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第一节国内外资管业务发展的研究情况一、国内研究情况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研究,目前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与重视,且大多站在大资产角度,包括了对各类金融机构资管业务相关问题的实施与研究。
在《资产管理蓝皮书: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2016)》中,郑智、张胜男、沈修远以宏观视角对资管行业开展了研究,并对不同的资产类型进行了研判,其中对房地产、地方政府、资本市场、互联网、信贷资产等相关投资热点进行了具体分析,对行业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周漪青(2016)在《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风险管理研究》中,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风险预防、度量和管控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2],包括风险的概念分类和来源,风险管理的框架,涉及的法律问题,并从分析金融市场相对完善的国家,对比了我国银行理财业务的风险控制建议与对策。
为商业银行推进业务升级、体质改革和风险管控制度的体制化,加快风险管理体制建设起到了推动性作用,也对促进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风险预防、度量和管控体制的升级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中,张旭阳、刘小腊、周琼、郑智(2015)相对系统化的对理财业务进行了整体回顾,展现了理财业务从产品不断创新、销售端成为主导,向投资组合管理、交易端主导的过程;监管也经历了从销售规范,到投资约束,再到银行组织架构体系引导的过程[3]。
王连洲、王巍首次总结了国内金融信托创新实践的成果,并撰写了《金融信托与资产管理》,其中针对金融实业投行以及高端私募投融资具体运营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展开了研究,重点突出热点、难点问题,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房地产、矿产能源、基础设施、证券类等信托服务以及银信合作、信托法务、私募投资等。
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楼文龙(2014)在《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趋向》[7],刘煜辉、张榉成(2014)的《主动资产管理时代开启打造价值领先的银行》[8],以及赵欢(2014)《以资产管理业务的助力银行转型》指出[9]:在当前资产管理面临蓬勃发展的前景下,这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机会均等、深厚的市场竞争优势会焕发出商业银行的勃勃生机,为其增加大量的中间业务收入。
王光宇(2014)在《银行理财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的基础》指出[10]:理财业务作为资产管理业务的根本,与银行理财在产品、业务模式、组织架构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这也就使得商业银行要基于银行理财业务,来对其实现转型升级发展。
章张海(2013)在《同业监管新规促进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转型》中从监管层面探究资管业务的转型[11]。
陈飞飞(2014)在《我国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模式的比较研究》中仅是简单对比了国内各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基本发展情况[13]。
薛小玉(2014)在《大资管时代的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定位》中对比了商业银行和各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情况[14],由此得出了有助于商业银行发展的解决策略。
而刘显峰(2005)在《国际金融资产管理及对我国银行理财业务的启示》中[15],结合国外理财业务发展的成果,来对国内的资管业务发展展开了深入研究。
周琼,崔江薇(2014)在《美欧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经营模式探究》对欧美国家的资产管理业务模式进行了探究[16]。
二、国外研究情况富兰克林·艾伦的《比较金融系统》充分利用比较分析的方式,结合各个国家的历史、市场、组织及公司治理状况[32],对其金融系统展开了深入探讨,从而提出各个国家的金融系统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文章主要立足于宏观角度,来阐述金融体系对金融创新发展的推动性。
彼德S·罗斯(Peter S.Rose),西尔维娅C.赫金斯(Sylvia C.Hudgins)的《商业银行管理》综合分析了许多国家商业银行所开展的个人理财业务,并简要分析了相关理财产品的研发、管理成本,从而得出为了商业银行的长远稳定发展,就必须要进行金融创新的结论[33]。
佩里H.博蒙特(Perry H.Beaumont)在撰写的《金融工程》中,通过其自身对金融衍生品的具体经验,深入探讨了各种金融创新产品的定价开发及销售策略等内容[34],其中也提到了银行理财产品。
文章中针对各种动作模式下,金融创新产品所获得的收益及面临的风险,重点强调了有效投资组合的基本内容。
小约瑟夫 F.辛基撰写了《商业银行财务管理》[35],其中对金融体系进行了简单描述,重点强调了金融创新产品以及投资风险对金融服务体系所造成的影响。
同时文章还强调应该同等重视产品的收益以及风险,而且降低操作风险对金融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2010年,加里.戈顿(Gory Gorton)、安德鲁·迈特里克(Andrew Metrick)撰写了《影子银行的监管》(Regulating 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其中系统对比了传统商业银行及影子银行[36],指出众所周知的投资银行、旧的契约形式、深奥的投资工具以及货币市场基金和抵押经纪商均属于影子银行系统。
第一章国内商业银行资管业务概述第一节国内商业银行资管业务简述一、定义资产管理业务是指对各类资产进行委托管理、运用和处分,以达到资产保值增值的综合金融服务,各类资产包括动产、不动产、股权、债权、其他财产权等[4]。
资管市场的首次出现是在基金业,而信托业务与银行理财的快速发展,则推动了资管业的快速发展。
