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社会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致使当代小学生缺失悲悯情怀。
曹文轩的作品《草房子》被教育部纳入推荐小学生必读课外书目,其特点之一便是凸显了悲悯情怀。
作品通过对苦难形象、生活中苦难、苦难消解的方式这三重维度分析,叙写了人与人之间的爱以及在面对苦难时无所畏惧的姿态,传达出一种感人的悲悯之美。
通过对“悲悯”的文本解读,发现曹文轩以《草房子》为代表的小说具有较高的儿童教育价值。
具体来说,教育的个人价值表现在孕育学生包容的情怀、唤醒学生同情的情感;教育的社会价值表现在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把握好“悲悯情怀”的文本解读与教育价值,能够帮我们进一步加强当代小学生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悲悯情怀曹文轩儿童小说小学生教育价值目录1. 绪论 (1)2. 小学生“悲悯情怀”缺失情况分析 (1)2.1小学生“悲悯情怀”缺失现状描述 (1)2.2小学生“悲悯情怀”缺失的原因 (2)2.2.1社会大背景的影响 (2)2.2.2文学修养的缺失 (2)3. 曹文轩儿童小说中渗透的“悲悯情怀”——以《草房子》为例 (3)3.1苦难形象塑造 (3)3.1.1杜小康 (3)3.1.2秦大奶奶和桑桑 (3)3.2苦难生活呈现 (4)3.3苦难消解方式 (4)4. “悲悯情怀”的教育价值 (5)4.1个人价值 (5)4.1.1孕育学生包容的情怀 (5)4.1.2唤醒学生同情的情感 (5)4.2社会价值 (6)4.2.1增进群体感情 (6)4.2.2形成良好环境 (6)5. 结语 (6)参考文献 (8)曹文轩儿童小说中悲悯情怀的教育价值1.绪论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快速发展,使得现在的学生对过去的苦难和先辈们的经历认识模糊,不少学生悲悯情怀缺失。
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仅仅其身体在成长,而且小学生的情感也在成长,所有的成长都需要汲取营养,其精神的成长尤其需要有益的滋养,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悲悯情怀的滋养。
只有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感受更多的悲悯情怀的滋养,他们才会在成长中得到人性的充实,伟大的感情便伴随而生。
曹文轩的作品《草房子》被教育部纳入推荐小学生必读课外书目,他的作品中最为凸显的就是悲悯情怀,所以本课题选择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及他的小说作品为研究对象,以《草房子》为例解析曹文轩在小说创作中突出的悲悯情怀,通过对悲悯情怀的解读,探究其教育价值,希求为小学生的人格建立提供正确的精神引导,加强当代小学生的情感教育。
2.小学生“悲悯情怀”缺失情况分析2.1小学生“悲悯情怀”缺失现状描述由于当前社会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人们往往更趋向于功利和物质,人情冷暖却不被看重。
现在的小学生是温室里的花朵,衣食无忧,只懂得表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不在乎他人的感受,变得自私和冷漠。
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要在教育与教学中渗透悲悯情怀的人文精神,让学生知道生活中不止是幸福与美好,也有忧患与苦难,这样促使学生的心理、人格的发展更加完善与健康。
目前学校和教师将学生的成绩看的非常重要,往往忽视对学生思想和人格的培养。
现今的教育提倡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主要目标,当前的小学生在思想品德素养上出现匮乏,缺少的是健全的人格、包容他人的情怀以及尊重他人的能力。
2.2小学生“悲悯情怀”缺失的原因2.2.1社会大背景的影响悲悯情怀是很多文学作家们在创作文学作品时所展现出来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面对现代小学生来说,社会日益复杂,在被利益至上理性化充斥的社会里已经影响到太多的人。
