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书法简史(下)

中国书法简史(下)


李 邕 《 李 思 训 碑 》
李 邕 《 麓 山 寺 碑 》
杨凝式(875-954),字景度,号虚白,陕
西华阴人。唐昭宗时进士,官秘书郎,后历 仕梁、唐、晋、汉、周五代,官至太子少保、 少师,世称“杨少师”。曾因避祸而佯狂, 故人亦称“杨疯子”。杨凝式性格狂放不羁, 久居洛阳,好游佛寺道观,遇山水胜景,常 流连吟咏,提笔在墙壁上边吟边写,当时洛 阳寺观随处皆有其书迹。
《龙藏寺碑》
《董美人墓志》
智永(生卒年不详),俗姓王,称永禅师,
名法极,会稽人,王羲之七世孙,生活在陈 至隋代,年近百岁才圆寂。他少小出家,住 在永欣寺。潜心学道习书30年,临得真草千 字文800本,写秃的笔头足足装了十大瓮, 后埋入土中,称为“退笔冢”。智永的实践 再次告诉人们:只要功夫深,书艺自然进。 他写的800本《真草千字文》,“散与人 间”,浙东各寺均施一本。

其二,以唐太宗为首的皇帝,极力重视、推崇书法。 隋唐以后,以科举取士,书法成为取士的一个重要 条件。取士“以楷法遒美为中程”。唐太宗爱好书 法,重视书法,他不惜重金,购天下古本,命魏征、 虞世南、褚遂良定真伪。并身体力行,写下了中国 书法史上第一块行书碑《晋祠铭》。除唐太宗外, 还有武则天、高宗、睿宗等皇帝爱好书法,这样多 的皇帝喜欢书法,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大大推动了 唐代书法的发展。
其楷书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化
度寺邕禅师塔铭》(简称《化度寺碑》)、 《皇甫诞碑》等。《九成宫醴泉铭》,贞观 六年刻,魏征撰文。此碑书法,高华庄重, 法度森严,笔力刚劲,有晋人风韵,并开唐 人楷风。笔画似方非方,似圆非圆,间架结 构精严中见疏朗,被誉为“楷书极则”。历 代对此碑评价极高。
行书以晋代为盛,唐代仅为余波,杨凝式后
之宋代又起大潮。 隋唐五代,以唐为最,形成了书法史上的第 二次艺术高峰。大家辈出的唐代书法,对后 世书法的普及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唐代书论
唐代不仅是书法艺术的昌盛时代,而且也是
书法理论大丰收的时代。书法理论非常丰富。 最著名的书论有:李世民的《论笔法》、欧 阳询的《八法》、虞世南的《笔髓》、孙过 庭的《书谱》、张怀瓘的《书断》、颜真卿、 张旭的《十二意笔法》、李阳冰的《论篆》、 李嗣真的《书后品》、张彦远的《法书要 录》、韦续的《墨薮》等等。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琅琊临沂人。曾任 平原太守,人称“颜平原”。安史之乱后,颜官吏 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世又称“颜鲁 公”。因秉性刚直,受奸臣排挤、陷害,最后被叛 贼李希烈杀害。初学褚遂良、张旭,后开拓创新, 陶铸万家,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把唐楷推上顶峰。 其楷书刚健浑厚,雍容端庄,舒展开阔,点画丰腴, 结体丰伟,足可代表大唐气象,世称“颜体”(横 细竖粗)。
走,然后落笔成书,有时竟以头发蘸墨写字, 故人们称他为“张颠”。他师承“二王”今 草,又法接张芝狂草。其草书上下贯通,迂 回流连,奇丽惊人,变化多端,神奇莫测, 形成张旭“狂草”的独特面目。其草书主要 作品有:《肚痛帖》、《千字文》、《古诗 四帖》等。
张旭《肚痛帖》
张旭《古诗四帖》
怀素(725-799),字藏真,俗姓钱,长沙
王(羲之)书以秀逸为胜,李书则以豪健著
