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标准护理-计划1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标准护理-计划1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所致心肌坏死。

主要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疼痛,伴有恶心、呕吐、大汗、烦燥不安等,含服硝酸甘油无效,严重者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心肌梗死治疗原则为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扩大,缩小心肌缺血围,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泵衰竭和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使病人不但能度过急性期,且康复后还能保持尽可能多的有功能的心肌。

常见的护理问题有:①疼痛;②恐惧;
③焦虑;④自理缺陷;⑤活动无耐力;⑥心输出量减少;⑦知识缺乏;⑧便秘;
⑨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10)潜在并发症--心源性休克;(11)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12)潜在并发症--心脏骤停。

一、疼痛
[相关因素]
心肌缺血、缺氧。

[主要表现]
胸骨后剧烈疼痛,伴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

[护理目标]
1、病人主诉疼痛次数减少,程度减轻。

2、能识别引起疼痛的因素。

3、能够运用有效的方法减轻或缓解疼痛。

[护理措施]
1、遵医嘱给予镇痛处理。

2、向病人解释引起疼痛的原因,指导病人避免心绞痛的诱发因素。

3、密切观察有心律失常、病人面色、心率、呼吸及血压变化,并记录。

4、指导病人采用放松技术,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

[重点评价]
病人疼痛缓解的程度。

二、恐惧
[相关因素]
1、胸闷不适、胸痛、濒死感。

2、因病房病友病重或死亡。

3、病室环境陌生/监护、抢救设备。

[主要表现]
心情紧、烦躁不安。

[护理目标]
1、病人能说出恐惧感觉。

2、安全感和舒适感增加。

3、能采取应对方法。

[护理措施]
1、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对病人的恐惧表示理解。

2、尽快地使病人熟悉环境并介绍监护系统等医疗设备。

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3、抢救危重病人时用屏风遮挡,减少不良刺激。

4、护理工作中应从容、镇定,避免紧、忙乱。

5、及时解除病人的痛苦,以增强其安全感和舒适感。

6、关心病人,经常给予病人减轻恐惧状态的语言性和非语言性安慰,如握住病人的手等。

[重点评价]
病人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三、焦虑
[相关因素]
1、身体和心理上的异常感觉。

2、环境和日常生活发生改变。

3、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

[主要表现]
精神沮丧、郁闷。

[护理目标]
1、病人能描述焦虑的症状。

2、能运用有效的应对机制减轻焦虑程度或控制焦虑。

[护理措施]
1、耐心向病人解释病情,消除心理紧和顾虑,使能积极配合治疗和得到充分休息。

2、提供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促进病人对治疗护理的信赖:
3、及时缓解病人疼痛,提供表达情感的机会,消除不良刺激,避免与其他有焦虑的病人或家属接触。

指导病人作缓慢深呼吸。

创造轻松和谐的气氛,保持良好心镜。

[重点评价]
1、病人认识焦虑的程度,主动采取的应对机制。

2、心理上的舒适程度。

四、自理缺陷
[相关因素]
1、疼痛不适。

2、活动无耐力。

3、医疗受限。

[主要表现]
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护理目标]
1、病人卧床期间,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2、恢复到原来的日常生活自理水平。

[护理措施]
1、心肌梗死急性期卧床期间协助病人洗漱进食、大小便及个人卫生等生活护理。

2、将病人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在易拿取的地方,以减少病人寻找东西时的体力消耗。

将呼叫器放在病人手边,听到铃响立即给予答复。

3、提供病人有关疾病治疗及预后的确切消息,强调正面效果,以增加病人自我照顾的能力和信心,并向病人说明健康程序,不要允许病人延长卧床休息时间。

4、在病人活动耐力围,鼓励病人从事部分生活自理活动和运动,以增加病人的自我价值感。

5、让病人有足够的时间,缓慢地进行自理活动或者在活动过程中提供多次短暂的休息时间;或者给予较多的协助,以避免病人过度劳累。

[重点评价]
病人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五、活动无耐力
[相关因素]
1、疼痛/不适。

