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基本要求地质调查局
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基本要求地质调查局
1:10000重点调查区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可用空间 分辨率优于1米的卫星影像(QuikBird、IKNOS、 RapidEye)或航空遥感数据,推荐无人机航拍技术 。
L4a.nd遥sat感ET解M+译
15m
SPOT5 2.5m
QUICKBIRD 0.61m
形成不同比例尺解译图件,一定要选取适宜分辨率中的国遥地质感环影境像监数测据院
5. 地面调查
野外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搜集整理各类有关资料(包括前人编制的地质图、地貌
图、第四纪地质图、工程地质图等); 进行野外踏勘,实测地质地貌剖面。 编制综合综合工程地质草图; 编制遥感解译图,主要解译地貌、构造、植被、土地
利用类型、物理地质现象、地质灾害等。 结合图幅实际情况,编制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细则
4. 遥感解译
截至2006年5月19日中国南方QuickBird存档数据情况
收集资料时应查询调查区存档遥感数据,以便确定适宜的分辨率;若无, 则需提前编程预定
4. 遥感解译
4. 遥感解译
4. 遥感解译
有关遥感影像的相 关参数一定要标注
4. 遥感解译
解译滑坡体几何参数统计表
4. 遥感解译
利用遥感影像,可解译与地质灾 害有关的植被、地貌、土地利用 等背景条件,进而分析这些背景 因素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述,特别是对实物工作量的部署一定要精细、明确,应该详细 到防治工程设计部分的精度。
4.本轮地质灾害调查要求实地勾绘地质灾害体,具体怎么做,
应该在设计中论述。
5.成果图件很重要,编哪些图?怎么编?要提出方法和要求。 6.“关键技术问题”改为“专题研究”。 7.工作部署图编制问题。
叁
不同工作阶段具体要求
工作阶段:
资料收集 现场踏勘 设计书编写 野外调查 资料整理 图件编制 报告编写
1. 资料收集
收集调查区已有地质调查和地质灾害调查成果; 购置调查区1:50000、1:10000遥感影像数据和
基础地理数据,如 数字线划地图(DLG,Digital Line Graphic)、数字高程模型(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数字栅格地图(DRG, Digital Raster Graphic)、数字正射影像图 (DOM,Digital Orthophoto Map)数据; 收集调查区气象水文资料、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规 划资料;
调查方式与基本工作量
一般区调查:工程地质调查可采用遥感调查和 线路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点要控制 主要地貌单元、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岩组、 水文地质单元等。
一般区调查:地质灾害调查按《滑坡崩塌泥石 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规范规定的一 般区调查要求执行。
调查方式与基本工作量
重点区调查:应采用点、线、面相结合,遥感和野 外测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进行1:1万工程地质测 绘(草测),现场圈定各岩土体界线和灾害体边界。 线距1—2km,调查点不少于3点/km2。( 5个点±)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NDVI值=float(B4-B2)/ float(B4+B2)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NDVI—Normai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lndex )定义为近红外波段与可见光红波段数值之差与这两个值之和的比值。 是植被生长状态及植被覆盖度的最佳指示因子,与绿色生物量、植被覆盖度、 光合作用等植被参数有关,可反映季节和人为活动的变化。
—— 促进对资料的分析、消化,了解工作区各类地质界线的分 布和地下水系统结构,把握存在问题,为确定调查路线、细化
各类地质单元奠定基础。
5. 地面调查
建立调查区典型的地层岩性柱状剖面和 标志,确定填图单位,统一工作方法。
调查前准备工 作应注意问题
应采用比例尺大一级的地形图做工作底 图(1/2.5万)
外动力地质现象和地质 灾害特征;
关键:找出与灾
害相关工程地质 问题,对其重点 调查和评价。 流域调查关键: 应查明与地质灾 害相关的工程地 质条件及其控制 因素。
天然建筑材料和矿产资 源等;
与灾害不相关,不调查
5. 地面调查
区域工程地质调查
1、已经开展过1:50000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的地区, 采用路线穿插和重大隐患点核查的方法,同时要开展区域工 程地质条件补充调查(资料收集、以编为主,结合野外路线 核查和工程地质剖面测制进行补充,每个图幅有2-3条地质路 线调查)。
遥感解译的数据源精度应满足1:5万精 度要求
应注重遥感解译的效率与效果
防止与地面调查工作相脱节
4. 遥感解译
根据调查对象和调查精度,选用中、高分辨率卫星、 航空遥感以及无人机遥感等信息源的影像数据;
1:50000标准图幅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以高分一号, 02C卫星等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统一按照标准图 幅编制遥感影像图。
1. 资料收集
对所收集资料进行分类编录整理,分析 可利用程度及存在问题,编制有关图表、 说明。
综合分析,充分利用已有资料,编制以 往工作程度图、测区工程地质草图。
2. 现场踏勘
汪民副部长,2014年地调工作会报告
任务下达后,承担单位要组成高效项目组,系统 收集资料,全面掌握以往工作程度,加强室内分析研 究,开展野外踏勘和检查核实,梳理和厘定工作目标、 内容和重点,草编工作图件,设计技术路线和方法, 明细工作部署,编制实施方案或总体设计。缺少上述 主要工作流程和依据的设计不予审查。
斜坡地质结构剖面测绘:在1:5万和1:1万调查区, 采用地面调查与山地工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不 同地层岩性组合、斜坡结构、河谷岸坡类型进行 1:2000~1:5000比例尺地质剖面测绘,辅以必要的 物探、钻探等验证。
调查方式与基本工作量
《流域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
重点调查区观测路线间距宜为1000~2000m,调查点数不应 少于3点/km2,不得 “漏查”地质灾害。
不是测制横贯 图幅的长剖面
实测工程地质剖面部署示意图
3.