银行资管业务又称银行理财业务,个人及机构类客户购买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后,银行获得了相应的资金,并与客户达成了某种约定,按照这种约定对资金进行运作,并定期公布资金的运作情况以及收益情况,除此之外,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商业银行还会给客户提供全权委托资产运作管理、受托投资等新兴业务。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资管业务变得越来越重要,银行开始不断的推出新的产品,给客户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以期能够吸引更多的客户[5]。
二、业务种类(一)代客理财商业银行众多理财产品中的一种,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筹集资金,不过这种理财服务业务的运作是需要按照约定的程序进行的,其是目前商业银行采用最多的一种资产管理服务模式。
(二)代为推荐信托计划业务简单来说就是信托公司委托商业银行去向合格的投资者推介信托计划,该信托计划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分别是单一信托计划和集合信托计划。
在这种业务模式下,商业银行的主要工作就是向投资者推介信托计划,并把该计划的风险告知投资者,投资者自行去判断是否购买该产品[6]。
(三)受托投资客户委托商业银行按照自己的意愿、投资目的以及管理要求,去进行相应的投资,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投资风险是由客户自己承担的,商业银行只收取相应的委托管理费。
(四)资产管理投资顾问商业银行作为专业的投资机构,具有非常先进的投资理念以及独到的眼光,客户对于投资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向商业银行咨询,商业银行根据客户在投资理财方面的需求,给客户更加专业的帮助和建议,使得客户能够选到合适的理财产品,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该种模式下的投资风险是由客户自主承担的。
三、资管行业发展特征所以包括城商行、农商行在内的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都加大了对该项业务的关注力度,主要是因为随着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可投资标的资产稀缺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其次,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呈现“井喷”式发展,对银行的专业性人才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人才配备不足使得很多业务都不能很好的展开。
这其中2015年上半年A股市场火爆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银行常用的“持有至到期”策略难以为继,而通过委外投资可以实现加杠杆和波段交易,更高的收益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银行理财开展委外业务的热情。
据权威部门统计,2015年,我国共有465家银行金融机构发行了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的余额更是高达23.5万亿,比上一年有了大幅度增长。
此外,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数量也在快速增长,达到了186,792只,累计募集资金158.41万亿元,与2014年相比,分别提高了3.48%和38.99%。
不过相比较而言,开放式理财产品虽然发行数量有所下降,但是募集资金却达到了115.55万亿元,增幅为59.03%;而封闭式产品虽然发行数增加了好多,但是募集资金仅为42.86万亿元,增幅为3.75%。
图2-3 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与增量趋势图[30]第二节理财业务监管制度的分析与研究随着银行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金融机构参与进去,各机构的创新形式不断演变,为了能够保证投资者的权益,维护金融稳定,确保各项业务能够有序发展,监管部门的监管制度不断出台,对理财业务持续性进行规范管理,为整个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在监管要求趋严趋紧的背景下,各金融机在监管框架内开展资管业务,是每个金融机构必须遵循的生命底线。
本节将按照时间轴的顺序,对各年度出台的监管制度及主要理财事件进行梳理。
——2003、2004年2003年银监会成立,商业银行法修订,标志着整个银行业监管的新纪元。
2003年中国银行发行我国第一款外币理财产品、2004年光大发行首款债券理财产品“阳光理财B计划”;但这两年理财业务并没有专门法规依据。
——2005年自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两大框架性的基础法制出台后,大大丰富了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监管体系。
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重点强调了银行理财属于客户委托银行进行资金运作的表外业务,属于委托代理关系。
将银行理财按照服务类型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
前者没有实际资金往来属于顾问性质,后者属于资金委托运作;实践中都是将二者融合,很少有银行单独开展所谓顾问服务。
同时法规将结构性理财纳入到表内,明确结构性理财的本金是和存款一起管理。
只有衍生品部分单独核算。
因此后来理财相关法规要求单独核算(如2013年8号文)等基本难以适用到机构型理财中。
根据《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的相关规定,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中必须包括个人理财业务相应的风险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加大对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的把控力度。
但是多数属于定性和宽泛规定。
——2006年随着《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等框架性基础法规的颁布,我国商业银行具备了从事境外理财业务的法律基础。
所谓非标理财也就此诞生,但是后来银监会2009年和2010年规范之后,多数转为更加隐蔽的结构,三方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远期受让等形式大行其道。
——2007年根据《关于调整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境外投资范围的通知》的相关规定,商业行业可以使用理财资金对股票市场进行投资的,加上国内股票市场狂欢导致境内外股票溢价非常明显,海外股票尤其是有对比的港股估值吸引力明显;监管政策和市场需求双重推动下,使得该年投资于股票市场的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大增至70款;2008年上半年发行量更是达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