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设计简介
车体设计
目录
一、车体定义 二、车体发展历程 三、车体材料 四、车体结构
一、车体定义
➢车体定义 车体是车辆上供装载货物或乘客的部分,是车辆运输 的载体又是安装与连接车辆其他组成部分的基础无论 普通客车,还是地铁、轻轨、磁浮、低地板、电动车 组,车体都可以分为车顶、侧墙、端墙和底架4个部 分
➢车体主要作用 车体钢结构承担自重、载重、整备重量及由于轮轨 击和簧上振动而产生的垂直动载荷;列车起动、变速、 上下坡道时,在车辆之间所产生的牵引和压缩冲击力 等纵向载荷;风力、离心力、货物对侧壁的压力等侧 向载荷。
➢22型客车 中国铁路第二代主型客车 1959年开始生产,1994年停止生产。车体长23.6m,车 宽3.105m,车体为有中梁薄壁筒体全钢焊接结构。在钢 骨架外焊有金属板,形成一个封闭壳体,俗称薄壁筒型 结构车体;为增加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壳体内采用了墙 板压筋方式,形成整体承载 22A、22B、22C 是22型客车改型,区别主要在车体的 材质上 22A型是长春轨道客车生产的,车体结构广泛采用耐候 钢 22B型是在22型原型(碳素结构钢)以及改进22A型客 车的基础上车体结构广泛采用耐候钢
➢车体分类 车体按用途分为客车车体、货车车体和机车车体 客车车体是供旅客乘坐的,安装生活所需的各项设备 货车车体用于装载各种货物 柴油机车和电力机车车体内安装有各种牵引和控制所需 的机电设备,并设有司机室。 客车车体和司机室具有隔声、隔热性能 货车车体符合货物的特性,并适应装卸的需要 车体外形同列车运行阻力有关,高速列车的机车车辆多 采用流线型车体。
➢铝合金车体 CRH5动车组全部车体共有41种型材 车体断面全是合金6005A-T6 底架下部型材大部分是合金6082-T6 端墙的型材用合金6106、6005A-T6、6082-T6 各部位焊接件用铝板6082-T6 特点
车辆自重可以大大减轻 具有优良的导热性,散热性好 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 便于加工、制造、维修,工作量小,可以回收 价格适中
➢碳钢车体结构
主要承载结构 整体承载无中梁筒形结构,由端墙钢结构、侧墙钢结构、 底架钢结构、车顶钢结构和裙板钢结构五大部分组成, 所有使用的钢材具有良好的可焊性。 车体钢结构广泛采用冷轧型材 波纹地板、侧墙的纵向梁、上边梁及车顶的侧顶板和边 梁、端角柱等
车顶采用帽形弯梁,两端设有顶端槽钢,车顶两侧设有雨檐 侧墙采用大板对接焊接工艺,立柱采用帽形结构,窗口上、
四、车体结构
➢ 车体主要组件及作用 车顶:安装受电弓、空调机组、送风和照明装置;而 低地板客车,机电设备也安装在车顶上 侧墙:有车门、车窗,供旅客乘车和观景用。侧墙内 外表面及安装件,是旅客近距离接触最多的部位,要注 意外观质量 端墙:有端门、风挡(或贯通道),供旅客来往各车 之间,应急逃生。地铁客车端墙上还设有车窗 底架:支撑在转向架上从而使车辆运行。下部安装机 电设备(低地板客车除外)、车钩缓冲装置、制动装置。 上部安装各种乘坐器具,如座椅、卧铺等
主要部件接口
侧墙和底架的连接
侧墙和车顶的连接 边梁与地板之间的连接
端墙和车顶顶连接
表面涂装 底架 在表面预处理后24小时内采用环氧底漆处理。 底架下部采用吸音涂料AFRAPLAST A94处理,厚度 为转向架区域2.5至3mm,中间区域1.5至2mm 。 车顶和端墙 在表面预处理后24小时内采用环氧底漆处理,干膜 厚度70至110μm。 喷聚氨脂面漆39309,干膜厚度40至60μm。
➢不锈钢车体 除端部底架和前端墙外墙板以外,全部采用高强度车 辆专用SUS301L铬镍型奥氏体冷轧轻型不锈钢钢材和 SUS304不锈钢钢材。 SUS301L不锈钢分为5个强度等级,分别为LT、DLT、 ST、MT、HT。 特点
耐腐蚀 免涂装 寿命长 维修费用低 对环境的影响小
主要部件接口 底架与侧墙
车顶与端墙
侧墙与端墙
车顶与侧墙
表面涂装 不锈钢表面可以不做涂装处理,保持材料原有的外观特点
结构特点 耐腐蚀 轨道客车使用的不锈钢为奥氏体不锈钢,其抗腐蚀 能力是普通碳钢的100倍以上 免涂装 寿命长 不锈钢车的车体钢结构的寿命可达到80年 维修费用低 对环境的影响小
➢铝合金车体结构 主要承载结构
车体为鼓形、整体承载筒形结构。 整个断面由12种共22块中空、闭口、薄壁、通常的挤压 铝型材插接组焊而成 型材长度与车体基本等长。 承载部件:空气动力学端部结构、车顶、侧墙、底架、 外端墙、内端墙等
头车车体结构分解图
5 6
4
3 2 1
1.空气动力学铝结构,2.内端墙,3.底架, 4.外端墙,5.车顶,6.侧墙
端底架 端部底架结构采用高耐候结构钢,主要由不锈钢端梁、 牵引梁、枕梁、碳钢边梁及小横梁(不锈钢)组成。
车顶 由机组平台、车顶弯梁、波纹顶板、车顶上边梁、侧顶 板等主要零、部件组成。 两根冷弯型钢边梁、数根拉弯成形的车顶弯梁通过连 接板点焊在一起,形成桁架结构,然后在桁架上铺设侧 顶板和波纹顶板。
