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班级管理》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
1、品德:是一定的道德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特点和倾向,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构成的综合体。
2、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有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活动。
3、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及受教有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施加影响,通过受教有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实践,从而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
4、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索及其关系的过程。
5、教师角色:指教师按照其特定的社会地位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角色,并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
1、简要回答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答: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儿童、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每个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因此他的道德发展理论又可以称为“三水平六阶段论”,并提出两种道德教育方法,即道德两难故事法和公正团体法。
第一个水平是前习俗水平(4~ 10岁),它是通过行为的具体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此时儿童无内在的道德标准,他们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主要是看能否使自己免于受惩罚或者是不是让自己感到满意,是儿童处在控制的时期。
在这个水平中包含着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水平二是习俗水平(10~13岁),表现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
在这一-水平中又有两个阶段,阶段三为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又可称为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取向阶段,阶段四为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最后一个水平成为后习俗水平(13岁以后),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作为行为的判断依据,并且认为不违背多数人的意愿、不损害多数人的幸福、不违背普遍的道德原则的行为就是最好的行为,处于这个水平的人已经超越了现实道德规范的束缚,已经完全达到了自律的状态。
处在这个水平是最后两个阶段,阶段五为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最后- -个阶段就是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2、简要回答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 (1)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3)德有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有影响的过程。
(4)德有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3、简要回答教师的社会角色。
答: (1)人类文化的传播者
(2)人格培养者
(3)心理卫生保健者
(4)示范者的角色
(5)学生的朋友
(6)研究者
三、辨析题(每题8分,共16分。
)
1、品德就是道德。
答:错。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思想行为倾向。
道德是有社会舆论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支持或驱使的行为规范的综合。
道德是社会现象,是以社会舆论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
2、班集体是班级发展的高级形态,因此班级就是班集体。
答:错。
班级是学校的基层组织,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班集体是按照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的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它们是有区别的。
班集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
班集体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历一些发展阶段。
四、案例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
1、某中学初三班会课。
班主任冯老师别出心裁,搞一次评选“最差学生”的民意测验活动,并规定凡得三票以上的同学都要在黑板上挂名。
投票结果,小明得二票,但名字照样写在黑板上。
小明感到不解。
班主任冯老师说:“小明情况特殊,他干了坏事。
”小明当场提出质问。
班主任冯老师说“你经常给老师取绰号。
”小明否认,坚持要与班主任冯老师说清楚,进而师生发生争执。
班主任冯老师火冒三丈,打了小明两个耳光,小明生气地摔门而去。
问题:试用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分析上面的德育案例,具体说明其中哪些地方体现(违反)了哪些德育原则。
答:(1)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 该原则要求正面说服教育为主,批评约束为辅,而案例中班主任与学生发生冲突,甚至体罚学生)
(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该原则要求利用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即闪光点进行教育,案
例中评选“最差学生”的行为则相反。
)
(3)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评选“最差学生”的行为、体罚学生的行为是对学生人格
与自尊心的伤害)
(4)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小明这样的学生,应该从其个性特征出发,有的放矢,而评选“最差学生”这
种一刀切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
2、有一天数学课上平时课堂不遵守课堂纪律、爱说话和搞小动作的小峰和数学老师产生了矛盾。
数学
老师说小峰影响课堂纪律出言不逊,小峰说数学老师动手打他了。
各科老师平时都反应小峰课堂纪律不好,但一般都能管的住,没有出现大的问题,而数学老师也是因学生成绩差而一时急躁,处理不当,造成不良后果,后悔莫及。
假设你是班主任,你该如何处理?请写出你的处理措施并说明理由。
答:1.强调课堂纪律的严肃性。
让小峰认识到自己违反了校规校纪。
2.与家长沟通。
希望家长能协助管理,做一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促使其改正,
3.做数学老师工作。
共同分析这一课堂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以及造成的不良影响,希望能改正急躁的
毛病,与学生多沟通,走进学生的心灵。
当务之急,先做小峰好的工作,别在他心里留下什么阴影.
4.互相道歉,小峰向数学老师道歉,数学老师也得因打人向小峰道歉
理由: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
班主任是联系任课教师和学生的纽带,也是联系家庭和学习的桥梁,班主任要帮助任课教师协调好喝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学生前树立教师的威信,让学生乐意接受任课教师的教育教学当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班主任应对做好两边的协调工作,让双方冰释前嫌。
班主任要热爱学生,教育好学生,但不能对学生的不亮行为不闻不问,坐视不管,班主任应该允许学生犯错,但是要帮助学生改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