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杨荣武生物化学原理-南京大学-糖酵解

杨荣武生物化学原理-南京大学-糖酵解


概述
发生在所有的活细胞 位于细胞液 共有十步反应组成——在所有的细胞都相同,但 在所有的细胞都相同, 共有十步反应组成 在所有的细胞都相同 速率不同。 速率不同。 两个阶段: 两个阶段: i) 第一个阶段——引发阶段 引发阶段: 第一个阶段 引发阶段 葡萄糖 →F-1,6-2P →2G-3-P -2ATP i) 第二个阶段——产能阶段: 产能阶段: 第二个阶段 产能阶段 产生2丙酮酸 产生 丙酮酸 + 4ATP + 2NADH
新陈代谢的主要过程
糖代谢: 糖代谢:
合成: 合成: 分解: 分解:多糖 单糖 单糖 多糖
脂代谢: 脂代谢:
合成: 甘油、 合成: 甘油、脂肪酸 分解: 甘油、脂肪酸 分解:脂肪 甘油、 脂肪
蛋白质代谢:
合成: 合成: 氨基酸 蛋白质 分解: 分解:蛋白质 氨基酸
核酸代谢: 核酸代谢:
合成: 合成: 核苷酸 核酸 分解: 分解:核酸 核苷酸
2 、磷酸果糖激酶-1 、磷酸果糖激酶-
别构调节
ATP 柠檬酸 柠檬酸 质子 质子 AMP 和ADP + F-2,6BP +
ATP:既是抑制剂,又是底物 PFK-1:两个结合ATP的部位 酶的活性中心:亲和力高 别构中心:亲和力低
ATP浓度低,只与活性中心结合,PFK-1有活性,EMP正常进行; ATP浓度较高,可与别构中心结合,PFK-1与F6P亲和力降低,EMP抑制。
柠檬酸: 三羧酸循环的中间物 细胞能荷丰富的“指示剂” 负别构抑制剂
质子: 乳酸重新回到肝细胞重新氧化成Py,质子伴随 释放到血液中。 AMP、ADP: 细胞能荷匮乏的“指示剂”,正别构激活剂 AMP效果更显著
F-2,6-BP
PFK-1最重要的激活剂 F2,6-BP 是由PFK-2 催化 F6P磷酸化合成的
NADH的命运:进入线粒体,氧化磷酸化 的命运:进入线粒体,
线粒体内膜的两个穿梭系统: 线粒体内膜的两个穿梭系统: 甘油-3-磷酸 甘油 磷酸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系统 苹果酸 天冬氨酸穿梭系统
甘油-3-磷酸穿梭系统 甘油 磷酸-天冬氨酸穿梭系统
丙酮酸的代谢去向
乳酸发酵
分支酶
糖原磷酸化酶 非还原断逐一切断α-1,4
糖原脱支酶(糖基转移酶) 非还原断逐一转移至α-1,4; 切断α-1,6
二糖的酶水解
蔗糖+H 蔗糖 2O
蔗糖酶
葡萄糖+果糖 葡萄糖 果糖
麦芽糖+H 麦芽糖 2O
麦芽糖酶
2 葡萄糖
-乳糖 +H2O
β-半乳糖苷酶 半乳糖苷酶
葡萄糖+半乳糖 葡萄糖 半乳糖
EMP pathway
物质变化: 物质变化:
起始物: 终产物: 共 步反应 不可逆反应: 限速步骤是:
能量变化: 能量变化:
净产生 个ATP 和 消耗ATP的步骤: 产生ATP的步骤: 产生NADH的步骤: 底物水平的磷酸化: 个NADH
结局: 结局:
准备阶段
消耗ATP 消耗ATP
GAP
产能阶段
酵母、微生物、高等动物细胞
乙醇发酵
微生物
1分子Glucose经过EMP途径:
有氧:2分子Py 5、6or7个ATP 无氧:2分子乳酸or乙醇 2个ATP
四、 糖酵解的其他底物
甘油、果糖、甘露糖和半乳糖 甘油、果糖、
甘油转变成DHAP 甘油转变成 果糖和甘露糖通过比较常规的途径进入糖酵解 半乳糖通过Leloir途径进入 途径进入 半乳糖通过
β-D-Fructose 2,6-bisphosphate
F2,6-BP的形成和水解:由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决定 的形成和水解 由胰岛素/
果糖-2,6-二磷酸磷酸酶 -2 6-
双功能酶: 去磷酸化形式:PFK-2 磷酸化形式:果糖-2,6-二磷酸磷酸酶 调控磷酸化过程:胰高血糖素、胰岛素
3 、丙酮酸激酶
遗传信息的传递 和表达(分子生物学) 和表达(分子生物学)

