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邓子基《财政学》(第2版)课后习题(第11章 财政收入概述)【圣才出品】

邓子基《财政学》(第2版)课后习题(第11章 财政收入概述)【圣才出品】

第11章财政收入概述
一、概念题
1.财政收入
答:财政收入是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而取得的收入。

国家通过财政的各个环节筹集财政资金,以保证政府拥有行使职能的财力。

财政收入所包括的内容经过多次变化,目前主要包括:
(1)各项税收,税收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规范的收入来源,一般说,税收必须是财政收入的主体;
(2)专项收入,包括征收排污费的收入、征收城市水资源费的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等;
(3)其他收入,包括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基本建设收入、捐赠收入等;
(4)国有企业计划专项补贴,该项为负收入,冲减财政收入。

按部门区分的财政收入,称为“国家财政分部门收入”。

分部门收入包括各部门上缴财政的税收和税收形式以外的各种财政资金。

财政收入区分的“工业”,“农业”部门,是按主管系统隶属关系划分的,不同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所指的行业部门。

按财政体制划分的财政收入,有中央本级收入和地方本级收入。

2.罚没收入
答:罚没收入是政府部门按规定依法处理的罚款和没收品收入,以及依法处理追加的赃款和赃物变价款收入。

3.国有财产收入
答:国有财产收入指的是政府凭借其所拥有的财产而取得的租金、利息或变卖价款等收入,历史上它曾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国有财产可分为国有不动产和国有动产。

国有不动产包括下列两种资产:①作为公共用途的资产,如道路、机场等公共基础设施、政府机关用房、图书馆、博物馆等,这些不动产一般不以获取财政收入为目的;②可以取得财政收入的国有财产,如土地、森林、矿山、水利资源等。

这些国有财产的使用、出租、出售等获取的收入即为国有不动产收入。

国有动产包括有形动产和无形动产两类,有形动产主要有债券、股票、基金、资金等,无形动产主要有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

这里的基金或资金指的是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目的,或是供应不时之需而设置的各种基金或资金。

当政府基金或资金通过存款、贷款或购买股票、债券等方式取得利息或股息收入时,即为国有动产收入。

现代国家对于国有财产的管理已经不再只是消极地持有,而是越来越多地积极运用国有财产,特别是利用可以取得大量收入的国有财产,如土地、森林、矿山、水利资源等,来满足政府的部分资金需要。

4.使用费
答:使用费指政府部门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其所提供的特定公共设施或服务的使用者收取的费用,如水费、电费、过路费、过桥费、公有住宅房租、公立医院住院费、公立学校学费等。

政府部门收取的使用费,通常低于提供该种公共设施或公共服务所需的平均成本,两者之间的差额就是对使用者的补贴,这种补贴一般以税收为资金来源。

政府收取使用费的目的除了筹集部分财政收入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有助于增进政府所提供的公共设施或服务的使用效率。

这主要是由两种情况决定:
①在多数情况下,政府收费的产品或服务往往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如教育、公共保健、
文化设施等。

为了使这些产品能够有效提供,应使直接受益者承担一定的成本,即按他们的直接受益情况收取一定的费用,另一部分成本则由政府税收解决。

②政府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在消费过程中有时会产生拥挤问题,在此情况下,收取使用费是实现效率原则的必然要求。

比如,对拥挤的公路或桥梁收取的使用费,应等于车流量增加而产生的边际拥挤成本。

5.公共企业收入
答:公共企业收入指的是政府从那些以法人资格经营的公共企业所取得的收入。

从经营方式看,公共企业可以划分为竞争性公共企业和垄断性公共企业。

竞争性公共企业和私人企业处于同等的自由竞争地位。

垄断性公共企业则由政府控制该部门的生产和流通,在该部门的经济活动中取得统治地位,操纵某些产品的销售价格和某些生产要素的购买价格,其目的除了取得财政收入外,也可能是为了达到某些社会经济和政治目的。