底架 由纵向放置的4种挤压铝型材(7块断面)组成,通过插槽 连接在一起,并与两侧梁平行。
侧墙 由纵向放置的4种挤压铝型材组成,通过插槽连接在一 起。
车顶 由纵向放置的4种挤压铝型材(7块断面)组成,通过插槽 连接在一起。
外端墙 由4种挤压铝型材组成,通过插槽连接在一起。
端梁 位于底架端部,主要由挤压铝型材的合金条组成,用来 支撑车钩。
CRH1、2、3、5型动车组 CRH1型动车组采用不锈钢车体 CRH2、3、5型动车组铝合金车体
三、车体材料
➢碳钢车体 ➢不锈钢车体 ➢铝合金车体
➢碳钢车体 板材及型材采用镍铬系耐候钢 型钢和厚度>6mm的板材允许使用普通碳素钢 车顶空调机组座处平顶板、厕所、洗脸室等易腐部位 铁地板采用不锈钢板 特点 结构简单 工艺性好 成本低廉
结构特点
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车辆结构,具有结构简 单、选材方便、施工容易等优点。
➢不锈钢车体结构
主要承载结构 不锈钢车体钢结构由底架、车顶、侧墙、端墙点焊而成。 采用薄壁、筒型整体承载结构,使底架,两侧为两根不锈钢冷 弯型钢边梁,在两个不锈钢边梁之间布置不锈钢主横 梁,底架上面铺设的不锈钢波纹地板。
下设有通长纵向梁,窗间设有小纵向梁,以保证钢结构整体 承载 钢结构塞拉门口采用整体钢门框,整体钢门框由前门框、后 门框、门上横梁、门下横梁和门机构安装座等组成 端墙在端门门口两侧设安装风挡用的立柱
车体底架枕梁端和枕梁两侧2m范围内边梁上设顶车位 一、四位侧门附近的侧墙上设侧灯座(餐车三、四位)二、
22型客车是中国铁路第二代主型客车, 1959年生产1994年停止生产。车体为全 金属焊接结构。在钢骨架外焊有金属板 ,形成一个封闭壳体,俗称薄壁筒型结 构车体;为增加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壳 体内采用了墙板压筋方式,形成整体承 载。
22型车
21型车
25型车
24型车
23型车
➢21型客车 中国铁路第一代主型客车 1953年开始生产,1961年停止生产 车长21.9745 m,车宽3.0045 m 车体为全钢铆接焊接组合结构 1957年进行减轻自重的设计改进,将车体结构改为 焊接,侧墙带压筋 车体结构采用碳素结构钢
➢25型客车 中国铁路第三代主型客车 自1967年开始试制,1986年由铁道部下达25.5米新型 空调客车的研制要求 25型客车除基本车型外还有双层客车 车体结构特点:低合金钢(高强度耐候钢)结构的车 体为无中粱、无压筋、薄壁筒形整体承载结构
➢动车组
澳大利亚EDI226项目 不锈钢车体
机组平台 平台是典型的板梁结构,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平台的自身强度、 刚度及其对车体总体强度、刚度的影响。平台还特别注意平 整以确保机组座处的气密、水封。
侧墙 侧墙梁柱断面选用帽形,与外板点焊后形成箱形结构, 从而加大断面矩以提高抗弯刚度。
侧墙骨架主要由帽形立柱、纵梁及连接板点焊组成
端墙
端墙采用板梁点焊结构。端墙有防止列车相撞时出现套 车和与底架、侧墙、车顶共同作用防止客室受损确保乘 客安全的作用。
二、车体发展历程
➢车体发展历程
25型客车是中国铁路第三代主型客 车,1967年开始生产。25型客车除 基本车型外还有双层客车。车体钢 结构系用无中梁无压筋薄壁筒形整 体承载结构。
动车组
21型客车是中国自行设计第一代主 型客车,1953年开始生产,车体为 全钢铆接结构,底架上无金属地板 ,作用于车内地板面上的载荷主要 依靠底架的各梁传递,走行部采用 均衡梁导框式转向架。1957年再次 进行减轻自重的设计改进,将车体 结构改为焊接,侧墙带压筋,车辆 自重降至43/39t
侧墙: 在表面预处理后24小时内采用环氧底漆处理,干膜 厚度40至80μm。 喷聚氨脂面漆101,干膜厚度15至20μm。 喷聚氨脂清漆52,干膜厚度45至60μm。
结构特点 车体重量轻,满足高速车减重的要求 车体断面由双层挤压型材构成,刚性好,有利于抵挡 两车交会时产生的压力波 双层挤压型材结构有利于减少声音和热量的传递 结构稳定性好、碰撞安全性高 车体结构机加工量低、焊缝数量少,纵向通长焊缝易 于实现自动化焊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气密强度高 空气动力学性能好 良好的耐腐蚀性,使用寿命达30年
三位侧门附近的侧墙上设顺位牌(餐车三、四位) 侧门两侧设扶手 侧门采用塞拉门的车,在一、四位端设调车脚蹬 两端外端墙设攀登车顶用的扶梯
主要部件接口 车顶与侧墙接口
车顶与端墙接口 端墙与底架接口
侧墙与底架接口
搭接
对接
表面涂装
车体钢结构在彻底干燥的情况下,涂两遍防锈漆,每遍 漆膜厚度不小于30μm 车体钢结构内部及底架外部在涂完防锈漆后,再涂4mm厚 的隔声阻尼防腐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