分解代谢 多糖降解 糖酵解


柠檬酸循环 合成代谢 光合作用 多糖合成 糖异生
糖的消化、 糖的消化、吸收和转运
糖的消化
淀粉的酶水解
α,β-淀粉酶:都能水解α-1、4苷键,但不能水解 、6苷键。 淀粉酶:都能水解 、 苷键 但不能水解α-1、 苷键 苷键, 苷键。 淀粉酶 α-1、6葡萄糖苷酶:水解 、6苷键 、 葡萄糖苷酶 水解α-1、 苷键 葡萄糖苷酶:
2PG
不同来源的磷酸甘油酸变位酶具有不同的催化机制, 一类需要微量的甘油酸-2,3-二磷酸(2,3-BPG)作为辅 助因子,并需要活性中心的一个His残基;另一类则不 需要2,3-BPG,其变位实际上是甘油酸-3-磷酸分子内的 磷酸基团的转移,
2,3-BPG
来源于2,3-BPG
依赖于甘油酸-2,3-二磷酸的磷酸甘油酸变位酶的作用机制 依赖于甘油酸 二磷酸的磷酸甘油酸变位酶的作用机制 二磷酸的磷酸甘油酸变位酶的作用机
第三步反应: 第三步反应: 磷酸果糖的激活
FDP
糖酵解途径的限速步骤!!
糖酵解第二次引发反应 G 是一个大的负值,不可逆反应 是一个大的负值, 受到高度的调控
第四步反应: 果糖-1,6-二磷酸的裂解
DHAP
GAP
两类醛缩酶
动物
其它生物
第五步反应: 磷酸丙糖的异构化
磷酸丙糖异构酶
TIM具有独特的防止副反应发 生的机制: 在反应中形成了磷酸烯二 醇中间物,酶的构象发生变 化,其分子上一段由10个氨 基酸残基组成的环像一个盖 子堵住了活性中心,致使烯 二醇中间物无法离开酶分子 ,形成丙二醛的可能性几乎 为零,而是异构化生成甘油 醛-3-磷酸。
三、NADH和丙酮酸的命运 三、NADH和丙酮酸的命运
有氧还是无氧?? 有氧还是无氧?? 有氧状态
(1)NADH的命运 ) 的命运 进入呼吸链,彻底氧化成H2O,产生更多的ATP。 (2)丙酮酸的命运 ) 进入线粒体基质,被基质内被氧化成乙酰-CoA,开始三羧酸循环。
缺氧状态或无氧状态
(1)乳酸发酵 (2)酒精发酵
ATP、丙氨酸:- (别构) 、丙氨酸: 别构) F-1,6-BP:+ (别构) : 别构) 胰高血糖素: 共价修饰) 胰高血糖素:- (共价修饰)
糖酵解的两阶段反应
糖酵解的全部反应
糖酵解的化学反应途径: 糖酵解的化学反应途径:共10步
第一步反应——葡萄糖的磷酸化
G6P
己糖激酶或葡萄糖激酶 G 是一个大的负值,不可逆反应 是一个大的负值, 引发反应——ATP被消耗,以便后面得到更多的 被消耗, 引发反应 被消耗 以便后面得到更多的ATP
第九步反应: 甘油酸第九步反应: 甘油酸-2-磷酸的烯醇化
PEP
甘油酸-2-磷酸上原子重排,形成具有较高的磷酸转移 势能的高能分子。 氟合物能够与Mg 2+和磷酸基团形成络化物,而干扰甘 油酸-2-磷酸与烯醇化酶的结合从而抑制该酶的活性。
第十步反应: 烯醇式丙酮酸的底物水平磷酸化
Py
第二步底物水平磷酸化,第三步不可逆反应。 产生两个ATP,可被视为糖酵解途径最后的能量回报。 G为大的负值——受到调控!
葡萄糖的磷酸化至少有两个意义: 葡萄糖的磷酸化至少有两个意义:
首先葡萄糖因此带上负电荷,极性猛增, 首先葡萄糖因此带上负电荷,极性猛增,很难再 从细胞中“逃逸”出去; 从细胞中“逃逸”出去;其次葡萄糖由此变得不 稳定,有利于它在细胞内的进一步代谢。 稳定,有利于它在细胞内的进一步代谢。
葡萄糖在细胞内磷酸化以后不能再离开细胞
乳糖 海藻糖
蔗糖
半乳糖
甘露糖 甘油
甘油、其他六碳糖进入 EMP途径
半乳糖进入糖酵解的途径(Leloir途径) 半乳糖进入糖酵解的途径(Leloir途径) 途径
五、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产生ATP 产生 提供生物合成的原料 糖酵解与肿瘤 缺氧与缺氧诱导的转录因子 为糖的彻底降解作了准备 不仅是葡萄糖的降解途径, 不仅是葡萄糖的降解途径,也是其它一些单糖的分解代谢途径
B. 能量收获阶段: 能量收获阶段: 甘油醛-3-磷酸 甘油醛 磷酸 (2 - 3C)
(G3P 或 GAP) 4ADP + P 4ATP
0 ATP 4 ATP 2 NADH 消耗 产生 产生
GAP
GAP
C-C-C C-C-C
丙酮酸 (2 - 3C) (Py)
C-C-C C-C-C (Py) (Py)
已糖激酶 I、II、III 、 、 别名 分布 底物 对G的亲和力 的亲和力 抑制 用途 已糖激酶 不同组织 G、F、M等 、 、 等 Km低,亲和力高 低 受G-6-P抑制 抑制 主要用于糖的分解
已糖激酶IV 已糖激酶 葡糖激酶 肝脏 G Km高,亲和力低 高 不受G-6-P抑制 抑制 不受 主要用于糖的合成
六、糖 酵 解 的 调 节
三个关键酶的调控 调节手段:酶的别构效应、共价修饰 调节手段:酶的别构效应、 调节物多为本途径的中间物或与本途径有关 的代谢产物
7步可逆反应为EMP和糖异生共有
Step 1
Step 3
Step 10
1 、己糖激酶
G6P 抑制己糖激酶,但不抑制葡糖激酶,葡糖激酶是诱导酶。 抑制己糖激酶,但不抑制葡糖激酶,葡糖激酶是诱导酶。
二、酵解过程中能量的产生
以葡萄糖为起点, 以葡萄糖为起点,无氧情况
葡萄糖 (6C) A. 能量投资阶段: 能量投资阶段: 2ATP
2 ATP - 消化 0 ATP - 产生 0 NADH - 产生
C-C-C-C-C-C
2ADP + P 甘油醛-3磷酸 甘油醛 磷酸 (2 - 3C) (G3P 或GAP) C-C-C C-C-C
己糖激酶----“诱导契合”学说的典型例子 诱导契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