名。故唐太宗说:“右军如龙,北海如象。” 其代表作有:《李思训碑》、《麓山寺碑》 (又名《岳麓寺碑》)。《李思训碑》瘦劲 遒丽,自然流畅,被视为李邕行书第一; 《麓山寺碑》笔力雄健,气势浑朴,笔法刚 柔兼施,结字参差错落,充分表现了其行书 奇崛多变的艺术风格。
褚遂良《孟法师碑》
《雁塔圣教序》
褚 遂 良 《 阴 符 经 》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阴(今
山西万荣县)人。曾官太子少保,亦称“薛 少保”。他的外祖父是魏征,家藏不少虞世 南、褚遂良墨迹,薛自幼在外祖父家锐意临 仿,备受熏陶。其楷书用笔纤细,结体疏松 潇洒。其传世书迹不多,但书法风格特殊, 故能跻身楷书大家之列。其代表作有《信行 禅师碑》。

草书
张旭(675-750),字伯高,又字季明,苏
州吴郡人。官至金吾长史,世人称他“张长 史”。为人潇洒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 才华横溢,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张旭工 真楷,尤精草书,被誉为“草圣”。玄宗时 代,张旭的字,李白的诗,裴旻的剑,并称 “三绝”。
张旭极爱喝酒,每次喝得大醉后,就呼叫狂
唐代对前期书法,无论是用笔还是结体都加
以整理,使之规范化,尤其是楷书法度谨严, 名家辈出,形成“尚法”的时代风貌。唐代 把书法推向了高峰。 唐代书法艺术的繁盛,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强 盛统一密不可分。唐代国力强盛,社会稳定, 文化艺术也要求主调鲜明,其时代的艺术特 色是豪华壮丽,雄浑奔放,规整博大。
虞 世 南 《 孔 子 庙 堂 碑 》
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杭州钱塘人。高宗 时,官至尚书右仆射,封河南郡公,故又称“褚河 南”。其父与虞世南是好友。他初学书于虞世南, 后学习二王,他溶学帖学碑于一炉,汇南北书风于 一体。楷书中有隶意,豪劲清润,劲炼疏瘦,自成 一家。其书法生动的点画、灵变的笔形、劲逸的体 势,对后代书法影响很深。传世墨迹较多,著名作 品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阴符经》 等。
中国书法简史(下)
四、隋唐书法
1.隋朝虽历史短暂,但书法艺术却处关键时
期,它融合南北书风,上承两晋南北朝,下 启唐代,为唐代书法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此 期的代表作有:《董美人墓志》(端庄妍美, 峻严挺拔,骨秀而不瘦,肌丰而不肥)、 《龙藏寺碑》、《启法寺碑》等,既峭拔刚 劲,又柔丽飘逸,对初唐诸家影响很大。著 名书法家有智永等。
《真草千字文》
可惜,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雨劫难,留传至今
的手迹只有日本所藏一本。内中真草两体隔 行排列,运笔凝炼,闲雅秀丽。宋苏轼说其 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因其书名远播, 前来永欣寺求书与请求题额者络绎不绝,竞 使一方净土热闹非凡,致使木门限被踏损, 不得已,裹以铁皮,人戏称为“铁门限”。
怀 素 《 苦 笋 帖 》
怀素《论书帖》
行书
陆柬之(585-638),吴郡人,初唐著名书
法家。是虞世南的外甥,自幼学书于舅父, 晚习二王之法,以行书著称唐代。其传世代 表作有《文赋》(西晋陆机),后人评价其 书:“柬之所书则精绝一世,字字娟秀,脱 胎于《兰亭》而带有其舅氏虞永兴之逸致, 遂韵法双绝。”(王书之韵味,虞书之法度)
2.唐代著名书法家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人。
