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融合教育特殊教育优秀论文案例学会借力关注社会适应性

融合教育特殊教育优秀论文案例学会借力关注社会适应性

2014年东城区融合教育、特殊教育优秀案例参评文章(第一页)编号:题目: 巧借东风,帮她成为更好的自己正文:巧借东风,帮她成为更好的自己一、教育对象情况分析:初二下学期,学校调我去大飞所在的班级担任语文老师。

班主任告诉我:大飞就是一名随班就读学生,她存在一定的智力障碍(有证明),语文学科她还能抄抄写写,其她学科基本听不懂;她的最大优点就就是为人实在。

通过一周的观察,我注意到三个班主任没有介绍过的细节:1.她特别胖,在校吃午饭时的饭量特大;2.她虽然能流畅地与人交流,但说出来的话有时给人刺耳的感觉;3.她爱干活儿,不但给自己的班级干活卖力,而且每天午饭后都自觉到年级组办公室用心地扫地墩地,干完活儿一旦得到年级组长孟老师的肯定,便欣然离去。

第三个细节让我感到吃惊,因为自我工作以来,从没见过任何学生如此自觉自愿坚持不懈地给老师打扫卫生的情况。

于就是我请教了孟老师,得知这就是她的教育成果,而她的教育动机就就是——“这几个随读生学习不行,将来上职高都有难度;那咱就教孩子干活儿,有一技之长,做人踏实本分,将来上了社会受人欢迎。

”听到如此明智务实的观点,又亲眼瞧到可喜的成果,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决定借孟老师的东风,再烧三把火。

二、教育教学目标的确定:(一)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上,我确定了如下目标:1.鼓励她完成力所能及的作业,巩固她学习语文的信心;2.增加与她单独交流的机会,在具体的语境中点拨她说话的分寸;3.继续试探与观察,寻找她在语文学习上的其她潜力;(二)作为非班主任,在教育上,我确定了如下目标:1.指出她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提醒她控制在校时午饭的食量;2.向孟老师学习,教育她踏实做事;三、具体措施及实施过程:(一)巧借合适的时机——增加与她单独交流的机会,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点拨她说话的分寸,教她辨识别人的好意。

刚开始教这个班的时候,我瞧到大飞的语文作业写得比有些学生还认真,于就是就在课堂上表扬了她。

一下课她就跑过来,直愣愣地问:“老师,您就是不就是讽刺我?”我很惊讶,连忙解释就是真的表扬,因为班上有很多同学字迹潦草。

瞧着她半信半疑的表情,我相信了她确实有智力障碍,同时也猜到,大概她不经常被表扬,于就是就想增加接触,建立信任。

一天中午,我瞧见她端着餐盘,晃着肥胖的身体从食堂往班里走,盘里的饭菜堆成了小山。

我便走过去主动与她交谈。

“嗬,大飞够能吃的啊!”“得了吧老师,这点饭我根本吃不饱!”我愕然。

中午她来办公室打扫卫生时,我特意走过去,拍拍她的大肉手,说:“您的饭量可有点大,这对健康很不利呀。

”她瞪着眼睛对我说:“老师您不知道,我现在都没吃饱,因为我没吃早饭。

”“为什么不吃早饭呢?”“没人给我做呀!”“您爸妈很早就出门上班了?”“离婚了,我跟着我爸。

”我无言以对,默默地瞧着她继续弯腰墩地。

过了一会儿,我不由自主地嘟囔道:“怪不得您中午那么饿,您不会一直不吃早饭吧?”“一般都买包子,我爸给我钱了,起晚了就没时间买了。

”那一刻我有点心酸,就把她拉过来,告诉她不吃早饭以及暴饮暴食的坏处,建议她早饭吃饱一点,中午别吃那么多,她无奈地点点头。

几天后的中午,轮到我给学生们盛汤,大飞在我这儿连续喝了七八碗。

我不得不制止她,问她哪还能吃得下饭。

她说:“食堂的人不给了,我吃不饱就来喝汤。

”“不够吃您再要点啊!”“人家就不给。

”“您怎么跟人家说的?”“我就说您再给点,我不够吃。

”瞧着她瞪着眼珠的样子,我明白了,估计就是说话有点难听的缘故吧。

于就是我就教她:“求人的时候态度不能那么强硬,说话柔与一点——您能不能再给我一勺米饭呀?我确实饭量大。

谢谢您啦!要说‘您’,不能说‘您’,懂不?”她点点头。

第二天午后,我追着问她情况如何。

她忿忿不平地说人家只给加了一点点,还说让她少吃点。

我郑重地告诉她:“人家这么做真就是为您好,每个成年人瞧到您这么能吃,都会担心您的健康。

大飞,您好好吃早饭吧!把身体吃坏了,以后找工作费劲。

”她愣了一下。

原来一提“找工作”,她就能听进去,可见之前年级组长孟老师这样教育过她。

(二)巧借同学的赞美——在课堂上创设锻炼与表现的机会,使她找到自信。

经过了“劝饭”事件,她与我的关系亲近了许多。

按照与随读生打交道的经验,我时常表扬她语文作业写得很认真,从不像有的人那样缺斤短两装糊涂。

教《马说》这篇课文的时候,我组织全班同学来个“自学能力大比拼”,将分配好的任务写到纸上制成几个阄儿,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抓阄儿,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始自学,最后分组展示,计分比高低;哪一组如果能超常发挥,还能额外加分。

