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湘西小说(收集)2007-12-07 18:57摘要]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学大师。
他的湘西题材的小说所取得的成就使其饮誉中外,其独特的创作艺术和文学思想,以及他那传奇般的鲜有的人生经历,淳朴执着的独立人格和自强不息精神,深深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内心世界。
本文从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创作的概貌及其非凡的成就和深远的影响论起,简要分析了其湘西小说创作在体裁上、结构上、语言文字上、表现风格上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其一贯的讴歌原始人性的思想特色。
并对其艺术上思想上的独创精神的形成,力求在其独特的心路历程的解析中和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局限性的反思中,做出一些解答。
最后,本文从沈从文和他的文学创作经历历史的烟雾风尘后,重受世人重视推崇的事实,从文学的本质上肯定了其湘西小说创作的独创性原生态性是真正的文学经典。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学大师。
他的湘西题材的小说所取得的成就使其饮誉中外,其独特的创作艺术和文学思想以及他那传奇般的鲜有的人生经历和淳朴执着的独立人格和自强不息精神,深深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内心世界。
一、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创作的概貌及其成就和影响沈从文以一个士兵的身份离开家乡,以一个文学家的身份享誉世界,以一个文物考古学家的身份告别世人。
无论是文学,还是文物,他都堪称学界泰斗。
作为一个文学家,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笔下的题材和人物多种多样,体裁样式又多方尝试,包括散文、游记、戏剧、诗歌、文学评论、人物传记、长中短篇小说,”1都取得了丰厚成果。
但奠定他文学基础和文学地位的,是他的小说,尤其是他的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湘西小说。
沈从文在1926年至1928年的早期创作中,主要结集有《鸭子》、《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合集》,《蜜柑》、《好管闲事的人》、《老实人》、《雨后及其它》、《呆官日记》、《阿丽思中国游记》等,是其稚嫩的习作阶段。
30、40年代是其创作成熟丰收的阶段,先后出版中短篇小说《神巫之爱》、《旅店及其它》、《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等。
其中《柏子》(1928)是他成名的第一篇小说。
这些湘西题材的小说中,人物遍及社会多个层面,有船夫、水手、妓女、军人、老板、杂役等等。
他对小说独特的设计与追求,他的对湘西边地这个“蛮荒世界”的展示,当时就影响了很多读者,作者本人也成为进京文学青年拜访的首选。
其中的优秀之作,还被国外的译者翻译介绍。
鲁迅在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中,称其为最好的中国小说家之一。
稍后的中长篇小说《边城》(1934)《长河》(1945)在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中更占有重要的位置。
其中《边城》被公认为他的代表作,生前死后,给其带来极大的文学声望,他的影响将是深入人心的也是久远的。
小说全景式地展示了小城生活的方方面面,较为充分地描写这个小社会的风俗民情和人物的错综复杂的纠葛。
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特色上,都充分展示了作者创作小说的炉火纯青的技艺以及作者对世界、人生悲天悯人的情怀。
当时光无情流逝,大浪淘沙,真正的文学,终能耐得住颠簸和寂寞。
后半生研究文物的沈从文,他的文学成就也像出土文物一般,得到了世人的珍视。
上个世纪末的沈从文热,以及文学诺贝尔奖错失的传闻得到瑞典文学院汉学家的证实,从国外到国内,从民间到官方,终于得到了一个公正的界定,而其文学作品从大学到中学,陆续进入教科书,不失为一个明证。
不知从何时开始,因为一个人的名字,国内外的游者纷纷走入他笔下的湘西世界——凤凰,重温人间那温暖的梦境。
像这样因一个作家的影响而使一个偏僻的名不见经传的边地小城成为一个国际旅游名城在中外现当代文学史上也是少见的。
二、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创作艺术及思想特色“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2沈从文在谈到自己创作说的这句话,可以帮助我们形象的理解他的湘西小说创作的思想及艺术特色。
庙的选址小地,就是小说的选材边地湘西;选材坚硬的石头,就是朴实无华的文字;构建的小庙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就是唯美、阴柔、抒情、纯朴而不失粗犷的文学风格;庙里供奉的“人性”,也正是小说作者极力要表现的“乡下人”情怀。
庙的供奉,庙的构建,此时成为不可分割的文学整体,就像思想与语言、灵魂与肉体不可分割一样。
在沈从文的湘西题材的小说中,无疑短篇小说占了绝对的份量。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关于沈的名篇,例如《柏子》、《阿金》、《萧萧》、《丈夫》、《龙朱》、《月下小景》、《会明》、《灯》、《旅店》、《菜园》等等,无一不是短篇,就是作者的代表作,久负盛名,享誉中外的《边城》,也不过是中篇体裁。
这些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几乎每篇,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设计与追求。
