组合关系,词组和句子之 间是实现关系; (3)根据词在词组中的分布划分词类,句法分 析采用层次分析法,根据组成句子的词组的结构层 次和结构关系确定句子的构造。
4、评价: (1)对汉语语法特点有较为深刻、准确的认识。 揭示了词类和成分非一一对应的关系,改变了汉语词类划分一直受困扰 的局面; 揭示了汉语句子构造跟词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的特点,为词组本位的语 法提供了基本依据。 (2)以词组为观察、操作的平台,以词组为语法分析的基本参照物,可 以较好地处理、描述汉语句法结构的层次性。 (3)以词组为本位而构建的语法体系充分显示了它的严谨性和简明性。 (4)涉及句子层面的一些问题还不能充分说明: 是不是所有的词组都能独立成句? V+了+O:吃了饭 是不是所有的句子都能还原成词组? 来了,尔础高老夫子。(移位句) 他是大学生吗?(带疑问语气词的疑问句) 词组构句的功能、词组的成句条件和成句规则、词组成句之后的变化情 况及其规律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