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摘要:自我实现的过程实际上是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辩证转化的发展过程,它包括外化和内化两个环节;自我实现的矛盾性和双向性,极易导致实现过程中的两个偏向,我们应立足于奉献和享受的辩证统一高度,对自我实现给予一个客观、完整、公允的理解;我们还应为自我实现的顺利进行,创设各种内外条件。
关键词:人生价值;自我实现;外在价值;内在价值;价值能力正文:一、自我实现的涵义马斯洛将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划分为五个层面: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荣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被介定为“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它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画家必须绘画,诗人必须写诗,作曲家必须作曲,科学家必须从事科研,企业家必须经营管理企业,否则他们就无法安静、快乐。
他们所追求的主要不是物质享受,而是事业的成就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纵然他们的工作很辛苦,但还是能在工作中得到莫大的满足。
从整个价值过程来看,自我实现包括两个紧密相联且相互转化的环节。
第一个环节就是把生命价值和内在价值转化为外在价值或客观价值,把潜在转化为现实。
因此,一方面,生命价值和内在价值是自我实现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自我实现又是价值转化的形式,是价值循环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要自我实现,首先就得锻炼身体、努力学习,培养自我完善的人格系统,提高人文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其次还需要使自己的能力沿着积极的方向发挥出来,要为社会尽职尽责,作出积极贡献,把个人的自我完善融化到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的事业中去。
如果自持有能力而孤芳自赏,或把能力当做沽名钓誉、向社会讨价还价的资本,那么,人生价值只不过是一种自以为是的感觉而已。
因此,人们应当自觉地把社会的需要当成自己的行为目标,为社会作出尽可能多的有益的贡献,不作那些徒劳无功甚至妨碍社会的事情。
第二个环节就是把主体创造的外在价值和客观价值反馈并内化到主体里来,并以其来发展主体的体力和智力。
从价值实现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来说,要自我实现,首先就必须创造出一定的外在价值,其次才谈得上占有和提高自己的本质力量。
二、自我实现的双向性及其偏向自我实现,一方面把内在的潜力发挥出来,转化为外在价值,实现于外;另一方面又把外在价值反馈回自身,内化为主体的体力和智力,实现于内。
自我实现有明显的双向性,是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辩证转化的统一过程,因此,抽取其中的一个环节或要素,并片面地将它作为个人追求的唯一目标,极易导致两种错误的偏向:一种是把外在价值作为实现的唯一形式,另一种则以反馈价值作为自我实现的唯一形式。
把外在价值当作自我实现唯一形式的人,都有这样一种看法:要想成为有价值的人,除了积极劳动,为社会和他人作出奉献外,别无出路;奉献是证实人的价值存在、检验人的价值大小的唯一标准;奉献越多,价值就越大,奉献越少,价值就越少,没有奉献,就没有价值。
我们认为,外在价值虽是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若忽略了另一方面即反馈(内化)价值,其本身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因为,人在本质上既作为生产者、劳动者、创造者而存在,同时也作为消费者、享受者而存在。
把反馈价值作为自我实现唯一形式的人,则把“自我”仅仅看作是需要者、消费者和享受者。
他们认定:实现自我价值仅仅意味着把外在价值反馈到自身中来,意味着要去吞噬外在价值,一味地去索取、占有和享用。
对自我实现的上述理解难免低级、浅显和狭隘,在他们眼里,满足动物式的本能需要、强盗式的巧取豪夺、骗子式的欺诈坑拐、赌徒式的孤注一掷,就成了自我实现的最高表现。
奉献和享受这一双重因素无疑内蕴于自我实现之中,它们不过是同一自我实现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环节和两个不同方面。
若仅仅强调人的外在价值,只讲不求回报的奉献而忽略个人物质利益的获取,易陷入空幻的唯心主义泥坑。
物质利益原则乃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邓小平就说过:“革命是在物质利益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社会越能满足个人的合理需要,个人就越会把社会的公益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油然而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就越能发挥出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同样,若对人的外在价值熟视无睹,片面追求享受甚至于索取,则会走入利己主义的泥潭,甚至走向毁灭。
自我实现的双向性,客观上要求社会和集体必须重视个人的合理权益,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能动的创造性,为个人能力的挖掘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个人对社会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意识,个人只有对社会作出贡献,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求得自我需要的满足。
三、如何正确看待自我实现以往人们大都把自我实现看成是唯我主义、自私自利或自我炫耀,这种传统观念其实是对自我实现的极大误解。
对自我实现,我们应加以完整、客观、公正的理解。
德国辩证法大师黑格尔曾说过“每个人在活着的时候,都在设法实现自己,而且也确实在实现自己。
”革命导师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对自我实现也有精彩的阐述:人通过克服障碍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自我实现,主体的物化,也就是实在的自由,——而这种自由见之于活动恰恰就是劳动”。
马克思将自我实现同人的劳动实践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阐明了劳动以及在劳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是自我实现的根本途径。
人通过劳动所确立和实现的,是自己本质的主体性,人在劳动基础上通过与社会关系的相互创造所确立和实现的,是自己本质的客观性。
劳动与社会关系互制互融、交相渗透,构成人的本质实现的总体性内容。
自我实现的这一过程,其出发点是潜在的人,其结果则是现实的人。
