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高效课堂资料学案一:季氏将伐颛臾【课标要求】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
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重视诵读在培养语感、增进理解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古代作品的阅读经验,体会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
【学习目标】1.能够准确理解“过”“是”“相”“疾”“为”“于”“何”等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把握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3.理解本文善用譬喻、层层批驳、逻辑严密的艺术手法,并能运用层层批驳的结构方式进行片段习作。
【课前预习】二、识记文学文化常识1.孔子(前551—前479),名(),字(),春秋末期()国人。
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主张仁义、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思想。
其学说成为中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影响极大,被尊称为“圣人”。
晚年整理“六经”()()()()()()。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
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2.《论语》是一部语录体哲理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宋代朱熹把()()()()合称为“四书”。
3.夫子:当时对大夫、老师和()的称呼。
4.自称其名在古代是()的一种表达方式。
如: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称呼别人的名字一般是长辈对晚辈,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5.诸侯的封地叫(),卿大夫的封地叫()。
三、背景介绍春秋时期,鲁国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把持鲁国朝政多年,鲁国王室日益衰微。
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
他要讨伐颛臾,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势力强大了对自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孙氏门下,且都参与了讨伐颛臾的谋划工作。
二人将此消息告诉了孔子,于是就有了孔子与这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基础知识:1.指出加点词语的含义:(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2)有国有家者(3)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指出加点词语活用类型(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2)后世必为子孙忧(3)既来之,则安之(4)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3.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特点(1)是社稷之臣也(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5)无乃尔是过与(6)何以伐为【课内探究】一、重点实虚词: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1.【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固而近于.费而谋动于.干戈邦内2.【之】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夫子欲之.寡人之.于国也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吾恐季孙之.忧而在萧墙之.内3.【者】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吾二臣者.皆不欲也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丘也闻有国有家者.4.【而】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固而.近于费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5.【过】无乃尔是过.与且尔言过.矣是谁之过.与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过.犹不及(《论语•先进》)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大母过.余曰(《项脊轩志》)★6.【疾】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触龙说赵太后》)膑至。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君有疾,在奏理,汤熨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7.文言虚词:何用法一:()①作宾语,()。
例:大王来何操?②作谓语,(),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③作定语,()。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④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用法二:()①程度副词,()。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②疑问副词,“()。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①何如:(),等同于“奈何、若何”。
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②无何:()。
例: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③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
例: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变式训练:(1)下列句中加点的“何”意义相同的一组是()①童子何知?躬逢胜饯②彼,丈夫也;我,丈夫也。
吾何畏彼哉③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④孟子者何?昭公夫人也⑤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⑥寡人有哀,子独大笑,何也⑦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A.②④⑥B.①③⑥C.①③⑤D.②④⑦(2)下列两个句子,加点的词意义相同吗?(2013北京卷)汝何故疏我吾何功哉二、文本内涵1.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持什么态度?其理由是什么?2.冉有、季路怎么看待“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他们是如何陈述自己的看法的?3.在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进一步批评了两位弟子的失职行为后,孔子又一针见血地指出:“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4. 孔子同样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与《季氏将伐颛臾》有所不同,试做分析。
【课后巩固】(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就:担任B.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助C.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安定D.和无寡,安无倾倾:倾覆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B.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C.陈力就列,不能者止D.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3.下列各项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我们如果不加强廉政建设,就会祸起萧墙,自己搞垮自己。
B.比赛开始了,运动员们陈力就列,发令枪一响,就箭一般地向前跑去。
C.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思想阵营日益巩固,资产阶级思想阵营分崩离析。
D.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能培育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于国于民都有害处。
4.找出加点词“而”用法不同的项()A.危而.不扶,颠而不持B.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D.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5.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均译为“在”的两项()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③虎兕出于.柙④龟玉毁于.椟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A. ①④B. ②③C. ②⑤D. ④⑥6.下面对课文内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不患贫而患不安”句中的“安”和“既来之,则安之”中的“安”意思一样。
B.“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个句子是并列复句。
C.“有国有家者”的意思是说“治理国家和家庭内部的人”。
D.“今夫颛臾”句中的“夫”和“君子疾夫舍曰……”句中的“夫”字意思相同。
7.默写:①《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
②《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
③《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莫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④《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
⑤《论语》中孔子强调不仅能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能看出别人的缺点,更要引以为戒的句子是:,。
⑥《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
⑦《论语》中讲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还是:,。
(二)阅读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
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
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固.而近于费( )⑵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⑶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2.揭示季氏讨伐颛臾实质的句子是。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子见.夫子乎③不患寡而患.不均④时有患.疟疾者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4.下面是孔子的政治主张的是( )。
A.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B.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C.既来之,则安之D.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附:理解并识记孔子名句: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上)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同上)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同上)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同上)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1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同上)1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同上)1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同上)15.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16.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同上)1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18.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19.敏于事而慎于言语出《论语·学而》20. 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21.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22.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23.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24.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作业:孔子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表现出高超的论述技巧。
他运用了哪些说理方法?请举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