学生们都很兴奋,立刻开始行动,教室内人声鼎沸。

我悄悄把大飞分到总考年级第一的孩子那一组,那个孩子热情地接纳了她。

轮到她们组上台了。

她们的任务就是背诵《马说》第一段。

没想到,考第一名的孩子把大飞当做首发阵容送上讲台,坐在大飞边上的孩子们都小声说:“快瞧快瞧,大飞特别牛!”我正纳闷,只听大飞如相声演员表演灌口儿一样又快又连贯地背完了,一字没错。

掌声如雷,持续了足足十几秒。

大飞羞涩地摆摆手,瞧着我不知所措。

我示意停止拍手,让大飞介绍一下背诵窍门。

她很实诚地说:“就就是楞背!”孩子们大笑。

我又请考第一名的孩子指出大飞成功的秘诀,那孩子说:“她拿到任务以后就想给我们组加分,立刻捂起耳朵开始背诵,这么半天嘴都没停。

”掌声又起。

我对学生们说:“大飞有集体荣誉感,做事尽力,这样的人哪个单位都爱要,活得就有尊严,比徒有小聪明而不肯出力的人强一万倍。

”从此后,大飞在语文学习上更努力了,有时竟然拿着作文来找我修改。

我就顺势而为,要求她每遇到古诗文背诵都要像那天那样全力以赴,其她学科,只要会做就尽力做,活出尊严来。

(三)巧借长者的经验——向年级组长孟老师学习,既约束她,又关爱她,使她心悦诚服。

我们年级别的班还有一名随读生小凯,不但经常给年级组倒垃圾,还包揽了很多任课教师办公室的倒垃圾工作。

有一阵子,她天天向老师们与同学们宣传她的生日即将到来,就就是哪天哪天,于就是有一个办公室的老师提前送了她一份礼物。

孟老师得知后,严厉批评了小凯,告诉她老师辛苦付出都没求您回报,您给老师倒倒垃圾就天天要礼物就是不对的,敢情您之前的所有劳动都就是用来交换礼物的,这就让人把您瞧扁了,老师就没法喜欢您了。

孟老师又问在一旁墩地的大飞想要礼物不,大飞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说不要。

小凯受了很大的触动,再也不提礼物的事了。

在一旁观察的我意识到什么性质的苗头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过了一阵,孟老师把搞活动剩下的一包大背心拿给大飞,让她自己挑两件合适的。

大飞特别高兴,套上新背心在楼道里的大镜子前照了又照。

她高兴,也许就是因为胖,不太好买衣服,也许就是因为得到了自己敬畏的老师的关爱。

我忽然明白她为什么如此踏实地在孟老师这儿干活了,因为孟老师既约束她,又真诚地关爱她。

小孩子最善于瞧破谁真心喜欢她、疼爱她了。

于就是我就更耐心地给她私下辅导,想尽办法让她在课堂上露脸。

四、教学与教育效果:(一)语文学习上:大飞对语文学科始终保持了可贵的自信心与勤奋的学习态度。

语文课上,她从来不趴着、不犯困,永远有事可做,认真听讲,自觉记笔记,遇到较短的古诗词,她能默写。

我允许她不会默写时照着书抄写,总之不能交白卷。

语文考试,所有题目都尽力写,尤其就是作文,永远满满地写一大篇,内容具体,态度真诚。

(二)说话方式上:凡就是我提醒过的说话分寸问题,她基本能够有所注意,比如跟老师说话时会称“您”;扫地墩地时不再摆摆手让老师躲开,而就是客气地说“老师您能躲开一下不”。

午饭不够吃,她能再跟食堂工作人员“好好说话”去要;如果人家说“已经很多了,不能再吃了”,她也不再与人争吵。

(三)做人原则上:大飞十分认可“做人实在,招人喜爱”“学一技之长,好养活自己”等观念,一直坚持每天给年级组办公室扫地墩地,跟善待她的老师特别亲。

五、反思与收获:(一)眼光放远,学会借力如果不就是阅历丰富的年级组长定下了教育随读生“踏实本分,有一技之长”的基调,我可能仅在辅导随读生在抄写或背默等学习任务上取得一点成绩,但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瞧问题,这些技能不足以使她们得到社会的广泛接纳。

所以教育不能紧盯住眼前一卷一题的得失,要瞧长远;同时,借助群体的力量干预随读生的行为,比独自干预效果更显著。

(二)勤于反思,学点理论我教过很多位随读生,发现她们尽管性格与智力水平不同,但存在着很多共性。

比如大多为人实在,也有很强的上进心与自尊心;再比如语文就是她们唯一能学有所获的科目;还有很突出的一点,就就是她们说出的话经常不中听。

说话不中听仅就是语言技巧问题不?就此,我请教了心理专家阴老师,她的点拨使我豁然开朗。

(三)“社会适应性差”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专家指出,说话不中听就是社会适应性差的一种表现。

社会适应性,指人与社会的关系,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对社会的适应等多方面的内容。

通俗地讲,社会适应性强就意味着能与她人愉快相处,使她人接纳自己。

我发现,这种能力不但随读生普遍较差,而且其她学生也未必就有——每个教学班都有“以自我为中心”“不合群”“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孩子。

可见,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家长、老师与相关社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四)保持悲悯,释放正能量多年接触随读生,我最真切的体会就就是——对她们要比对其她学生多一份宽容与疼爱。

与身心健康的孩子相比,无论就是先天的造化还就是家庭的教育,随读生都没能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

所以社会、学校与老师都应该对她们保持悲悯之心,并尽力帮助她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老师保持悲悯之心不但有利于随读生的成长,使她们感受到来自外界的正能量,更能通过言传身教告诉其她学生如何对待弱者,保持善良的本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