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练习题
一、选择题
1.《物种起源》出版已有150年,但依然深深影响着现代科学研究,达尔文() A.提出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B.提出了用进废退的理论
C.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积累2.调查发现,某地人群每万人中有一个患甲病。
一个表现正常男子的父母均正常,但有一个患甲病的妹妹。
该男子与该地一个表现正常的女子结婚后,生育患甲病孩子的概率是
A.33/10 000 B.1/404 C.1/303 D.1/606
3.下列不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的是()
A.在黑褐色环境背景下,黑色桦尺蠖被保留,浅色桦尺蠖被淘汰
B.杂交育种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自交、筛选和淘汰使得纯合矮秆抗病小麦比例越来越高
C.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频率越来越高
D.青霉菌通过辐射诱变产生了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
4.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交配,据统计其基因频率TT为20%、Tt为60%、tt为20%,后来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
计算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多少A.50%和50% B.50%和62.5% C.62.5%和50% D.50%和100%
5.某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
若该种群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出现的频率以及A、a基因频率分别为()
A.55%、45%、45%、55% B.42.5%、32.5%、45%、55%
C.55%、45%、55%、45% D.42.5%、32.5%、55%、45%
6.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7.下列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A.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的定向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B.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地理隔离使种群间基因不能交流,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共同进化就是物种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和进化
8.下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生物的突变和基因重组B.②是自然选择
C.③是自然选择学说D.④是物种多样性
9.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
B.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C.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D.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
10.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11.狼和鹿是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从进化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狼在客观上起着促进鹿发展的作用B.狼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鹿奔跑速度的加快可加速狼的进化D.鹿的进化速度比狼的进化速度快
12.如图表示加拉帕戈斯群岛上某种地雀在1975~1978年间种群喙的平均长度的变化和该地区种子(该种地雀的主要食物)平均硬度的变化。
研究表明,喙长的地雀能吃硬和不硬的种子,喙短的地雀仅能吃不硬的种子。
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喙长的地雀和喙短的地雀由于捕食种子的差异,属于两个物种
B.1976年中期至1977年间,由于经常啄食硬度较大的种子导致地雀喙长度增加
C.地雀的平均喙长在2~3年间增加是种子硬度对其进行选择的结果
D.根据调查结果,可以预测1979年后地雀的平均喙长会迅速变短
1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
B.消费者的出现不影响生产者的进化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
1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是否形成新物种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C.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D.共同进化仅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不断进化和发展
15.人类在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后,随着药物使用次数的增加,原有剂量所产生的药物效用有减弱的现象,此即为对药物产生耐受性的现象。
这种对药物产生耐受性的现象,可表示为(甲线为刚开始使用某种药物时的作用情形;乙线为长期使用同种药物后的作用情形)
16.某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2 000个,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2 000个,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6 000个。
它们迁移到一个孤岛上自由交配繁衍。
A基因在初始时的频率和繁衍两代(假设子代都存活)后的频率分别是()
A.0.2和0.3 B.0.3和0.5
C.0.2和0.5 D.0.3和0.3
17.对细菌耐药性产生机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菌耐药性的获得是由于基因突变等方式获得耐药性基因并表达的结果
B.抗生素的使用使病原微生物产生了适应性的变异
C.耐药性增强是由于抗生素对细菌的变异定向选择的结果
D.耐药性增强的过程中细菌耐药性基因频率增大
18.如图A、B、C表示3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粗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
A地区的某些个体分布到B、C两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③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3个种群。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
D.甲、丙两个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
19.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符合的是()
A.进化地位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B.生物体所发生的变异都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喷洒农药可使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提高,从而使害虫的抗药性逐代增强
D.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物种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20.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下列事实不属于共同进化的是() A.工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升高
B.随着光合生物的出现,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C.生活在草原上的斑马和猎豹都能迅速奔跑,这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4亿年前形成了原始的陆生植物,随后出现了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
二、非选择题
21.(10分)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请回答:
(1)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
(2)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不发生、不发生、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会、不会)发生改变。
(3)假定该动物种群满足上述四个基本条件,但不发生随机交配,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尊,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和;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其后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会、不会)发生改变。
22.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
X、Y分别
是_____ ___、_____ ___。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 ___,这是生物进化
的________。
(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__ _____。
(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
蹼)基因。
图2表示这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①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 _____加剧。
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 ____
_ 。
③图2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
蜴体内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
(5)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图2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_______多样性。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答案
C BBA DBB BBC
21.(1)0.5(1分)
(2)足够大基因突变(或突变)选择0.25 不会(每空1分,共5分)
(3)0.4 0.2 0.4 会(每空1分,共4分)
22.(1)突变(变异) 自然选择(2)种群基本单位(3)基因库(4)①生存斗争(种内斗争)
②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
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
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③基因频率(5)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