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免疫学第六版17超敏反应

医学免疫学第六版17超敏反应


I型超敏反应的过程和发生机制 &致敏阶段
&发敏阶段
无任何临床症状,一般需1-2周
IgE交联 FcεRⅠ的微集聚
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活化 释放生物活性介 质及细胞因子等
&效应阶段
生物活性介质效应组织和器官

储存介质 ① 组胺(histamine) ② 激肽原酶(kininogenase) ③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CF-A)
(type I hypersensitivity)
过敏反应(anaphylaxis)
1921年Prausnitz将 其好友Kustner对鱼 过敏的血清注入自己 前臂皮内,一定时间 后将鱼提取液注入相 同位置,结果注射局 部很快出现红晕和风 团反应,他们将引起 此反应的血清中的因 子称为反应素 (reagin)。这就是 著名的P-K试验
III型超敏反应
又称免疫复合物型(immune complex type)
或血管炎型(vasculitic type)超敏反应。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IgG、IgM类)结 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在一定条件 下可沉积在组织,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
中性粒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组织损伤。
II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
速发型 (IgE) 细胞毒型(IgG,IgM) 免疫复和物型(IgG) 迟发型(Th1,TDTH) CTL 细胞因子
III型 ---IV型 ----
----------------------------V型? ---VI型?---Robin Coombs 1921--
VII型?
I型超敏反应
变应原
Inhalant allergens
Fungal spores
Cat dander
Ragweed pollen
Dust mite Faecal particals
IgE的产生
IgE主要由鼻咽部、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 黏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产生
抗 体
变应原
APC Th Th2
IL-4
IgE分子及其受体
IgE 分 子 及 其 两 种 Fc 受 体
NH2 COOH
H2N
NH2
NH2
COOH HOOC COOH COOH
NH2 NH2
NH2
FceRI
FceRII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Mast cells and basophils)
肥大细胞广泛分布于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 生殖道的粘膜上皮下及皮肤下的结缔组织内 靠近血管处;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存在于血液中.
自身抗原
药物或病毒
RBC
RBC
自身抗体
RBC
激活补体
自身免疫性 溶血性贫血
6 7 C C 5b 8
C9 红细胞膜
常见疾病
Type II hypersensitivity induced by exogenous agents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可由Ⅱ、Ⅲ型超敏反 应引起,Ⅱ型占20%左右。
抗体,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
成分多样,可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机体.
变应原
吸入性变应原 ----- 花粉、尘螨及其代谢产 物、真菌菌丝及孢子,昆虫毒液、动物皮毛; 食物性变应原 ----- 奶、蛋、鱼虾、蟹贝、 防腐剂、添加剂等; 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 ------- 青霉素、磺胺、 普鲁卡因、有机碘等; 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 + 组织蛋白
1.补体的作用 C3a、C5a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上的C3a、C5a受体结合 炎性介质释放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增加 吸引中性粒细胞至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
2.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释放溶酶体酶(包括蛋白水 解酶、胶原酶和弹力纤维酶) 3.血小板的作用: 水解血管及其周围组织
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活化 释放血管活性胺
Prausnits-Kustner test --- “reagin”
Reagin = IgE
Kimishige Ishizaka(1925-) and Terako Ishizaka
I型超敏反应的特征
特异性IgE介导
速发相
迟发相 主要特征
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参与 出现快,消退也快, 出现生理功能紊乱,不出现严重组织细胞损伤
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 激活血小板
局部缺血、坏死
水肿
组织损伤特点
血管扩张、渗出 中性粒细胞浸润 出血坏死及血栓为特征的血管炎