在唐代,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 勃海县男,故又称“欧阳率更”、“欧阳勃 海”。欧阳询为书法史上第一大楷书家,其 字体被称为“欧体”。其声名远播国外,当 时高丽国不远千里,遗使求其墨迹。欧阳询 的楷书风骨峻峭,平中寓险,结体严谨庄重, 为一时之绝。
此丛帖为丛帖之祖,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
研究价值。帖学在宋元明代蔚然成风。明代 刻帖更多。宋元明清书法界,形成了专门的 帖学派,与碑学派相对应。帖学崇尚“二王” 书体书风,帖学临摹尺牍、信札书法,构成 了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
柳 公 权 《 神 策 军 碑 》
“颜筋柳骨” 颜体:结体宽博,笔力雄强,气势开张;点画有篆 书笔意,横细竖粗,圆浑遒劲,筯骨内含。 柳体:结体紧劲,笔锋锐利,骨力遒健;用笔方圆 兼备,笔笔用力,横画与竖画同重,以骨力胜。 二人书法风格,一个雄强浑厚,一个瘦劲挺拔,一 肥一瘦,各领风骚。
《晋祠铭》
初唐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
他们一扫前代单纯追求流美的柔靡之气,代 之以刚健、昂扬,呈现了初唐书风意气风发、 欣欣向荣的气象。盛唐时期,楷书大家颜真 卿、草书大家张旭、怀素,分别使楷书、草 书的发展达到完美的程度。晚唐柳公权转向 清劲瘦硬的书风,以骨取胜,创制“柳体”。
人。自幼出家为僧,世称沙门怀素、释怀素、 僧怀素等。他学书非常用功,常在地上、墙 上、袈裟上、芭蕉叶上练字。他比张旭更嗜 好酒,更不拘小节,一日要醉多次,醉后狂 书,落笔如骤雨旋风,被称“狂素”,与张 旭合称“颠张狂素”。其作品有《自叙帖》、 《苦笋帖》、《论书帖》、《圣母帖》、 《千字文》等。
怀素《自叙帖》
《颜勤礼碑》系颜真卿60岁时为其曾祖父颜
勤礼所写的神道碑,是学习颜体的主要范本。 此碑笔势开张,内松外紧。有人评价为“端 庄伟岸,雍容雄秀,高古苍劲,气势逼人”。 《祭侄文稿》被公认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祭侄文稿》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
(今陕西耀县)人。晚唐著名书法家,擅长 楷书。他的楷书初学二王,后融合欧颜,自 出新意,创造出遒劲峻拔的“柳体”书。柳 书结体紧密,笔法锐利,筋骨显露,刚劲中 含秀润,严谨中有生动。代表作有《金刚 经》、《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最 著名的是《玄秘塔碑》,笔画遒劲挺拔,楷 法严谨,为初学者入门之阶。现立西安碑林。
楷书代表作有:《多宝塔碑》、《颜勤礼
碑》、《东方朔画赞》、《麻姑仙坛记》、 《颜氏家庙碑》等;行书有《祭侄文稿》、 《争座位稿》等。 《多宝塔碑》是颜真卿早期的成名之作,直 接二王、欧、虞、褚余风,整篇结构严密, 点画圆整,端庄秀丽。学颜体者多从此碑开 始,入其堂奥。此碑现藏西安碑林。
颜 真 卿 《 多 宝 塔 碑 》
柳 公 权 《 玄 秘 塔 碑 》
《玄秘塔碑》是柳公权64岁时所书。书体端
庄俊丽,左右基本对称,横轻竖重,而短横 粗壮,且右肩稍稍抬起;长横格外瘦长,起 止清楚;竖画顿挫有力,行笔挺劲舒长。撇 画锐利,捺画粗重。从结字的整体来看,主 要是内敛外拓。 在柳书各碑中,《神策军碑》字体较大,意 态雄豪,气势遒迈,典型地表现出了柳书浑 厚中见锋利,严谨中见开阔的艺术特点。
其书初学欧、颜,后又上溯二王,一变唐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