2、氧的供需失调。

3、虑弱/疲劳。

4、心律失常。

5、强制性活动受限。

[主要表现]
活动耐力降低,体力不支。

[护理目标]
2、在活动后不出现心律失常和缺氧的表现,表现为脉搏、血压、呼吸正常。

3、能参与所需求的身体活动。

4、进行活动时,虑弱/疲劳感减轻或消失。

[护理措施]
1、心肌梗死急性期嘱病人卧床休息,但应向病人说明康复程序:
2、第1-3d:绝对卧床休息,进食、大小便、翻身及个人卫生等日常生活由护理人员协助。

第3-6d:卧床休息,鼓励病人在醒时每小时深呼吸及伸屈两足几次,也可做些轻缓的四肢主动与被动活动,以减少血栓形成和肌肉萎缩。

无合并症者,可坐在床上或床旁椅上,起坐时间从每次20-30min 逐渐增加,开始起坐时动作要缓慢,预防体位性低血压,有合并症者根据病情延长卧床时间。

第1周后:可下地床边活动,走动时间逐渐增加,以不疲劳为宜。

第1-2周:逐渐增加活动,可在室外走廊散步,上厕所等。

第3-4周:可出院。

第2-3个月:可恢复正常生活。

3、多巡视,了解病人的需要,帮助病人解决问题。

4、保证病人充足的睡眠。

心肌梗死恢复期,不要过量限制活动及延长病人卧床休息时间。

5、把障碍物从病人经常走动的区域移开,以提供病人安全的药预防发作。

6、按心绞痛发作的规律,在必要的体力活动前给予硝酸甘油药预防发作。

7、若病人在活动后出现呼吸加快或呼吸困难,脉搏过快或在活动停止3min后仍未恢复,血压有异常改变,胸痛,眩晕或精神恍惚等反应,则应停止活动,并以此作为限制最大活动量的指征。

8、合理安排每日的活动计划,在两次活动之间给予休息时间,指导并鼓励病人自行设计活动计划表:
9、最大活动量应逐渐增加,以不引起不适症状为原则,避免过度疲劳。

避免重体力劳动,精神过度紧的工作或过长的工作时间。

避免剧烈劳动或竞赛性的运动。

在任何情况下,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就地休息。

10、经常参加一定量的体力劳动及进行适当的体操和活动,既可帮助神经系统从疲劳中恢复,又有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

[重点评价]
2、活动期间监测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和呼吸的变化。

六、心输出量减少
[相关因素]
心肌梗死。

[主要表现]
心悸、气促。

血压下降,脉压差小。

[护理目标]
病人心输出量改善表现为生命体征稳定。

[护理措施]
1、尽可能减少或排除增加心脏负荷的原因及诱发因素。

2、控制水钠摄入量和输液速度并记录。

3、监测血压、脉搏、脉压、心率、心律、尿量、出入水量。

[重点评价]
病人的生体征、脉压、尿量、心律、出入水量。

七、知识缺乏
[相关因素]
1、新出现的疾病,未接受过有关教育。

2、与年龄及文化层有关。

[主要表现]
1、对疾病缺少认识。

2、对治疗、危险因素缺少认识。

[护理目标]
1、病人能描述心绞痛的症状。

2、能说出不良生活习惯及行为对康复的影响。

3、能说出健康自护的方法及要求。

[护理措施]
1、针对病人的顾虑给予解释和教导。

根据病人身体和心理状态选择适合的教导计划。

在病人理解基础上教授,必要时重复有关重要信息,直至理解和掌握。

2、教导病人和家属体力活动前的活动后休息的重要性。

3、给病人提供医生所开药物的书面材料及服药时间表,以使病人每天有规律地定时服药。

4、讨论可能与病人的心脏病有关的危险因素。

针对危险因素逐渐进行教育。

5、利用明确的反馈信息保证病人对治疗计划的理解。

[重点评价]
病人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

八、便秘
[相关因素]
1、活动减少。

2、饮食不当:液体摄入量不足,饮食中缺乏粗纤维。

3、体位改变。

4、环境影响,缺少隐蔽性。

5、虚弱。

[主要表现]
大便干结,超过2d未解大便。

[护理目标]
1、病人能运用缓解便秘的有效方法。

2、能有规律排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