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昼夜与生物行为

昼夜与生物行为



的发现等。
5.“科学在线”相当于对学生探究活动成果的总结和提升。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帮助学生进
一步了解生命活动与昼夜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
的,
以及在利用过程中科学技术是如何发挥重要作用的。 拓展活动 如果没有昼夜变化,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活动目标: 1.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2.能作出有一定根据的想像,没有昼夜变化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实施建议: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对学生的回答可不加任何限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说出理由,充分发挥学生 的想 像力和思维能力,多作鼓励性评价,也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质疑。此拓展活动的目的还在于帮助学生 进一 步体会到昼夜变化会对生物带来影响。采用这种形式,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和分 析问 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程资源 拓展知识 猫的瞳孔变化 猫眼睛的瞳孔在一昼夜中随外界光线强弱的周期性变化而发生变化。白天中午时刻,光照强烈,瞳 孔缩 小,呈上下竖直的一条线;夜晚光线微弱时,瞳孔充分放大呈圆形,其他时刻呈不同程度的椭圆形。 猫眼睛的瞳孔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明显的变化呢?原来,猫眼睛瞳孔很大,负责瞳孔收缩的肌肉很发 达,收 缩特别强烈。猫这种一日三变的功能就是借助于瞳孔强大的张缩能力完成的。它能调整进入眼睛内 的光线 强弱,使其始终保持足以兴奋神经的水平,从而使猫不论在白天还是黑夜,都能清楚地看到外界的 各种物 体,这对猫夜间活动和觅食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节律 生命现象中的节律性变化,叫做生物节律。在生命过程中,从分子、细胞到肌体、群体各个层次上 都有明 显的时间周期现象,其周期从几秒、几天直至几月、几年。广泛存在的节律使生物能更好地适应外 界环境。 生物节律现象直接和地球、太阳及月球间相对位置的周期变化相对应。⑴日节律。以24小时为周 期的节 律,通称昼夜节律(如细胞分裂、高等动植物组织中多种成分的浓度、活性的24小时周期涨落、 光合作 用速率变化等)。⑵潮汐节律。生活在沿海潮线附近的动植物,其活动规律与潮汐时相一致。⑶月 节律。 约29.5天为一期,主要反映在动物动情和生殖周期上。⑷年节律。动物的冬眠、夏蜇、洄游, 植物的 发芽、开花、结实等现象均有明显的年周期节律。 林奈的花钟 林奈通过长期观察和研究,发现各种植物每天开花都有一定时间。他选择了一些植物,按它们开花 的先后 顺序,种在自己的花园里,要想知道几点钟了,只要去看看什么花在开放就行了,真是有趣极了。 人们把 林奈的这个别出心裁的创造叫“花钟”。“花钟”的开放时间是这样的: 蛇床花:黎明三点钟左右开花; 牵牛花:黎明四点钟左右开花; 野蔷薇:黎明五点钟左右开花;
龙葵花:清晨六点钟左右开花; 芍药花:清晨七点钟左右开花; 莲花:上午八点左右开花; 半枝花:上午十点左右开花; 马齿苋花:上午十二点钟左右开花; 万寿菊:下午三点钟左右开花; 紫茉莉:下午五点钟左右开花; 烟草花:下午六点钟左右开花; 剪秋罗花:晚上七点左右开花; 夜来香花:晚上八点左右开花; 昙花:晚上九点钟左右开花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现代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采取观 察 法和实验法,以及这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 观察法就是在野外的自然状态下,实地观察动物的各种行为。有的动物学家隐蔽在茂密的树林里或 草丛 中,有的隐藏在伪装得很好的隐蔽处,用望远镜仔细观察动物的一举一动,并且详细、真实、客观 地做 好观察记录。 实验法是对发生行为的动物或接受行为的动物,模拟或干扰它们之间使用的信号,然后进一步分析 刺激 行为发生的因素。例如,繁殖时期的雄三刺鱼,经常相互攻击。如果将与雄三刺鱼大小、形状完全 一样 的模型放入水中,它们会视而不见。相反,如果模型的大小、形状与雄三刺鱼并不相像,但是在这 种模 型的下半部涂上红颜色,却会无一例外地受到雄三刺鱼的猛烈攻击。可见,雄三刺鱼辨别对手的依 据是 根据颜色。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研究动物行为的手段现代化。例如,摄像机和录像机的应用,能够真实 地再 现观察现场的情景。闭路电视可以每时每刻观察笼内或圈养动物的活动。录音机不仅能使研究者听 到声 音,并且能将声音输入到声频分谱仪上分析研究。观察和实验所得到的大量数据,可以用电子计算 机迅 速而准确地处理。可以说,现代技术的应用,推动动物行为的研究达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活动2 对
昼夜行为变化的研究
活动目标:
1.能选择一种动植物,探究其行为变化与昼夜的关系。
2.能尝试用两种方法对同一种动植物的行为进行研究。
3.在研究时愿意与同学分工合作。
4.意识到青少年要保证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
5.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
实施建议:
1.本活动可在课上布置,小组内分工明确后在课下完成,完成后在课上交流总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16.昼夜与生物行为本课概述
