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特征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特征

古代文学课程论文张巧欢 20092410230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级2班课程教师:郭建勋教授摘抄:《左传》擅长记言叙事,尤其擅长描写战争,虽然《左传》并不是一部专门的战争史,但是它对当时的战争反映之全面,以及对各次重大战争描述之详尽,是历史上其他史书所不能及的。

关键词:《左传》战争描写叙事散文描写特征引言:《左传》是我国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叙事体散文著作之一,有很高的文学与历史研究价值。

其叙事风格非常具有特色,尤其以战争描写见长,研究《左传》战争描写特征,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左传》在叙事文学方面的巨大成就。

论《左传》战争描写特征《左传》是我国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叙事散文之一。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配合《春秋》而做的一部记事详尽的编年史著作,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最后附鲁悼公四年(前463年)事一条,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

“是周以来史官文化,礼治文化和春秋以来人道思潮的产物。

”①它是我国古代写人叙事散文的一座里程碑,无论在记言记事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

用平浅流利的文句,把当时复杂的事件生动地展示给读者,到今天我们还能深刻的感受到当时社会的日常生活及军事文化各个方面的状况。

因此,《左传》至今依旧保持着其活跃的散文生命力,成为先秦叙事散文的杰作与典范。

《左传》擅长记言叙事,尤其擅长描写战争,虽然《左传》并不是一部专门的战争史,但是它对当时的战争反映之全面,以及对各次重大战争描述之详尽,是历史上其他史书所不能及的。

《左传》全书共记载大大小小战争四百二十九次,写得比较详细的大战有十四次。

其中与争霸紧密相关的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齐晋鞌之战,吴楚柏举之战等篇章,材料丰富,叙述详尽,结构严密,描绘简洁生动,是作者最用心描写的,最为出色的部分,历来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成为《左传》中最广为流传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其出色①王曰美. 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与先秦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第158 页的叙事散文的成就。

《左传》的战争描写,充分表现了其叙事散文的特点。

作为一个历史的叙述者,战争胜负早已成竹在胸,因其叙述的是成为过去的历史。

鲜活的历史完成了它自身的使命,那么叙述者要做的工作只是尽可能还原历史。

但是完全复现历史绝不可能,叙述的历史必须经过叙述者的重组。

战争结果作为既成事实的呈现,在顺序上可以考虑的是技当时战争发生发展的自然时间表述.或者提前告知。

“《左传》的叙述者选择的是提前告知,这种选择很自然的是站在叙述者角度而者的,并不特别留意接受者的感受”②,但同时,这种方式也往往带给人惊喜和享受,既对战争胜负的追究,也是叙述者表述重点所在。

《左传》的战争描写,非常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性,注重战争前因后果的关系。

由于《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为了做到故事完整性,作者是煞费苦心的。

作者往往采用穿插,补叙,倒叙多种方法,突破编年体的局限,尽可能保持故事情节完整③。

如“晋楚城濮之战”,作者首先叙述战前两国形势,作为引子。

接着,作者描写楚子围宋,晋国为救宋国,制定了伐曹、卫而免齐、宋的战略,是为开端。

随着形势发展,两国内部出现了复杂的情况:楚国,楚子使子玉去宋,而子玉却使伯芬请战;晋国,拘宛春,假复曹卫,又退避三舍,作为发展。

大战前,子玉表现出的狂妄,自大,晋侯谨慎用兵,是为高潮。

战争以②潘万木. 《左传》叙述模式论 2004年09月第1版, 277页③刘凤泉. 中国早期文学研究济南:齐鲁出版社,2008,第139页楚国战败,子玉自杀为结局。

“尽管战争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等各个情节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非常复杂繁琐,但是作者通过自己深厚的叙事功底,使得战争描写非常完整,且有条不紊,线索分明,表现出高超的驾驭文字的能力。

”所以,吴闿生曾说:《左传》“每事自成一章”。

④《左传》战争描写情节往往跌宕起伏,并且非常注重细节描写。

《左传》叙述者在叙述战争时善于抓住那些有代表性的,对情节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细节予以刻画描绘,而表现这些细节时又往往能找出恰当的侧面,从而更形象更生动地表现主题。

使整个战争篇章既概括又具体,疏密相间、缓急有节,并且在刻画人物性格与形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楚晋鄢陵之战”⑤中,作者通过楚子和伯州犁眺望敌军阵营时的对话,详细的交代了交战双方形势,写出了一片紧张严肃人马飞驰的场面,两军交战活动历历如在目前,很好烘托了大战前的紧张气氛。

又如在“齐桓公伐楚”中,齐侯恃强威胁,咄咄逼人;楚使不卑不亢,据理力争,争锋相对。

最后双方达成妥协,桓公退兵。

在双方的对话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战争迫在眉睫的紧迫感与情节的跌宕起伏。

又如宣公十四年,当楚庄王听到申舟被杀时“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

”楚庄王自恃国大兵强,派申舟经宋国使齐而不借道,并表示宋国如果杀楚使,他就伐宋。

现在他听到申舟被杀,立刻暴跳起来,迫不及待地跑出去,连平常的礼④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第1675页⑤刘利纪凌云译. 《左传》《鲁宣公十四年》北京:中华书局,2007,151页仪都不顾。