就小学生来说,大多数都为独生子女,他们根本不知道过去苦难和贫穷的日子,只感受到了如今生活的快乐与美好,从而导致许多小学生都生活在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里,变得嫉妒、自私、没有同情心,这对于小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精神养成有很大的危害。
如果学生们缺少了这样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怀,那么就可以说是丧失了对历史的感知能力。
2.2.2文学修养的缺失文学素养的缺失是学生不能理解特殊时代的人物、大环境及其背景所导致的。
在课堂上,学生会对文章出现不恰当的另类解释,这反映了在他们的成长阶段已经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判断。
教育制度的相对不合理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的功利化倾向,而文学素养的养成则是一项缓慢而细致的工作。
文学素养的养成并不紧迫,不能是经典作品只看概述,名言只做摘抄记忆,学生哪里会知道什么是理解,哪会懂得什么是恍然大悟。
学生如果不能对作者和文本进行理解,细细品味,那么,绝对不可能擦出思想的火花,也绝对不可能与情感的洪流碰撞,就绝对不可能提高文学素养。
所以文学素养的养成没有速成的法子,只能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大量的阅读书籍慢慢的形成。
3.曹文轩儿童小说中渗透的“悲悯情怀”——以《草房子》为例3.1苦难形象塑造3.1.1杜小康《草房子》中杜小康家是油麻地的首富,过着油麻地人望尘莫及的日子。
他脸色红润,有一年四季的衣服,他所拥有的这些都是油麻地孩子渴望拥有的。
渐渐的杜小康自大起来,因为他觉得油麻地的其他人和他不一样,他成绩名列前茅,家底殷实,这也使同学们对他产生了一种谦卑感。
然而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的父亲用家里的全部积蓄买了一条大船准备去做生意,结果在运输的过程中都沉到水底。
随之而来的是“大红门”的没落,家里的积蓄都没了,还有一大堆的债务要还,家里凡是值钱的东西都被债主抢走了,杜小康不再去上学,开始了和父亲的孤独之旅。
他被父亲带到一个荒凉的芦苇地里放鸭子,在这里没有一个人,就他们父子俩,他和父亲每天的谈话就是短短几句。
一些不必要的对话就不说了,这给他们的世界带来了更多的孤独。
破船又遇顶头风,父子俩养的鸭群把别人养殖的鱼苗都吃光了,然后当地人扣留了他们的船只和鸭子,迫于无奈杜小康和他生病的父亲回到了油麻地。
3.1.2秦大奶奶和桑桑《草房子》中秦大奶奶和桑桑,他们所经历的苦难是一种人对死亡的无奈。
秦大奶奶没有孩子,她和她的丈夫秦大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一块儿属于他们自己的土地,并如愿以偿地盖了一间草房子。
然而,秦大不久便离世了,由于要在这片土地上建学校,政府就把这块地拆除了。
这块地是秦大奶奶用毕生的心血买的,她不愿意离开这里。
校长桑乔想尽办法赶走了秦大奶奶,秦大奶奶虽然被带走了,但她在艾地里继续她的斗争,从中流露出老人的辛酸与苦涩。
最后秦大奶奶为了捞学校里种的一个南瓜掉到水中淹死了,这一次展现了一个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人格的闪闪发光和人性的光辉。
桑桑是小说的主人公,他调皮捣蛋,偷偷把家里的锅砸了买鸽子,然后把柜子拆散做鸽子笼,但他为了帮杜小康筹得在校门口摆摊的启动资金卖掉了自己心爱的鸽子。
总之,桑桑是一个温暖善良,又有些调皮的孩子,有一个无忧无虑、多姿多彩的童年。
六年级的时候,桑桑突然患了怪病,桑桑再也不是当初那个顽皮的男孩儿了,被父亲送到多家医院治疗,没有任何效果。
在治病的日子里,桑桑吃了太多的苦,苦药也记不清喝了多少碗,最后病好了。
他在与亲人、老师、同学对他的感情中得到了心灵感悟,让桑桑毕生难忘,突如其来的死亡让桑桑在生与死中获得了自我超越。
3.2苦难生活呈现随着时代的发展,生存环境的改变,但人与自然之间的斗争是亘古至今的,死亡也是人类战胜不了的难题。
《草房子》中讲述的是发生在江南水乡的故事,其中叙述了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放鸭,他们与暴风雨执著地战斗,并怀揣着一个美好的梦想,不料等来的却是毁灭性的灾难。
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这一切的遭遇既困扰、折磨着杜小康,也激励和启示着杜小康,他因此也变得成熟,这也就体现了成长的孤苦。
