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积累本文的字词成语。

2、通过比较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明确中国诗歌的特点。

3、理解分析本文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二、情境创设:
教师朗读
致大海(节选)
普希金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像是朋友忧郁的怨诉,
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学生齐读: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三、预习展示:
1、钱钟书(1910-1998)字,号,曾用笔名。

江苏无锡人。

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著有散文集:《》;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学术著作:《》《》《》《》等。

《》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

《》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多卷本《》,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2、根据拼音写汉字。

lǒng()统精suǐ()一cù()而就
逻ji()叫xiāo()轻yuān()剪掠
颦cù()峨眉 kǎi()叹遥思远chàng()
了不足qí( ) hǎ()巴狗 shùo()见不xiān()
3、积累成语:
轻鸢剪掠:
穷边涯际:
吞言咽理:
拔木转石:
四、讨论交流:
背景链接: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用英文对美国朋友作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快速阅读文章,思考问题:
1、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是什么?第()段
2、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是什么?第()段
3、中国诗的具体特点是什么?第()段
4、作者通过比较中西诗的异同,结论是什么?第()段
五、语言品味:
作者在谈中国诗的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谈一谈
知识链接:钱钟书先生以他渊博的知识,睿智的目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冷静的哲学思考,使比喻在她的文章中焕发出异常夺目的光彩。

我们不能不承认,钱钟书赋予了比喻这一古老的修辞手段以充满智慧的新生命。

钱的比喻形式多样,构思新颖,内涵深远,作用重大,富于人生哲理,并且保有了钱钟书先生这样一位学者型作家的一贯风格:深刻而不失尖刻,温和而不失批判意味,幽默而不流于油滑,显示了作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当时中国社会病态进行善意的批判,促人深思的责任感。

六、总结
钱钟书被誉为中国的“文化昆仑”。

他在《谈中国诗》中论中国诗的特点及其与外国诗的异同时,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幽默风趣,妙语连珠,提出了一系列高明的见解。

钱钟书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能够“‘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着居高临远的观点”。

我们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应该博览群书,励志广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