国有财产收入与公共企业收入的区别在于:国有财产收入一般无须通过经常性经营管理即可获得;而公共企业收入的获得则全靠经营管理。

如果公共企业未利用垄断权力以获取高于竞争水平的价格,其收入就是自由的价格收入,在性质上与税收强制收入不同。

如果公共企业利用垄断权力以实现其超过正常利润的垄断收益,这种垄断收益本质上就是加于所售商品的税收。

6.强制性收入
答:强制性收入是基于国民的个人负担能力,作为强制履行的义务,向国民取得的收入,主要以税收为代表。

7.行政收入
答:行政收入指政府为公众提供特定服务所取得的收入,一般分为规费、特别课征、特许金和罚没收入。

(1)规费是政府部门为居民或企业提供某种特定服务时所收取的手续费和工本费。

如工商执照费、商标注册费、户口证件费、结婚证书费、商品检验费、护照费等。

(2)特别课征是政府部门为新增公共设施或改良旧有公共设施,根据公众受益大小而按比例课征的收入,其目的是用以补充工程费用的全部或一部分。

如修建沟渠、公园等可增加附近房地产价值的设施,由此而发生的费用由房地产所有者分摊负担。

(3)特许金是政府部门赋予个人或企业某种行为或营业活动的特别权利(如开设娱乐场所等)而收取的一定金额。

(4)罚没收入是政府部门按规定依法处理的罚款和没收品收入,以及依法处理追加的赃款和赃物变价款收入。

8.对等性收入
答:对等性收入是基于政府对国民个人个别给予的利益,按照对等自愿原则,作为利益的报酬,向国民取得的收入,主要以国有财产收入为代表。

9.规费
答:规费是政府部门为居民或企业提供某种特定服务时所收取的手续费和工本费。

如工商执照费、商标注册费、户口证件费、结婚证书费、商品检验费、护照费等。

10.半强制性收入
答:半强制性收入介于强制性收入和对等性收入之间,这类收入的取得似乎是国民的自愿行为,但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仍然以一定的政府活动为前提,因此具有半强制的性质,主要以规费和使用费为代表。

11.特别课征
答:特别课征是政府部门为新增公共设施或改良旧有公共设施,根据公众受益大小而按比例课征的收入,其目的是用以补充工程费用的全部或一部分。

如修建沟渠、公园等可增加附近房地产价值的设施,由此而发生的费用由房地产所有者分摊负担。

12.税收
答:税收是指政府凭借国家政权,为实现其社会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参与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取得财政收入的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

(1)税收的主要特性是:
①强制性,税收是一种强制行为,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②规范性,税收是规范的财政收入,国家征税是以税法为依据的,税种和税率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凡政府应取得的财政收入,都应尽量纳入税收之中,即要尽可能杜绝税收之外的不规范的政府收入。

③无偿性,除强制性和规范性以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通常认为税收具有无偿性。

国家征税时,不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财政支出后,不需偿还。

从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看,则认为税收具有有偿性。

纳税人一方面缴纳了税款,另一方面又得到国家提供的公共服务。

这是社会总体形式的一种特殊的“等价交换”关系。

(2)税收的主要功能是:
①组织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税收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规范途径,政府主要是通过税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满足财政支出与履行社会职能的需要。

②调节收入分配。

通过税收,政府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社会财富的分配状况,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③调节宏观经济运行,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④监督与反映微观经济主体的经营活动。

13.特许金
答:特许金是政府部门赋予个人或企业某种行为或营业活动的特别权利(如开设娱乐场所等)而收取的一定金额。

14.税收制度/税制
答:税收制度,简称税制,指的是一国政府课征税收时所依据的各种法律、法规的总称。

税制的具体内容是通过税法、税收条例以及征收办法等体现出来的。

税收制度,一方面以法律形式约束纳税人,规定纳税人必须履行纳税义务;另一方面以法律形式约束税务机关,规定税务机关必须履行征税职责。

一个国家建立什么样的税收制度是由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性质;经济管理体制、经济政策以及历史渊源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其税收制度各不相同或不完全相同。

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税收制度可以充分发挥税收机制作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税收制度则可以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一般认为,设计和建立税收制度要遵循效率原则、公平原则和财政职能原则(保障财政收入和政府调节经济的需要)。

相关主题