而这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还有那人类面对死亡的无奈。
最先是秦大奶奶为了救南瓜而亡让我们的内心为之一震,而后是当桑桑被误以为患上了绝症,这种生者的艰难处境在书中被推向了极致。
《草房子》中所构建的是一种多维度的悲悯情怀,让读者感受到人类的善良和崇高的情感,这情感不仅感动着读者,也感动着今天的孩子们。
亘古不变的一直都是那些所让人为之感动的故事,无论是朋友之间的友情,还是在学校中的师生情,他们都或多或少经历了爱与恨,品味了艰难与困苦,面对困难始终不低头,这样的一个个故事所让人为之感动。
3.3苦难消解方式现代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单亲儿童、留守儿童,在生活上给儿童带来了新的苦难。
这些儿童与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缺少了一份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多了一份孤独,孤独是人类所独有的生命体验,曹文轩顺应时代潮流,在《草房子》中塑造典型的孤独形象——杜小康,这一人物在和父亲从大芦荡经历了孤独之旅后,他忘却了孤独,放下了高傲的身影,为了养家糊口,在校门口摆杂货摊做起了小生意。
历经千辛万苦后,残酷的现实让他成长的很快,让他比油麻地的孩子们更加懂事,当别人还在无忧无虑地玩耍时,杜小康却挑起了全家的重担,通过实际行动来消解苦难。
曹文轩在《草房子》中,以书写死亡的方式,通过周围人的关爱,来排解桑桑面对死亡这一苦难。
桑桑面对死亡时,作者通过用周围人的关爱来排解这一苦难。
对于桑桑来说,他已经预先经历了死亡,所以他比油麻地的其他孩子更早明白死亡的必然性,但桑桑并没有表现出对死亡的恐惧,是周围人的爱使桑桑更坚强的活下去。
在《草房子》中作者对死亡进行了描写,其中桑桑在患病期间的经历,让读者产生了对生命的敬重。
同时他又以悲悯的笔触驱散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让人们明白死亡其实并不可怕,它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无论是秦大奶奶的死,还是桑桑的死而复生,他们都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生命的警觉性,从而使生命活得更精彩。
4.“悲悯情怀”的教育价值4.1个人价值4.1.1孕育学生包容的情怀包容指的是“仁”,也就是爱人,是指要用心去爱每一个人,这是孔子所倡导的。
在《草房子》中秦大奶奶秦大奶奶和桑桑的故事让我明白了爱和包容可以改变一个人,只要你有爱,世界会变得更好。
如今的小学生由于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获得了太多的宠爱,凡事只能想到自己,自然就缺少了包容,缺少了去爱人的能力。
长此以往,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宽容和接纳,变得斤斤计较,社会就变得冷漠无情,所以孕育学生的包容情怀是培养悲悯情怀的重要内容。
4.1.2唤醒学生同情的情感同情心是一个心理健康之人所不可缺少的情感。
在《草房子》中桑桑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作品的情感内涵也随之得到了升华。
通过小说中人物体现的悲悯,让我们看到了刻骨铭心的真情流露。
在我们生活中,当人们惨遭不幸时,我们会感到伤痛,为之担忧。
同情来源于爱心,即能把自己置身于作品人物的境遇中,与之同哀乐、共甘苦。
在悲悯情怀中,同情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可以把学生同情心的唤醒运用到教育实践活动中。
作为一个人,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同情,那么你就是铁石心肠,人与冷血动物不同的是,人有同情心和悲悯,同情是一种生活态度,同情也是一种精神品格。
4.2社会价值4.2.1增进群体感情通过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悲悯情怀以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学生可以充分理解悲悯的含义,并且将悲悯情怀融入到自己的内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