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错归纳
及反思
谈中国诗
钱钟书
【使用说明】
1、课前,通读教材,搞好勾画,初步掌握重点内容,写上提示语。
独立完成预习案
部分,规范书写。
2、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以备课上小组探究、突破。
3、课堂上,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合作,互相探讨交流,共同解决探究案部分的
问题,高效展示点评,达成目标。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通过抓关键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
2、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学识,激发自己的求学欲望。
【预习案】----课前自主学习
助读资料
《谈中国诗》出自钱钟书的作品《钱钟书散文》,属于中国较早的中西比较诗论之一。
本文根据
钱钟书自己的一篇演讲稿节译而成。
作者通过对中外诗歌的源流、形式、意韵、风格和内容等方面
的比较,突出了中国诗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为外国朋友了解中国诗打开了一扇窗。
1.学贯中西。
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哲良,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是中国现
代著名的作家、文学研究家。
钱先生博学多才,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
面均取得了卓越成绩。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善用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
幽入微,提要钩玄,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昆仑”。
2.著作等身。
钱钟书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
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
西班牙语译本。
《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管锥编》对经、史、子等古籍进
行了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进行了阐发和辨析。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妄自尊大;而一些西方人由于无知而
以欧美文化为中心,为此,钱钟书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作了一次演讲。
演讲中,他既深
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当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
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
科上成绩极差。
钱先生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
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
在此之后,他刻苦学习,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
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
他当学生时,就被人们视为老师的“顾问”,他读书之多,中英文功底之雄厚,远远超出
同龄人,因而最终成为文化大家。
预习指导
结合《助读资料》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带着老师提供的问题阅读课文,借助课下
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问题,标注容易误读和误解的字词。
明确问题答案,对于把握
不准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
理清思路,全面把握文章结构和主题。
1.仔细阅读课文内容,基本理清文章思路。
2.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3.文中采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梵.文( ) 轻鸢.( ) 颦蹙
..( ) 精髓.( )
桴.鼓( ) 槛.栏( ) 命运多舛.( )
数.见不鲜( ) 遥思远怅.( ) 一蹴.而就( )
5.查字典,积累下列词语。
(1)回肠荡气:
(2)凌风出尘:
(3)吞言咽理:
(4)拔木转石:
(5)穷边涯际:
我的疑问与收获:
【探究案】---合作探究,共同提高
理清文章思路,探究文章主旨
指导学生带着如下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并查找相关资料,熟知课文内容。
提供讨论问
题如下:
1.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是什么?
2.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是什么?
3.中国诗的具体特点是什么?
纠错归纳
及反思
纠错归纳及
反思
4.中西诗有什么异同点?
5.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训练案】------课堂效果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陈寅恪和钱钟书
——两种不同的诗学范式
胡晓明
对于诗学,陈寅恪最大的贡献可能正是证明了中国诗与西方诗根本的不同。
西方诗长于宗教性的体验,中国诗长于现实人生的体验。
陈寅恪认为中国诗最高的典范
是杜甫。
杜甫的诗歌既是个人的生命年谱与生活日记,同时又是唐代社会的诗体年谱
与历史实录。
尤为重要的是,杜诗中表现了唐代的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灵魂。
这是一
般人的研究无法达至的地方。
而陈寅恪对杜诗的研究,正是深入发掘杜诗与唐代社会
的生命般的联系,凸显杜诗的文化性格。
而钱钟书的意义却迥然不同。
他最终证明的是中西诗学相通的文心诗眼。
这个“心”“眼”,乃在心理、智慧、情感类型的审美情趣。
《谈艺录》与《管锥编》中
对杜甫诗句引述考论,竟然没有一条涉及杜诗中表达的重大史实,甚而没有一条涉及
唐代的典章制度与杜甫所切身感受的时代问题,易言之,没有一条是知人论世的读杜
心得。
钱钟书的着眼点在于杜诗中所蕴含的诗艺渊源、美感欣趣、风格情调、诗律
细末、修词巧术,以及心理学内容等。
如此之多从差异的一面看,陈寅恪与钱钟书的
对比是学术规则的不可通约,但是从相通的一面看,陈寅恪与钱钟书的智慧又可以同
时被我们分享。
以两人对杜甫《哀江头》中“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这句的解释为例。
陈寅恪强调的是兵乱黄昏之时诗人“眷恋迟回”的苦情,而钱钟书则着重的是“丧
精亡魂”之际老人“衷曲惶乱”的心状。
陈的说法是回到历史当下,回到杜甫其人;
钱的说法则可以引申到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普通的人性。
尤值得注意的是,钱钟书
补充说:“破国心伤与避死情急,自可衷怀交错”,这无疑是包容了陈寅恪的说法而更
为合理入情。
这样当然增加了杜诗的文学魅力,也印证了诗无达诂的阐释真谛。
由此
可见,陈寅恪与钱钟书的互补,并非完全不可能,而有意味的互补恰可以达致中国诗
学自身丰富深邃的魅力。
写到这里,有必要指出陈、钱诗学范式中极易被人忽略的另一层重要的相通性。
一般人都能了解钱钟书非常重视解诗工作中的想象、联想能力,而以为陈寅恪只会凭
材料作理性的证明与逻辑的挂搭,而完全漠视想象能力。
这其实是最大的误解。
陈寅
恪不仅早年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提出著名的解释理论,即“必须
具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与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
真了解”;而且在他失明膑足的晚年,又以八十万余言的《柳如是别传》,实践了这一
理论。
于是我们可以引出另一问题:为什么陈、钱都注重解诗人的想象力,却在学术方法与风
格上有如此强烈的反差?说到底,学术的不同最终是学者人本身的不同。
在解诗方面,陈、
钱都不愧为“艺术家”。
然而钱是智慧型的解诗艺术家,他那浓厚的智者品性、他那慧光
四溢的探索意趣,都不能不最终自觉发展成熟一套打通四部、破体成文的方法。
而陈寅恪
则是情感型的解诗艺术家。
这种“情”当然不是一般日常人生之“情”,而是对于历史文
化近乎宗教般的痴情。
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的诗学范式,其实是不可学的,因为他们的底
子正是生命与性情的延伸。
(有删节)
请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反思案】----自我总结提升
1、知识归纳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2、学习方法总结
纠错归纳及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