他的这种急于报复的心理,虽未言明,但通过他的反常动作已经表现出来了。

《左传》中的战争描写非常注重叙事语言的简练,生动,准确,往往几个字就能让人非常深刻的了解战争的形势和状况,生动还原战争的画面。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中,晋师溃退,在描述晋师溃退狼狈的样子时,《左传》写道:“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为争夺渡船逃命,先上船者用乱刀砍争攀船舷者手,落入船中的手指居然可掬。

简练的一句话,使得晋师溃退时争先恐后、仓皇逃命的紧张混乱场面描写的淋漓尽致。

又如,齐晋鞌之战,齐侯在战前说道:“余姑剪灭此而朝食。

”,说自己暂且灭了晋军然后再吃早饭,短短几个字,充分表现出齐侯傲慢、轻敌的特点,也为后文齐国溃败埋下伏笔,成为齐国失败的重要原因。

由于作者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不可能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背景中揭示战争的实质,所以在《左传》战争描写中,往往掺杂着许多占卜或者做梦应验等描写,并且常常将礼,义,德等作为影响事件成败的重要因素,使得战争往往在一开始就带有神秘色彩,有神秘化和道德化的特点。

作者在写战争时,往往要投入大量笔墨描写战争的前因后果,例如秦晋崤之战,作者三分之二都在写战前秦晋双方的情况,秦穆公不听进谏,执意攻打晋国,从而揭示了战争结局的必然性。

又如“晋楚鄢陵之战”,吕绮梦见自己射到月亮,自己往后退,陷进泥里,占卜之后,知道自己将会射中楚王,并且自己一定会死,而后来果真发生了这件事。

这使得他的梦境带有非常浓厚的神秘色彩。

《左传》非常重视民心向背在战争中的决定性地位,战争是否最终能够取胜,往往取决于战争能否得到人民的支持。

“先养民而后用兵,先守备而后攻伐,先安内而后攘外”,这种思想在《左传》众多战例中都有体现。

晋文公“始入而教其民”,“入务利民”,又“示民以义”,“示民以信”,“示民以礼”⑥,说明他认识到了安民重民在战争胜负中的重要作用。

正因为如此,城濮之战中下层人民主动献“舍于墓”之计,使得晋文公能够取得最终胜利,并且称霸中原。

相反,在晋楚争霸的过程中,成公十六年爆发晋楚鄢陵之战,在开战前,申叔就劝告子反不要出战,认为“民心向背”决定战争的胜负。

而楚国不重民事,是不能取胜的:“今楚内弃其民,而外绝其好:渎齐盟,而食话言;奸时以动,而疲民以逞,民不知信,进退罪也。

”而在“曹刿论战”中,作者更是渲染了“民心”的重要性,曹刿认为可以参战的三个条件:第一条“衣食所安”,“必以分人”,恩惠所加只在贵族,未及于民。

所以曹刿说“民弗听”,不能参战。

第二条对神诚信,只对天地神灵,仍未及民,因此仍不能出战。

只有第三条,是为民做好事,所以曹刿爽快的回答道,“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不与庄公讨论军队,武器装备,战略部署问题,而是着眼于民心向背,充分说明了他的远见,从而也为最后在长勺之战中战胜强大的齐国埋下伏笔。

《左传》战争描写中有大量委婉巧妙的外交辞令的描绘,是战争描写中的一大特色。

春秋时期,贵族文化发达,社会盛行重礼尚文的风气,⑥《春秋左传正义》卷16《鲁僖公二十八年》,第1824-1825页大夫进谏,行人应对,都讲究辞令之美。

《左传》在战争描写的时候,往往穿插大臣的进谏,其中不乏非常委婉巧妙、典雅从容的经典对话,并且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成为后世谏臣时常引用的典范。

《左传》战争描写非常注重辩证关系的运用。

作者认为,一次战争的失败,往往只意味着一时的成败和略处下风,绝不是永久的,所以不会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

只要君王肯发愤图强,、改过自新,在不久之后往往就能扭转战局。

如秦晋崤之战之后三年,战败的秦国增修国政,重施予民,得以报仇雪耻。

《左传》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还表现在对后世有关军事题材和战争故事的描写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启发。

明代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描写战争时,十分重视描写指挥者的谋略和战术,十分重视君王道德修养和民心所向,注重战争与政治外交的关系的描写。

充分吸取了《左传》战争描写的优点与营养。

《左传》的文学成就,是先秦同时期的其他历史著作无法相比的。

其题材、叙事方法、写人艺术和纯熟精美的语言,都为后世史传文学、小说、诗歌、戏剧的创作提供了艺术借鉴,影响甚为深远。

西晋杜预注解《左传》时评价:“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⑦刘知几也曾说过:“左氏之叙事也,述行师则薄领盈视。

口尨田沸腾,论备火则区分在目,修饰峻整;言胜捷则收获都尽,记奔败则披靡横前。

”⑧⑦郭丹. 《左传》中的战争思想厦门: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4⑧浦起龙释. 《史通通释》上,卷16《杂说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第451综上所述,《左传》作为一部杰出的历史散文著作,仍将继续被人们所喜爱,其伟大的艺术价值,尤其是战争描写的艺术价值,仍将继续成为人们研究的题材,也必然会继续影响后人关于战争描写的创作。

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