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咏史怀古诗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谷园杜牧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乌,落花犹似坠楼人。

【注】金谷园:故址在今河南洛阳西北,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别墅,繁荣华丽,极一时之盛。

唐时园已荒废,成为供人凭吊的古迹。

(1)诗中“草自春”的“自”字与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的“自”字用法是否相同?试作简要分析。

(2)全诗句句写景,且景中寓情。

试分析诗人由三、四句中的“日暮啼鸟、东风落花”联想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刘禹锡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1)诗的首联和颔联均是写景,但又各有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2)“《后庭花》一曲”中的“后庭花”是化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哪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史李商隐北湖南埭①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注】①北湖,南京玄武湖。

南埭,即鸡鸣埭。

二者都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

(1)简析第二句中的“一片”和“百尺”的表达效果。

(2)诗歌最后以反问结句,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观点态度?羁旅思乡诗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除夜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恩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诗歌讲究景情相合,诗歌的前两句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杜甫在《月夜》中写道:“今夜郎州月,闰中只独看。

”从写作手法上看,与本文的第几句相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寒食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1)本诗的前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内心怎样的感受?(2)寒食“无烟火”是为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相沿而成的风俗。

这个节日里,人们多外出游春,吃现成的食物,感受野外空气的清新。

但是作者却笔锋一转,描写了贫居的生活,这其中有何深意?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旅次朔方刘皂客合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1)诗歌讲究炼字,从关键字词中可以窥看到诗歌的主题。

本文是一首羁旅乡思题材的作品,试从诗中找出表现主题的关键字词,并简略分析。

(2)解析第三句“无端更渡”的意思,并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行舟李益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①,天晴共上望乡楼。

【注】①扬子:扬子江,长江的江苏段。

(1)“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表现了怎样的情和景?(2)诗人在第三句中提到了风光秀丽的扬子江的春景,但第四句却写道“天晴共上望乡楼”,很明显,诗人舟行扬子江,不是为了看景。

请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在此时才登楼望乡呢?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杂诗’无名氏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①畔旅人情。

函关归路千余里,一夕秋风白发生。

【注】①赫连台:东晋末年夏国赫连勃勃所筑,是古代战争中积尸封土其上以表战功的土丘。

(1)诗歌前两句都是写景,其中既无动词,又无形容词。

请结合注释分析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一夕秋风白发生”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如何?山水田园诗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①相唤浴蚕②去,闲着中庭③栀子花。

[1]①妇姑:嫂嫂和小姑②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称为浴蚕。

③中庭:院心(1)“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两句诗写出了怎样的环境?请作简要概括。

(2)练习全市赏析“闲着中庭③栀子花”句中“闲”字的表达效果。

2、阅读裴迪这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华子岗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1)本是描写了那些景物?这些景物时怎样串联起来的?(3)请你揣测一下诗人此时的心境,并说出你的依据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题目夏日三首张耒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注:①檐牙:屋檐如牙齿一样②落落:稀疏的样子(1)这首诗主要写村居环境之“清净”,通观全诗,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净”?试作简要分析(2)这首诗通过对村居清净环境的描写,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潮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一下这种手法。

边塞军旅诗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①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

”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1)“遥怜故园菊”中的“遥”字和“怜”字,极具感染力,请简要加以赏析。

(2)诗歌的首句是如何来体现题目“行军九日”的?请简要说明。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①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注】①貂锦:古时士兵穿的是用貂皮制的战袍,这里代指士兵。

(1)这首诗共分两个层次,请分析归纳。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诗歌的三、四句。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诗歌的题目是“征人怨”,但却通篇不着一个“怨”字,虽然如此,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

请联系全诗内容简要加以赏析。

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j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①。

从军行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注】①吐谷浑:吐谷浑又称吐浑、退浑,是我国西北的古代民族之一,这里指其酋长。

(1)两首诗在题材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2)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点?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加以赏析。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晓角李益边霜昨夜堕关榆①,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②。

【注】①关榆:关旁的榆树。

②《小单于》:乐曲名。

(1)请对第二句中的“孤”字进行赏析。

(2)诗的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请简要分析。

咏物抒怀诗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杳杳寒山道寒山①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浙浙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注】①寒山:贞观时代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这首诗就刻写在山石竹木之上。

(1)本诗可分为几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使用叠字是本诗的一大特点,试选取一联分析其作用。

(3)本诗的颔联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l)诗中的“柳”有何比喻或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 “倚得东风势便狂”一句中的“倚”字,你认为用得好不好?为什么?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后砸的问题。

题张十一旅社三咏·榴花韩愈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1)开头两句写出了石榴花怎样的特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 )你认为那个词可以作为这首诗的诗眼?为什么4.阅读下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官仓鼠曹邺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1)本诗前面两句塑造的“官仓鼠”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联系全诗来看,官仓鼠应该指什么?(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一种进行具体赏析。

(3)尾句“谁遣朝朝入君口”有何言外之意?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落花①李商隐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②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注】①这首诗写于会昌六年(846),作者正闲居永业。

当时,李商隐陷入牛李党争之中,境况不佳。

②芳心:花心,亦指看花人之心。

(1)该诗中哪个词是诗眼?请找出来并分析理由。

(2)尾联使用了双关的表现手法,试结合诗句作简要说明。

送别诗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请简要分析“红叶青山”是怎样的画面?它是怎样和离情统—起来的?(2)最后—句是怎样表现离情的?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薛华王勃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辛苦。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1)试分析首联中“穷”“独”二字在书法情感方面的作用(2)“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有何深意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东归温庭筠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掉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1)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句“起调最高”,试谈谈你的看法。

(2)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古诗词阅读《东溪》l中间两联以细腻的笔触写了东溪之景,如野鸭倚岸而眠,悠闲自在;老树开花,枝奈秀美;蒲茸齐整似剪,沙石洁净得好像被筛选过一样,充满了宁静、安详之态。

作者在写号时采用了拟人、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环境的清净与尚雅,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

2.“情虽不厌”说明这里风景虽好,但终究不是自己的久居之地,“住不得”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无奈,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闲适宁静生活的渴求。

.《送邹明府游灵武)1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

如诗中写到他三年县令任满离去之时,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只有书;胃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难抵透骨寒风。

这些细节的描写,都表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被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舍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第79版参考答案《怀古咏史诗鉴赏练习>1、(1)相同。

两首诗中的“自”字,都妙在连接了景与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