马克思还把自我实现连同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一并加以论述,揭示出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人生过程中的必然性:“任何个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在职责、使命、任务等中,个人“提出了他应该成为什么的想法”,因而,“无论利己主义还是个人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
对于自我实现的这种客观普遍性,列宁也予以充分的肯定:“力求实现自己,通过自身使自己在客观世界中获得客观性并完成(体现)自己,是人所共有的要求”。
一切生物生下来就有一种冲动,要实现自己的潜能。
在一切生物中,应该说人的潜能最为丰富,人把自己的潜在能力发挥出来,这就是“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这种人所特有的高级需要是一种发展的需要,所谓“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就是人把自己的潜能全面而自由地发挥出来,实现自我。
因此,我们绝不能把“自我实现”和重视个人的价值理解为个人主义或自私,也不能把贡献简单地理解为牺牲。
相反,对社会的贡献同时也就是个人价值的实现。
四、自我实现的内因和外因(一)自我实现的内因完整地看,自我实现首先意味着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而后,在发挥自己潜力的同时自得其乐,享受自己的创造成果。
所以,让自己的潜能实现出来,乃是自我实现的关键。
而发挥自己的潜能又必须以生命价值和内在价值为前提。
为此,我们要努力培养个人的价值能力。
所谓价值能力,就是使人能够为社会提供各种有益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所具备的智力、体力和道德素质的总和。
具体说来,个人获得价值能力的途径有三条: 其一是加强身体锻炼。
强壮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是为社会作贡献、满足社会需要、实现人生价值的保证。
没有这种物质保证,纵然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为人民作贡献的欲望,也只能空怀壮志,徒叹奈何。
其二是有崇高的理想,注重思想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这决定着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动力和结果。
人们的人生观、道德情操不同,其认识价值就会有质的区别。
可以设想,一个以天下为己任、以报效祖国为幸福的人,必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必然会对生活和事业充满信心,而不会被一时的困难、不幸和挫折所压倒。
相反,一个心中只装着自己的人,势必会被名缰利锁所捆缚,定然不会有大智大勇的气魄和才干。
人们不外乎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思想和道德修养,即“取”和“舍”。
“取”,即学习科学的社会历史理论,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人类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遗产,按照共产主义的要求塑造自我。
“舍”,就是同旧的传统观念决裂、同各种错误思想进行斗争,摒弃卑微猥琐的情调和不思进取的生活态度。
其三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为社会服务的本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社会生产已逐渐从主要依赖体力向主要依赖智力转化,科学知识以及掌握科学知识的知识分子,在生产中的地位愈益重要。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个人贡献的大小亦即人生价值的高度,是和个人的知识量和智力成正比的。
一个不学无术、愚昧无知的人,对社会和他人不但不会带来任何益处,甚至会成为社会的负担。
(二)自我实现的外因人生价值的实现,还必须借助外在的社会历史条件,并受各种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因此,正确地认识和利用这些条件,积极地创设尽可能多、尽可能好的条件,就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保证。
第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物质性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整个社会生活的基本面貌,它是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制约着人类各种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个人的天赋、才能和意志,对个人活动的结果虽能发生重大影响,但这种活动只能在一定社会生产力所提供的既定“舞台”上展开,“舞台”越大,人们表现和施展自己个性和才能的自由度也就越高,从而做出成就和贡献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因此,个人的追求、才能,与社会发展的“经济舞台”相比,充其量只具有从属的意义。
例如在原始社会,人们磨制一枚骨针,凿出一把石斧会感到无尚光荣;而在当今时代,人们的成就则表现在上天探索宇宙的奥秘,入地开采无尽的宝藏,于人类自身,则致力于揭示、描绘出似若繁星的“基因图”。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不仅规定着人生价值实现的可能性,而且也制约着人生价值追求的方向和范围。
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何种水平,个人的贡献和成就就可能达到何种程度。
生产越不发达,人们的需要就越贫乏,人们越难以自由自觉地发展,越难以体现人生价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反之,生产力的不断持续发展,则会为人的尊严、自由和解放,即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开辟越来越广阔的道路。
第二,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规范性条件如果说社会生产力从整体上规定着人生价值实现的水平和程度,那末,一定的生产关系则制约着人生价值的性质和特点,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则是这种制约作用得以强化和巩固的基本条件。
在原始社会,人们在自然界的压力下过着“饥欲食、寒欲衣,身体肌肤好逸乐”的生活,每个人都被血缘关系束缚在氏族或部落等极为狭小的范围内,人们既没有支配自然的能力,也无以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自觉的主人;在奴隶制,奴隶遭受奴隶主的肆意虐待和屠杀,完全丧失了做人的资格;在封建制社会,农民的处境与奴隶相比虽有了一些改善,但“专制制度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类,使人不成其为人。
”资本主义制度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人与人之间在交换和法律面前的平等关系,但是,“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把人的尊严和价值物化成了商品和货币,把人与人之间的一切高尚情感,都淹没在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