为了在多侧面展现湘西世界,有的借特定的场景,有的渲染白色凄情和悲悼色调,有的借用绘画技法描绘历史真实。
小说人物对话更是真实如现场录音。
沈从文犹如一个颇具匠心的民间建筑大师,在湘西这个偏僻之地,精心设计和构建了一批“希腊小庙”,这些小庙基地坚实,风格朴实,但又极具艺术的张力,细细观来,绝不雷同。
有的是取材于民间传说,有的是改写的佛经故事,有的是乡间真实的生活,还有的是作者亲身的经历。
例如作者写山乡男女在大山中野合的故事,写一个小兵虎雏的故事,都无一不是源于生活的真实。
“作者最早的短篇小说,更像散文,结构上散漫无序,到了《柏子》、《丈夫》已达到结构上的严整了。
”3文本结构的严整化是小说体裁内在的要求,也是作者对小说艺术自觉的追求。
但在语言上,作者所有的小说,都始终保有散文的风格。
相信读过沈从文小说作品和散文作品的读者,都会发现他的小说可以当作优美的散文来读,而他的散文又完全可以当作一篇篇精美的小说。
小说《虎雏》读后,再读散文《虎雏再遇记》,又怎能相信当初读的是一篇小说?《边城》中,作者开头用了将近四分之一的篇幅为一个简单的乡村爱情故事做了全景式的铺垫,作品中对一些乡镇日常俗事的描写,象摆渡、教子、救人、助人、求偶、说媒、送葬等等,记叙得非常得体和亲切,象是一篇浪漫的乡间游记,一篇优美动人的散文,这种小说美与散文美的契合,使人在得到一种情景再现的温暖之后,又不禁对现代的文明隐隐感到一点点不满,充满了对淳朴乡村生活的向往。
边城中的老船夫在摆渡时不要过渡人的钱,发出“告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讲道理”的埋怨,使人感觉到那人情是多么的清淳可爱啊!在文字上,作者就像构建精致的希腊小庙用的坚硬石料一样,是朴实的、抒情的、唯美的、温暖的。
这一切都浸在作者饱含浓情向读者喃喃诉说的叙述风格中。
《柏子》中作者是用这样的语言来描写湘西河流的吊脚楼露水夫妻的炽热情欲生活的:“门开了,一只泥腿在门里,一只泥腿在门外,身子便为两条臂缠紧了。
在那新刮过的日炎雨淋粗糙的脸上,就贴紧了一个宽宽的温暖的脸子。
”4《边城》中写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5 “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
6《丈夫》里写乡下人的悲惨情况:“地方实在太穷了,一点点收成照例要被上面的人拿去一大半,手足贴地的乡下人,任你如何勤省耐劳的干做,一年中四分之一时间,即或用红薯叶和糠灰拌和充饥,总还是不容易对付下去。
” 7在表现风格上,作者将人生沉重的透不过气的悲哀和难言的苦痛,化作或急或缓的流水和风闲云淡悠远的空天。
象小说《柏子》中的水手和船妓,《丈夫》中的农人,他们的生命是多么的卑微啊!做水手的人,从小小的杂工做起,一直做到舵手,老了,付出一生的辛苦所得却不能成一个最简陋的家,水上生活中,随时都有被浪水卷走生命的危险,却因写了生死契,既使出了意外,其亲人也得不到什么补偿。
象船妓的命运,更是让人心酸和悲哀!年轻的时候,凭着几份姿色和青春的本钱,尚能象人一样活在世间,一旦生了病,或者年老色衰,那么等待她们的归宿将是孤独无望的死亡!还有小说中的普通农人和兵士,小生意人,山大王,他们生命更是普遍的无奈,命运的前面仿佛是一面面生硬无情而又无形的墙。
这种苦难,这种人生的沉重,在作者的笔下,却是象天上的云彩,厚重而又飘浮,时不时透出几点绚烂的色彩来。
象水手和船妓的露水夫妻的激情,象山大王的传奇人生,象小兵虎雏桀骜不驯的天性,给人以黑暗中活水的流动,在死寂的命运中发出一声声人性的浪声。
沈从文的小说《丈夫》,据黄永玉在《太阳下的风景——沈从文与我》一文回忆,得到一个文学前辈这样的评价:“、、、、、、这篇小说真像普希金说过的,‘伟大的俄罗斯的悲哀’。
”8沈从文对家乡土地执着和热爱,对乡下人的深深悲悯,对民族文化的深深认同与极力推崇,相对于当时的文学各流派,都是独具思想特色的。
《边城》题记里,沈从文说,“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的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
”9在小说《三三》中,作者对少女三三和她的母亲的乡村磨坊单纯生活的亲切描叙;《萧萧》中对童养媳萧萧及她生活的农村家庭中勤劳的婆婆和风趣的祖父,以及那个只是在萧萧出了事才一提的远亲伯父,甚至肇事者长工花狗,都抱有一种宽容的感情;《边城》中,更是对所有生活在小镇中的人,无论是老船夫,还是过渡客,无论老城兵,还是船总,都是做了最完美的最理想的描述,小说中的爱情故事虽然具有悲剧色彩,但在人物的角色上,没有一个人扮演哪怕一点点的反面色彩……晚年的沈从文对自己的文学创作做总体回顾时说,来城市五六十年,仍然“苦苦怀念我家乡那条沅水和水边的人们,我的感情同他们不可分。
虽然也写都市生活,写城市各阶层人,但对我自己的作品,我比较喜爱的还是那些描写我家乡水边人的哀乐故事”。
10在他的乡土题材与城市系列对照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所“供奉”的“人性”是边地乡下人的人性,虽然他自己也承认乡下人粗鲁,愚昧,但相对城市人的虚伪、病态、矫情,他还是忘情的歌颂乡下人的热情、健康与真诚。
三、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创作的心路历程及历史局限沈从文受五四运动的余波影响,弃戎从文,立下了学文的大愿。
1923年夏进京后,接触了新文化和文化人。
他生活清苦卓绝,却意志坚定如苦行僧。
他不问主义和流派而转益多师,杂取众家,“潜意识”、生命哲学、进化论、地方自治和宇宙论、民俗学、人类学、心理学、精神分析观点,碰到什么学什么。
就像一个饿急了的大肚汉闯进一家丰盛的自助餐店,鸡鸭鱼肉,荤素什锦,样样通吃,并完全消化生长为自己的肌体。
当时国外的契诃夫、屠格涅夫、莫泊桑等,以及国内鲁迅、郁达夫、许地山、废名等,都让他学到了不少东西。
这些苦学的过程和结果,终于让他得以思想启蒙和文学革命为己任,从此走向了一条从文不归路。
毫无疑问,乡下人进城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他命里成为文学大师的一个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