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及运用
作者:薛慧
来源:《投资与理财·下半月》2013年第11期
摘要:完全成本法在企业核算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完全成本法对于企业管理的作用明显显现出不足,这时候变动成本法以其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独特优势日益被众多的企业所采用。
本文将从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运用范围和使用效果的不同入手,阐述在企业管理中将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相结合的优势。
关键字: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结合运用
一、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概念介绍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主要差别体现在两者如何归类固定制造费用上。
变动成本法又称直接成本法,是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作为产品成本,而将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期间成本的成本计算方法。
变动成本法是在管理会计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完全成本法的产品成本是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全部制造费用组成的。
完全成本法是一种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
二、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一)存货成本水平不同
变动成本法下,存货的成本只包括变动生产成本,其固定制造费用被一次性列入当期期间成本。
完全成本法下,存货的成本不仅包括了变动生产成本,还包括了固定制造费用,所以,固定制造费用需要在各类存货中进行分配,一部分进入本期销货成本,一部分则随存货转到下期的存货成本中去。
(二)税前利润计算公式不同
变动成本法:贡献毛益=销售收入—变动成本总额
营业利润=贡献毛益—固定成本总额
其中,变动成本总额=变动生产成本+变动管理费用+变动销售费用+变动财务费用
变动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
固定成本总额=固定制造费用+固定管理费用+固定销售费用+固定财务费用
完全成本法:销售毛利=销售收入—销售成本
营业利润=销售毛利—期间成本
其中,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期间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
三、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运用的范围和使用效果
变动成本法下:侧重于企业对内管理的需要,简化了成本核算。
有利于企业进行短期经营决策,因为反映出了生产、销售和利润之间的内在关系。
利用了本量利分析模型数据间的关系,找到成本控制点,能够很好地加强内部成本控制。
符合费用和收益配比的公认会计准则。
能把因产量变动引起的成本变动和由于成本控制带来的成本变动清晰地区分开来,使我们分清部门之间的责任。
一般情况,变动生产成本与生产过程有关,其成本责任应归属于生产部门,而固定成本的和生产过程没有直接的联系,其责任成本应归属于管理部门,所以变动成本法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相关部门工作进行评价。
完全成本法:侧重于对外提供财务报表的需要,符合公认的会计原则,便于编制编制报表,是财务会计核算中确定盈亏的重要依据,同时满足外部人员对于企业财务信息的需求。
由于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被归集于产品而随产品流动,因此本期已销售的产品和期末未销售的产品在成本负担上是相同的,强调了生产环节对企业利润的贡献。
四、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在企业中的结合运用
企业可以使用变动成本法或者完全成本法中的任何一个,但是由于他们各自的适用范围不同,单纯使用一种方法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是最理想不过的了,主要有三种方法:两种方法同时分别使用、基于变动成本法上的两种方法的结合、基于完全成本法上的两种方法的结合。
两种方法同时分别使用:该种方法提供两套平行的成本核算资料,集合了两种方法的所有的优点,但是核算工作量大幅度扩大了,增加了核算成本,资料重复,造成资源的浪费。
基于变动成本法上的两种方法的结合:平时主要按照变动成本法来核算,可以利用信息很好地进行企业内部管理,而需要对外提供财务报表时,通过调整变动成本法下的账户,得到完全成本法下的企业信息。
基于完全成本法上的两种方法的结合:平时以完全成本法进行核算,以满足对外报告的需要,期末则通过对部分成本项目的调整得到变动成本核算下的企业信息,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
结合法兼顾了对内对外的双重需要,且比两种方法分别同时使用要省时省力,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如果使用结合法,企业需要设置“变动生产成本”和“固定性制造费用”两个账户。
“变动生产成本”借方登记耗费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贷方登记期末结转到“产成品”中的完工产品的成本。
“固定性制造费用”借方登记会计年度内提取的折旧额等,贷方登记转入完工产品“产成品”账户应分摊的固定性制造费用。
变动成本法侧重于“对内”服务,而完全成本法侧重于“对外”服务。
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企业需要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既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又满足对外提供报表的需要,从而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冯巧根.管理会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5
[2] 高樱.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结合运用[J].经济师,2010,(02)
[3] 刘继伟,于树彬.管理会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