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望岳》《登飞来峰》教案教学设计

《望岳》《登飞来峰》教案教学设计

《望岳》《登飞来峰》教案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清人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对自然风物和人文景观的热爱是相通的。

细细品读山水,我们能够读出自然界的绚丽多彩,读出山与水的性情,更读出一种追求人性至高境域的胸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古诗,感受诗中山水的绚丽,感受诗人的情怀
《望岳》
一、齐读诗歌
二、解题,了解泰山。

学生先介绍。

泰山——属五岳之首,主峰海拔1524米,春秋时的齐国、鲁国两国都可看见泰山。

由于山势高耸出奇,山南山北的景色各不相同,可谓奇异秀丽。

山中还常常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

有古语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望岳》那个“岳”指的是“泰山”。

五岳: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东岳泰山中岳嵩山
视频了解“泰山”
三、自主学习《望岳》
1、学习方法介绍:
查资料:正确地利用资料而不依靠于资料,是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小组交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与人交流,能够拓宽自己的思维。

个人学习:深入摸索,使人睿智。

阅读书上简评:简评关心我们明白得诗歌,运用好书本上的资源。

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古诗最重要的方法确实是读,在读中感悟。

2、通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随学生的回答确定内容,用追问摸索的形式探究诗句的内涵和包蕴的情感。

板书设计:
远望青未了宽敞
近望神秀高大
凝望云、鸟
愿望众山小
四、鉴赏诗歌
1、写景第一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要表现景物的特点?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写泰山高大雄壮。

“齐鲁青未了”从占地面积之广,说明大;“阴阳割昏晓”说明高。

2、小组合作,选择一句写景的诗句进行赏析。

①、②句。

要紧写了诗人远望泰山“宽广”诗人当时欢乐的心情。


③、④句。

描写了泰山景色秀美
赏析:“造化钟神秀”拟人手法,确实是说大自然把奇异秀丽都集合在泰山身
上。

“阴阳割昏晓”“割”字专门形象,就象人用刀割开一样。

说明泰山
的南北明暗不同,说明泰山宏伟高大。

泰山的特点:高大(师板书“高”)泰山的秀美
⑤、⑥句:诗人心胸专门坦荡。

激荡。

诗人的胸怀随着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

点面结合
3、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结合诗句说一说,尾联如何表现泰山的雄壮的,有表现出诗人如何样的心胸气概?
补充:运用《孟子》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的典故,夸张的手法从侧面衬托泰山的宏伟高耸。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人还没登上泰山,就说“一览众山小”,诗人那个地点是一种如何样的思维方式?
“想象”。

想象是诗歌的生命。

杜甫24岁时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青年气盛,对自己的前途仍旧充满信心。

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

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诗中“胸”明显皆作者自己之心胸。

我们再读一读诗歌,看看在你的眼前将会显现一位如何样的诗人形象?
《望岳》表现诗人积极进取的豪情壮志。

5、我们了解到的杜甫是忧国忧民的,他的感情总是专门深沉郁结,然而在这首诗歌中我们却感受到了别样的杜甫。

能不能向我们介绍介绍写这首诗的背景。

背景介绍: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于杜甫创作历程中的漫游时期。

2 0岁后,诗人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

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美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闻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的朋友,那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

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

杜甫24岁时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青年气盛,对自己的前途仍旧充满信心。

25岁时候他背起行囊再次漫游,来到齐赵。

看到泰山,杜甫心胸豁然爽朗,豪情迸发,吟诵出这首“望岳”千古名篇。

“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6、《望岳》被喻为写泰山诗歌的绝唱。

以后专门多人来过泰山、写过泰山,但无人能比。

明代有位诗人写到: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比杜陵人。

杜陵人是谁?
7、齐背诵《望岳》。

登飞来峰
一、过渡引入
读杜甫的《望岳》,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对泰山美景的颂扬,更是作者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看看这首诗的情韵。

齐读诗歌。

二、解题,了解飞来峰
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奇此山自琅琊县城东武县(现在山东诸城)飞来,故名---飞来峰。

三、自主学习《登飞来峰》
下面请同学们用刚才提到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等飞来峰》。

四、展现学习成果
通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随学生的回答确定内容,用追问摸索的形式探究诗句的内涵和包蕴的情感。

1、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用诗中原句回答
飞来峰上千寻塔
寻:古代的度量单位。

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

“千”在那个地点不是实写,是指多。

如我们学过的“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在那个地点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夸张
2、诗人有没有看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的奇异景象?诗中哪个词能够看出来?
闻说:听说。

鸡鸣见日升:传奇。

站在塔上,五更天鸡叫的时候就看见太阳升起。

3、作者处在飞来峰的高塔之上,有什么专门的感受呢?用原句回答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不怕。

缘:因为。

遮:遮挡,遮住。

4、在现代,“浮云”是一个专门流行的词,你明白是什么意思吗?
出处古文: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
网络用语:
“夫人,功名于我如浮云,在下一点也不稀奇”——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
释义:比喻不把某事物放在眼里。

5、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
(出示: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积极推行新法,抑官僚制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猛烈反对。

《登飞来峰》即作于1050年,当时他30岁,由宁波县令改任舒州通判。

他向往美好前程,期待变革。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

”——陆贾《新语慎微篇》。

意思: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
天子与太阳同辉,“日”象征着帝王,
诗中“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6、把保守势力说成是“浮云”,同时不畏,这表达了王安石如何样的精神?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恐惧的进取精神。

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说说你从中明白得了什么?
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

这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诵读整首诗歌
(师: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远。

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如此,只有在各个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雄心壮志,请同学们一起诵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雄心壮志。


比较异同
一、两首诗同是登高之作,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何异同?
1、借景抒怀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恐惧的进取精神。

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
《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曙,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巨,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望岳》则表达了诗人虽考场失意,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2、包蕴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观看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

3、夸张、比喻的手法,大胆的想象。

虚实结合
二、读了这两首诗,你还能想到哪些表达雄心壮志的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终止语。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和杜甫那豪迈的气概在这两首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样也期望大伙儿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提高自己,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板书设计:
远望青未了宽敞
近望神秀高大
凝望豪迈
愿望勇攀高峰,俯视万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