临床常见的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Arthus反应 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血清 病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类Arthus反应
系统性 红斑狼疮
类风湿性 关节炎
防治原则:避免接触抗原-抑制IgE的产生,脱敏疗法稳定肥大细胞膜,抑制脱颗粒-拮抗生物活性介质-对症治疗
II型超敏反应
又称细胞毒型(cytotoxic)或细胞溶解 型(cytolytic type)超敏反应。 是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 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及NK细
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裂解死亡为主
常见疾病
输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症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肺出血-肾炎综合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
输血反应——ABO血型不符
血型 A B AB Ag A B A、 B Ab/血清 anti-B anti-A -B
医学免疫学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免疫教研室
抗原抗体的比例
组织的解剖学及血流动力学
IC易沉积于静脉压较高的毛细血管迂回处,如肾
小球基底膜及关节滑膜、肝、脾等部位。
影响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其他因素
大分子IC 小分子IC
— —
易被吞噬细胞清除 易通过肾小球基底膜滤出 组织内沉积
中等分子IC —
免疫复合物
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
B
IgE
浆细胞
过敏素质的个体,体内Th1和Th2处于失 平衡状态,即Th2较高.
抗 体
IgE在不与Ag结合的情况下,可以其Fc段与肥大
细胞﹑嗜碱粒细胞膜FcεR结合(又称抗体的细
胞亲嗜性).结合IgE抗体的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
细胞处于致敏状态.
IgE +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机体致敏 IgE在正常人体内的含量为0.1-9ng/L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具有高亲和性 IgE Fc受体,胞质中有嗜碱性颗粒。激活后 可释放出颗粒性物质.
肥 大 细 胞 嗜 碱 性 粒 细 胞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
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分布于呼吸道、消 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组织中. I型超敏反应患者血中或超敏反应发生 部位嗜酸性粒细胞大量增加. 参与I型超敏反应迟发相反应 对I型超敏反应产生负反馈调节作用
常见疾病
Serum sickness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常见于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 染后2-3周。抗体与链球菌可溶 性抗原形成复和物,沉积于肾 小球基底膜处。
(hypersensitivity)
超敏反应
本 章 要 点
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 各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发生机制及其常见疾病。


超敏反应指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超 出识别和排除抗原所需要的免疫强度而 造成组织损伤或器官功能紊乱的异常的 特异性免疫应答。 俗称变态反应(allergy)
I型 II型
链球菌使肾小球 基底膜抗原改变
链球菌与肾小球基底膜 之间存在异嗜性抗原
肾小球基底膜表面形成 Ag-Ab复合物 补体、ADCC及吞噬细胞参与 肾小球基底膜损伤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s综合征)
1.临床特点
2.发生机制
呼吸道病毒或细菌感染 肺泡基底膜抗原改变 产生IgG类抗体 肺泡基底膜和肾 小球基底膜存在 共同抗原
呼吸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哮喘
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壮年,有明显的家族史,常 为吸入花粉、尘螨、霉菌、动物毛屑或呼吸道 感染等引发。这些患者表现为快速的流泪、打 喷嚏、流清水样鼻涕,脱离此环境很快恢复。
常见疾病
Rhinorrhea
sneezing
消化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胃肠炎
食入鱼、虾、蛋、奶及一些药物后,出 现肠蠕动加快,腹痛、腹泻,口腔及胃 肠溃疡,伴有胃肠道外湿疹、荨麻疹等
常见疾病 全身过敏反应
过敏性休克
呼吸道过敏反应 消化道过敏反应 皮肤过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哮喘
过敏性胃肠炎 湿疹
血管神经性水肿
荨麻疹
过敏性休克
药物过敏性休克
&抗生素:以青霉素引发最为常见,此外头 孢菌素、链霉素等也可引起。 &某些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和普鲁卡因等。
血清过敏性休克
&生物制剂:如临床应用动物免疫血清如破 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等。
抗原 — 可溶性抗原
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的影响因素 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 组织损伤特点
抗原
内在抗原 外来抗原 变性IgG,核抗原 微生物、寄生虫感染
生物制剂(如抗毒素血清)、药物等
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的影响因素
抗原成分在体内长期滞留 — 先决条件
形成IC的大小
以肺出血和进行性肾功能衰竭为特征
肾、肺组织损伤
甲状腺机能亢进(Grave病)——刺激型超敏反应
医学免疫学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免疫教研室
总结
参与Ⅱ型超敏反应的成分 1.抗原---常为细胞性抗原 2.抗体 --- 调理性抗体,主要为IgG和IgM 3.效应细胞和分子---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 Ⅱ型超敏反应常见疾病 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 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链球菌感染后 肾小球肾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 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