高度
设计编写
气象台
剖 面 图 示 例
受灾楼房
档土 墙
桂江
距离
1.第四系;2.寒武系;3.老滑坡滑面;4.新滑坡滑面;5.粉质粘土;6.砂岩;7.粉砂岩;8. 页岩
梧州市蝶山区榜山滑坡剖面图
4. 遥感解译
遥感解译应贯穿于调查工作的全过程
遥感解译工作 应注意的问题
标绘斜坡变形迹象和局部破坏特征,对
隐患点详细分区和稳定性评价,研究成
灾机制,进行风险评估
三个调查层次工作精度
一般区调查
1:5万区域工程地质调查 精度编测
1:5万地质灾害调查
精度正测
重点区调查 1:1万工程地质测绘 精度草测
典型点(典型泥石流沟勘查比例尺,根据沟谷 流域大小确定)勘查
1:500~1:2000,精度达到规前勘
作为踏勘线路;
选择典型地质剖面,作为工程地质柱状测制位置。
3. 设计编写
3. 设计编写
下一页
下2页
3. 设计编写
3. 设计编写
请签名
3. 设计编写
工程地质剖面测量重 点部署在沟谷横断面、 斜坡(滑坡)坡面, 10km的工作量应该 测制30个以上的剖面, 结合典型点调查勘查, 形成剖面实测图册。
工作部署
结合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国土空间开发,开展以地质 灾害为主的综合性工程地质调查
工作部署—以流域为单元部署,分
水岭是部署的边界,类似于以县为单 元的行政区边界
工作部署—跨分水岭边界图幅,原则上
只做本次部署的流域分水岭内的部分。分水 岭内靠近分水岭的图幅部分,如为无人区, 可遥感解译为主、少布地面工作量;但不应 影响流域灾害规律分析。
本轮调查与1:5万详查的区别、差异: 1.强调地质灾害孕灾工程地质条件调查; 2.强调灾体特征分析/早期识别; 3.野外实地勾绘灾害体边界; 4.图幅带专题,调查科研一体化; 5.常态条件、极端条件的评价预测。
调查方式与基本工作量
“一坡一卡”式调查 “坡要到顶,沟要到头” 斜坡编目
以遥感、三维扫描、测绘及钻探等为主要手段,进 行工程地质测绘,查明地质灾害及隐患的发育特征及其 孕灾地质环境,分析可能变形破坏模式、运移路径和 致灾范围,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和风险评价, 提出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设计编写前一定要开展野外踏勘,否则 部署不到位
2. 现场踏勘 目的:
为使地质工作的设计和部署切合实际,需要事先对 工作现场的地质和施工条件等进行实地的概略调查 和了解,以确定填图单位、工作部署等 。
内容:
根据地质草图、地质灾害草图,了解测区基本地质条
件、工程地质条件和地质灾害状况;
选择有代表性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质灾害的地段
地质灾害编录(Landslide Inventory) 对地质灾害的位置、类型、规模、活动性和发生
日期等数据信息进行登记和编目。常见的编录形式有 编录图(Landslide inventory map)和编录数据库。
工作部署
以西南山区、西北黄土高原、湘鄂桂山区、 东南沿海等地质灾害高发区为重点
2008-2013年1:5万标准图幅内新发生灾害数
流域(watershed) 指分布在山地、丘陵、低岗地区二、三级支流及以下以分水
岭和下游河道出口断面为界,集水面积相对独立和封闭的自然 汇水区域。
以流域为单元的地质灾害调查任务
1.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调查与编图; 2. 地质灾害调查编录与填图; 3. 控制性河谷地形地质剖面测量与分析; 4. 典型地质灾害勘查与剖析; 5.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与危险性区划; 6.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基础数据库; 7. 专项调查与专题研究; 8. 编制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
调查中要考虑
1. 按1:5万标准图幅调查,要科学合理部署工作量,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