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美丽乡村的基础、动力和关键

浅议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美丽乡村的基础、动力和关键

浅议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美丽乡村的基础、动力和关键淮南师范学院杨正清一、引言十八大报告提出“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可以看出国家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在现阶段,推进城乡一体化方略,充分发挥现代农民在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返乡农民在城市一体化过程中的推动力,强化政府的引导,才能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和实现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更好更快地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农民进城务工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

农民工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已占从业人员半数以上,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农民外出务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成为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形式,同时促进了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竞争就业机制的形成,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

1.农民带回资金,为城乡一体化搭建经济桥梁农民外出务工,积极进行现代化建设,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这些务工者在输入地经过多年的拼搏,涌现了大批的成功者,为城乡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富裕起来的务工者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感召下,怀着桑梓之情返归本土创业,使偏僻的乡村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的景象,这是劳务经济结出的硕果,更是一份意外的惊喜和探索出的一条可行的农村经济发展之路。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大量农民工返乡,随之而来的是带来了大量资金,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资金的支持,搭建了城乡一体化的经济桥梁。

以农业为主的阜阳市,全市86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近800万人, 农村劳动力有420多万人,人均耕地只有1.02亩,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200多万人。

外出务工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

近年来,阜阳市及时引导农民外出打工,先后与北京、上海、天津、东莞、深圳等城市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劳务供需关系,每年输送大批量民工前去务工,阜阳市现有150万农民外出务工,以每人年纯收入4000元计,一年就引回60亿元左右的流动资金。

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带回了大量的资金,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为阜阳市的新农村建设增添了动力。

2.农民带回技术,为城乡一体化搭建专业桥梁农民外出打工,不断加强学习,以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在农民外出务工人员通过培训和务工实践,已普遍掌握了一、二项技术,他们已不再是一个“农民”,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生产技能和科学知识,懂技术,懂管理,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美丽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批具有现在实用技术的农民回到了农村,通过回乡创业带动了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陕西省冷水镇川共村黄培山,在山西煤矿打工十多年,2009年返乡创办梅花鹿养殖场,投资900余万元,现存栏200头,计划发展到500头,并集养殖、加工、观光、消费为一体的综合企业,年收入500万元,用工50人。

十里村管厚汉95年初中毕业到山西煤矿打工,2008年返乡建占地28亩的汉旺全自动现代化养鸡场,饲养蛋鸡2.3万只,日产蛋2万枚,为“蛋奶工程”提供生产基地,年收入达300万元。

小学毕业的刘耀宏在天津板厂、山西建筑打工多年,08年返乡建“洪源木业有限公司”,投资558万元建板厂,年产板20万张,收入1600万元,现用工40人,生产线全投产后可用工200人。

3.农民带回市场观念,为城乡一体化搭建文化平台农民外出打工,在获取资金和技术的同时,社会主义市场观念也渐渐深入到他们的内心。

这些经历过现代文明熏陶的农民工,从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到消费习惯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而他们的改变也慢慢影响了家乡农村的传统生活方式。

他们逐渐走出了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圈子,积极参与市场经济。

原来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也由于对外界认知的局限,很多农民进行生产很大程度上仍只是盯着小市场、近市场、熟悉市场,而对大市场、远市场、生疏市场或无意涉足,或无志进军。

现在随着农民带回市场观念,家乡农村明白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就需要帮助农民适应“现代”市场,树立大市场观念,把生产、销售建立在国内、国外更大的市场需求上,这样才能迎合市场,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据《濮阳日报》报道,原来种菜主要是自种自食的河南濮阳县郎中乡大郎中村农民梁国生,又把一批榨菜、红薯发往河北等地贩销。

这是他第几次向大中城市大量供应农副产品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楚了。

梁国生通过承包土地成了一个有8名“农业工人”的“场长”,规模种植榨菜、红薯,年盈利数百万元。

除5000名像梁国生这样的能人外,全县有近万名农民常年活跃在全国各大城市,成为引导农民对接市场的“农民代理商”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市场高参”。

一部分富起来的农民投资办起了200多家农副产品加工厂,吸纳近3万名农民成为不离土不离乡的领工资的“农业产业化工人”。

三、农民的六大期盼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内在动力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的幸福安康,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采取积极的措施,落实好民生工作。

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带回资金、技术和市场经济观念,直接促进社会主义美丽新农村建设。

