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基础知识一、什么是环境与环境问题?1、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问题:是指由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变化。
它包括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环境污染。
二、什么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1、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排入环境,以致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致使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还有生物降解等的作用。
所以人类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的降低,这种现象叫做环境的自净作用。
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三、环境污染要素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
水污染: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平衡,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水污染主要有哪几类物质?主要有油的污染,酚、氰化物、硫化物的污染,酸碱的污染,重金属的污染,固体、悬浮物的污染,有机物的污染,营养物质的污染和热污染。
土壤污染: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问题,每天千万吨的垃圾中,好些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胶、玻璃等人类的第一号敌人。
空气污染:这是最为直接与严重的了,主要来自工厂、汽车、发电厂等等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每天都有人因接触了这些污浊空气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视觉器官的疾病。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在平时工作中所说的工业“三废”是指废水、废气、废渣;生活中的“三废”是指粪便、垃圾、生活污水。
四、何为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环境保护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五、我司环境工作要点(一)公司执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有:1、外排污水执行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表1、表4中一级标准:pH:6~9,总铜:≦0.5㎎/L,TCN-:≦0.5㎎/L,总铅:≦1.0㎎/L,总锌:≦2.0㎎/L,总镉:≦0.1㎎/L, S2- :≦1.0㎎/L2、大气污染物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二级标准。
3、噪声排放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Ⅱ类标准。
标准规定了相应的污染物排放最高限值。
如:《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规定,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中Ⅱ类声环境功能区排放标准为:昼间60dB(分贝A)、夜间50dB(分贝A)。
(二)公司的环境管理方针为:防治结合,创新工艺,清洁生产,美化环境。
六、什么叫清洁生产1、清洁生产定义清洁生产(CleanerProduction)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即在污染前采取防治对策,而不是在污染后采取措施治理,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之,实行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
《清洁生产促进法》对清洁生产的定义: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对生产过程,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淘汰有毒原材料,减降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清洁生产战略旨在减少原材料的提炼到产品的最终处臵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
—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2、清洁生产审核定义《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清洁生产审核,是指按照一定程序,对生产和服务过程进行调查和诊断,找出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原因,提出减少有毒有害物料的使用、产生,降低能耗、物耗以及废物产生的方案,进而选定技术经济及环境可行的清洁生产方案的过程。
3、清洁生产审核的目的节能、降耗、减污、增效。
要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使企业效益有所提升,走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
清洁生产审核思路是通过对企业现状进行调研,找出企业污染物在哪里产生,然后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污染物,最后想一切办法来减少或消除这些污染物。
从而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
七、其它环保基础知识1、第27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2、2012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绿色经济,你行动了吗”。
3、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有二氧化碳,还有氯氟烃、甲烷、氮氧化合物、臭氧等气体。
4、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统称为酸雨,包括雨、雪、雹、雾5、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为世界各国的环境政策和发展战略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指导原则即可持续发展。
6、“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工程建设,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和其他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7、试生产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75%以上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正常是工业生产型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保证的验收工况条件。
8、确认环境是否被污染根据是环境质量标准,确认某排污行为是否合法的根据是污染物排放标准。
9、国家环境保护部是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主管机构10、矿产资源规划分为:矿产资源储备保护区、鼓励开采区、限制开采区、禁止开采区。
11、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实行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
12、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自批准之日起超过五年,方决定该项目开工建设的,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报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核。
13、ISO14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有关环境管理的系列标准。
14、PM10(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粒径在10μm以下的颗粒物。
15、新办矿山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16、《海洋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污染防治的单行法规都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了规定。
17、当今全球十大环境问题: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物种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18、可持续发展:是指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简言之,即不单纯追求眼前的、不顾子孙后代的发展,而采取以保护环境为基础的、保证全人类能永续发展的战略。
19、中国工业污染防治三大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20、环境污染物的主要类型:人类活动中产生的污染有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噪声、振动和电磁波辐射等。
安全基础知识1、2012年全国“安全月”活动主题:科学发展、安全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2年6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
《安全生产法》立法目的是: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
3、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方针:以人为本,关爱健康,依法治企,安全发展。
质量管理方针: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精细管理,追求卓越。
环境管理方针:防治结合,创新工艺,清洁生产,美化环境。
4、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
是人们对事物的具体认识的对象,如危险环境、条件、状态、物质、场所、人员、因素等一般用危险度来表示危险的程度:5、安全:是指生产系统中人员免遭不可承受危险的伤害,是不发生不可接受的风险的一种状态。
(1)安全条件: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人员伤亡、职业病或设备、设施损害或环境损害的条件。
(2)安全状况:不因人、机、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系统失效、人员伤害或其它损失。
由上述可知,安全和危险是相对的概念,对是否可能的健康损害和人身伤亡的综合认识。
6、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它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1)第一类危险源: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
为了防止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必有采取措施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危险源。
(2)第二类危险源: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
主要包括物的故障、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环境因素。
说明: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的共同作用。
第一类危险源是伤亡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的可能性。
两类危险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
7、重大危险源:广义上说,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的危险源,都是重大危险源。
8、事故:是指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它损失的意外事件。
人员死亡、受伤或身体损害称人员伤亡事故;没有人员伤亡就是非人员伤亡事故。
9、事件: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情况。
主要是指活动、过程本身的情况,其结果尚不确定。
如果造成不良结果则形成事故,如果侥幸未造成事故也应引起关注。
10、工伤事故种类(为20种):物体打击、车辆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瓦斯爆炸、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等。
11、事故隐患:指生产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12、事故隐患种类(为21种):火灾、爆炸、中毒和窒息、水害、坍塌、滑坡、泄漏、腐蚀、触电、坠落、机械伤害、煤与瓦斯突出、公路设施伤害、公路车辆伤害、铁路设施伤害、铁路车辆伤害、水上运输伤害、港口码头伤害、空中运输伤害、航空港伤害、其它类隐患。
13、安全生产:是为了使生产过程在符合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的总称。
14、安全生产管理:就是针对人们在生产过程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