在学习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及成因的基础上,本课从让学生解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入手,提出 昼夜变化对生物行为影响的问题。通过对植物学家林奈“花钟”的观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让 学生初步体会到生物的行为变化是有规律的。活动1完成没有画完的画,是引导学生用画图的形式 总结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体会到动植物的行为变化与昼夜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活动2对一 种动植物行为变化的研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以一个具体的动物或植物为例,通过较长时间的实际 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某种动物或植物的昼夜行为变化规律。本课“科学在线”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 对生物昼夜行为变化的认识,了解研究昼夜节律的实际意义。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例,发现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本课难点是选择一种动植物,研究其 行为于昼夜变化的关系。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自己制定研究计划,探究一种动物或植物的昼夜变化情况。 2.能够用二维记录表连续记录较长时间的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植物或动物在昼夜间的变化感兴趣。 2.愿意对植物或动物的行为进行长期观察。 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有哪些影响。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1.意识到青少年要保护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 2.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上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 背景资料 生物行为 动物的运动、繁殖、迁移,植物的萌发、开会、展叶及人类的各种生活都可以称为生物的行为。 昼夜节律 生命活动以24小时为周期的变动。发光菌的发光,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摄食,躯体活动, 睡眠和觉醒等行为均显示昼夜节律。人体生理功能,学习与记忆能力,情绪,工作效率等也有明 显的昼夜节律波动。根据昼夜活动的特点,可以将动物分为两大类。猫头鹰和田鼠都是夜间活动 的动物,它们属于夜行性动物。大部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一部分哺乳动物、昆虫和少数鸟类 属于夜行性动物。大多数鸟类、一部分哺乳动物、昆虫以及少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属于昼行性 动物。此外,有些动物是在拂晓时活动的,有些动物的活动是没有规律的。 生物钟 生物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奏性。生物通过它能感受外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并调节本身生理活动的 节律,使其在一定的时期开始、进行或结束。植物在每年的一定季节开会,大多数是通过生物钟 的作用。 好奇点 对花钟的认识会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可能还会对“如果没有昼夜变化,世界将会是什么样 的呢?”的讨论感兴趣。 学科关联 语文:能用简练的文字描述观察到的生物节律现象。 美术:用图画的方式记录生物的昼夜行为变化。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课用2课时完成。引入部分和活动1用1课时,活动2和拓展活动用1课时。 导入活动 活动目标: 1.能发现生物行为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有兴趣研究生物昼夜行为变化规律。 实施建议: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花钟图或教师自制的相关课件,看有什么发现。 2.指导学生认识钟面内的各种花在1到12时不同时间开放,钟面外的花在12到24时之间开 放。认识过程中可以提一些问题,如“××时开的花是什么花?”或“××花在几时开放?”,引 导学生通过问题,利用花钟来判断时间。 3.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了花钟以后有什么想法?进而引出昼夜变化对动植物影响的话题。 活动1 完成没有画完的画 活动目标: 1.能通过查阅各类资料,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有什么影响。 2.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示自己的分析结果。 实施建议: 1.本活动建议用25~30分钟的时间完成。 2.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示意图,了解图中的生物行为与昼夜变化的关系。如:一些小鸟、蝴蝶 喜 欢在白天活动;猫头鹰、蛾子却喜欢在夜间活动。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列举更多的例子后,用自己 喜 欢的方式画下来。绘画时需要注意:一是首先要判断自己发现的实例属于喜欢在白天活动的,还是 喜 欢在夜间活动,分别画在左栏和右栏中;二是要尽量形象地表现动物或植物的活动或休息状态。此 活 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绘画和想像能力。 3.教材中的图为强调白天和黑夜的对比,显得过高过窄。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画向同学展示,并用简练的语言做必要的说明。
2.本活动重在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活动要求不宜过高,更不能求全,只要学生略有发现即可。

学生可以只研究猫眼的瞳孔在白天黑夜是怎样不断变化的。
3.研究方法、成果形式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鼓励学生尝试查找资料、现场观察或请

咨询的方法,要求不可过高。
4.鼓励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