但是农民心中还存在着很多期盼。

1.学有所教教育是民生之基,虽然国家对义务教育实行了“两免一补”,但由于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等非义务教育收费还比较高,农村孩子在相当程度上仍旧存在上学难的问题。

孩子上学,仍是农民较大的一笔开支,因学致贫的情况,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实现教育公平仍然任重道远。

农民迫切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完善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无忧无虑地读书,让所有的家长不再为学费发愁,让所有的校门都对莘莘学子敞开。

2.劳有所得虽然国家对解决“三农”问题政策上一再倾斜,为农民发放种粮补贴、支农资补贴、养猪补贴等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涨价过快,种地成本较高,粮食价格低迷,明显偏离价值,农民辛辛苦苦劳作一年下来,收入仍然有限。

农民外出打工,劳动力比较廉价,工资收入明显低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许多农民仍然过着紧日子,仍存在增收难、致富难的问题,单靠自身力量他们很难摆脱困境,他们希望国家转换农村政策的体制、机制,切实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使农民增产、增收、快富,过上宽裕的好日子。

3.病有所医医疗是民生之急,虽然我国在农村地区实行了“新农合”,由于报销比例较低,医药费太贵,农民仍存在看病难的问题。

农民期盼新的医改方案能把农民包括进去,真正实现“全民医保”,合理分配公共卫生资源,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把医疗卫生事业重点放到农村去,切实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4.老有所养养老是民生之依,虽然农村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由于没有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农民仍存在养老难的问题。

广大农民希望国家能把他们纳入到社会养老体系,使他们生老病死也有个依靠。

实践证明,家庭养老靠不住,社会养老才是“保险箱”。

5.住有所居住房是民生之需。

虽然农村和城市相比,农民一般都有宅基地,但由于儿女较多,经济拮据,加之建筑材料涨价,许多农民的住房条件、住房质量、设施配臵,都很难和城市居民相提并论。

可以说,农民的经济支出,建房是最大的开支之一。

特别是儿子多的农民家庭,在许多农村地区有一套住房是找对象成家的必备条件,为了建房往往耗尽农民多年的储蓄,甚至因此背上债务。

6.寝有所安稳定是民生之盾。

就是说“稳定”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

农村和城市相比,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社会治安的难度相对较大,明抢暗盗时有发生。

农民期盼政府能够确保农村的安定和谐,争取农村社会治安状况的根本好转,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四、政府主动作为是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实现社会治理过程中,政府虽然是社会事务的管理者,但更多情况下还是优化政策引导、提供财政支持、构建社会保障的服务者,政府主导的核心是促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的整体进步。

1.强化政府整合资金投入的主导职能2003 年至今,中央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但在农业发展落后、农民数量众多、农村幅员辽阔三重压力下,中央财政的支农资金依然难以满足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

为了弥补城乡建设资金缺口,应当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整合资金投入的主导功能,通过建立中央划拨、地方投入、金融信贷和社会参与并重的资金筹措模式,逐渐形成以政府支持为主,社会力量参与为辅的城乡建设资金投入机制。

在公共财政方面,整合各级政府财政资金,适当安排基层政府专项资金作为配套费,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涉农资金一起专户管理,用于新型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安排使用好政府公共投资,进一步合理安排城乡民生工程投资结构比例,。

在保障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提下,允许政府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节约出的土地,一部分用于复耕,一部分臵换为国有土地参与流转,将政府通过出售国有土地使用权筹措到的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

在社会力量参与方面,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土地、税收、收费和金融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吸纳大量社会资本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

2.优化政府制度建设的主导职能转变政府职能使之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首先要转变政府治理理念,推动政府审视并不断完善自身行为,但政府理念的转变还需要通过政府制度建设的承载和表现,才能外化为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效果。

因此,转变政府理念、完善政府主导职能,必须优化政府制度建设,才能达成治理目标。

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应当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建立与体制改革相配套的制度体系,以满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际需要。

(1)大力推进农村教育事业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必须把农村教育当作改善农村民生之基来抓。

优化教育投资结构,整合教育资源,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并提高实效,切实改变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及农村中小学校舍简陋、设备落后、师资缺乏、队伍老化、专业结构不合理等状况,不断完善农村学生资助制度及贫困学生助学救助体系,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农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机会。

(2)建立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体系,从制度上保障农民的健康,是农民群众最关心、最希望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必须把农村医疗当作改善农村民生之急来抓。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建立以市级医院为龙头、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乡村医疗卫生人员整体素质和医疗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