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大丰市刘庄中学蔡慧梅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从课题名称上即可看出,那就是要研究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教学策略。
因为无论是素质教育也好,课程改革也好,其实施的主渠道都是课堂教学。
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自觉运用和总结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策略,才能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方式,为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
从“教学策略”这个概念上看,我们既要研究教师“教”的策略,也要研究学生“学”的策略,把“教”与“学”统一在“课堂”之中。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是:
(1)调查问卷
通过问卷形式了解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师生互动、自学为主、练习为主)作业布置等方面。
了解新课程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
(2)课堂教学有效性因素研究。
对现行的课堂教学从教育的高度和学校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全面深入的微观分析,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观察、听课、跟踪研究;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对课堂教学的时间和效益进行分析研究;探究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的方法。
(3)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研究。
在课题研究中,突出探索当前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实际如何有机融合,让课堂“活”起来;将重点探究:情境创设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师生活动、生生活动方案,实现有效“互动”?如何优化作业设计,切实提高课堂效率,让教师的教学方式对
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提升。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
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奠定基础,也能为解决处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打下基础,初中化学教学时间短,从开始接触到毕业升学考试也就九个多月时间,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提高课堂效率抓起,研究课堂的有效性成为当务之急。
化学教学应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化学的重要性,提高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体验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学时效的内涵及衡量标准也由过去注重知识传授倾向的时效观逐渐向“生命课堂”的时效观转变。
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支撑和归结。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研究,对我校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困惑与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帮助化学教师走出误区,使我校化学教师更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及理念,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进行系统地梳理与提升,明确其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及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在教学实践中边教边研,努力实现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有较大的转变,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创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有序的新型课堂,使学生乐于学习,全面发展,促进我校化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其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把课堂上原本老师的“独角戏”变成师生的互动,让
课堂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国内外同类型课题研究状况:
关于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的基础。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中,对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和教学三阶段的实施策略作了一定的阐述。
就国外研究来看,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
我国学者张璐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1期中指出了国际有效教学的四条标准:教学对话、语言发展、挑战性的活动和学习背景化。
从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有效教学理论的具体论述中可以发现:两者都比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效益的提高,以及教师的反思意识和效果的可测性。
但国外学者比较侧重于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整体的把握,所做的研究理论普遍性很强,但缺少实践的针对性。
而我国学者更加关注新课程观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因此,基于国内外研究经验、理论积累以及我们教师自身的特点,本课题通过对初中化学课堂上教师有效教学行为案例的研究,探索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教学方法,给处在迷茫中的初中化学教师提供一种有效课堂教学的行动方案和有效指导,通过研究建构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有效课堂教学理论与方法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主要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2.02—2012.04)
1、进行课题立项申请;
2、调查了解新课程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
(二)实施阶段(2012.05—2012.09)
1、定期进行课题研究课,立足课堂进行实践研究;
2、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根据研究进度,及时调整改进后期研究
思路,进行验证性研究。
(三)总结阶段(2012.10—2012.12)
1、对本课题研究进行有效性的分析和反思性评价;
2、撰写研究工作报告;
3、进行结题申请。
课题研究的方法:我们拟采用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等科研方法。
要求参研教师围绕课题,深入学习和钻研有关主体教育的理论专著、经验文章等文献资料,作好读书笔记,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同时,处处留心观察自己的教学过程,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方式,总结、记录和提炼自己的教学心得,撰写与课题有关的教学论文。
六、预期研究成果:
1、对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学生学系方式的转变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2、我校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
3、我校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得到增强;参研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具有较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